摘 要:基于我国1996年1月至2008年3月的通货膨胀率和工业增加值增速数据,运用单位根检验方法和Granger因果检验法,对我国通货膨胀率和工业增加值序列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发现,在我国经济运行当中,通货膨胀率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这意味着我国不存在货币政策中性。适度的通货膨胀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助于经济增长的。
关键词:通货膨胀率,工业增加值,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通货膨胀率和经济增长是描述宏观经济运行的两个非常重要的经济指标。研究我国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率之间是否具有较为显著的相互影响,不仅可以作为判断我国经济运行状态的重要依据,而且对于政府制定相应经济政策以进行宏观调控,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迄今为止,西方学者已经对通货膨胀率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但由于所选样本的地域、时域以及数据来源各具差异,因此,得出的结论也不尽相同。有些学者认为,通货膨胀率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正向相关关系,也有一些学者认为,通货膨胀率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负向相关关系,还有学者认为,二者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
凯恩斯认为,通货膨胀率与经济增长具有正向相关关系,这种思想被后来的学者加以继承和发扬。经济学家汉密尔顿认为,通货膨胀率和经济增长之间具有一定的关系。托宾(1965)认为,在假设资本与货币完全替代的前提下,通货膨胀率与实际产出增长之间存在正向相关关系。泰勒(1981)和西尔斯(1992)也认为,通货膨胀率能够在某种程度上促进经济增长。国内学者刘金全和谢卫东(2003)认为,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有利于经济增长。
上世纪的六七十年代,反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则认为凯恩斯主义政策导致了“滞胀”。如坎普斯(1961) 和哈尔伯格(1996)等经济学家认为通货膨胀会阻碍经济增长。琼和马歇尔通过对56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通货膨胀率与经济增长率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发现:其中16个国家的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具有显著的负向相关关系,10个国家的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率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
卢卡斯与法国经济学家阿莱则认为,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之间不存在任何相关关系。卢卡斯 (1976) 认为,当人们能够事先预期到政府的政策时,相应的通货膨胀政策就无法对实际经济产生作用。阿莱 (1969) 基于1700年到1913年间的英国工业生产数据进行因果关系检验,发现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本文中,我们试图通过对我国通货膨胀率和代表经济增长的工业增加值增速数据,来计算和检验我国通货膨胀率是否对我国经济增长具有显著影响,以及具有何种方向的影响。
一、 我国通货膨胀率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
在本文的研究中,考虑到我国的通货膨胀率和经济增长相关数据都具有多种态势变化,我们可以将原水平值数据分解为周期成分和趋势成分,这样,不仅可以计算和检验通货膨胀率与经济增长水平值数据之间的相互影响,同时还能够进一步分析我国通货膨胀率和工业增加值增速数据的周期成分和趋势成分之间的影响关系。
我们利用变量IPt和πt分别表示月度 (同比) 工业增加值增长率和月度通货膨胀率,选取的数据样本范围为1996年1月至2008年3月,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月报》、锐思 (RESSET) 金融研究数据库以及中经网(http://db.cei.gov.cn)数据库。
我们首先对通货膨胀率序列和工业增加值增速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表1给出了单位根检验的ADF统计量和PP统计量的检验结果。
表1 时间序列的单位根检验

注:*代表在10%的水平上显著,**代表在5%的水平下显著。
检验发现,在10%的显著水平下,我国通货膨胀率的差分序列为平稳过程。在5%的显著水平下,我国工业增加值增速的差分序列为平稳过程。因此可以推断通货膨胀率序列和工业增加值增速序列都是1阶单整过程。
由于通货膨胀率序列和工业增加值增速序列当中不存在确定的线性趋势成分,因此,我们采用H-P滤波方法对序列中的周期成分和趋势成分进行分离。图1和图2给出了月度通货膨胀率序列和工业增加值增速序列的时间路径,选取的样本范围为1996年3月至2008年3月。

图1 我国通货膨胀率的时间路径及其成分分解
从图1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样本区间内,我国通货膨胀序列出现了4个波峰,分别为1996年、2001年、2004年和2008年。其中,1996年和2008年的波峰达到了较高值。我国通货膨胀率序列在1999年、2002年和2006年分别出现了3次波谷,其中1999年达到了样本期内的最低值。从图2中可以看出,我国的工业增加值增速序列波动始终较为剧烈,但趋势成分路径却相对较为平滑。从图1和图2中的趋势成分可以看出,工业增加值增速和通货膨胀率之间的波峰和波谷是基本对应的。从图中的周期成分 来看,出现了明显的波动聚类现象。我们发现通货膨胀率当中的周期成分出现了较为稳定的特征,这能够体现出价格变化具有单向性。

图2 我国工业增加值增速的时间路径及其成分分解
我们在简化式VAR模型中检验工业增加值增速与通货膨胀率之间Granger影响关系。

(1)

(2)
Granger影响关系检验是上述模型当中滞后变量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检验。根据动态相关性,我们选择进行工业增加值增速和通货膨胀率水平、趋势和波动成分之间的双向Granger影响关系检验,得到表2的检验结果。
表2 Granger影响关系检验结果

表2的检验结果基本上与图1和图2所显示的特征相一致。从检验结果可以看出,πt对于IPt序列有较为显著的Granger影响,其F统计量值为2.96757,而概率值为0.02187。πt的周期成分对IPt的周期成分的Granger影响非常显著,其F统计量值为3.08233,而概率值为0.01825。πt的趋势成分对IPt的趋势成分的Granger影响也非常显著,其F统计量值为4.69424,而概率值为0.00141。可见,πt的任何成分都对IPt中的相应成分具有显著的Granger影响,这说明价格水平变化对实际经济产生了影响。在反向影响关系上,对于序列有较为显著的Granger影响,其F统计量值为13.0582,而概率值为0.00000。IPt的周期成分对πt的周期成分的Granger影响非常显著,其F统计量值为10.7051,而概率值为0.00000。IPt的趋势成分对πt的趋势成分的Granger影响也非常显著,其F统计量值为30.7766,而概率值为0.00000。因此,IPt的任何成分也都对?πt中的相应成分具有显著的Granger影响,这说明实际产出对于价格水平的影响也非常显著。
二、政策启示
从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以发现,我国通货膨胀率序列和工业增加值增速序列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这意味着我国不存在货币政策中性。适度的通货膨胀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经济增长的。因此,为了保证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经济能够平稳较快发展,政府就应该努力通过一系列宏观调控手段,将通货膨胀率保持在适度的范围内,以刺激我国经济增长。
参考文献:
[1]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2]刘金全、谢卫东.中国经济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动态相关性研究[J].世界经济,2003,(06).
[3]莫里斯·阿莱.无通货膨胀的经济增长[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
[4]W·琼、P·J·马歇尔.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关于促进论和促退论者见解的国际论证[J].经济学家译丛,1987,(10).
[5]Allais,Maurice,Growth and inflation:a reply to the observations of the discussants,Journal of Money,Credit and Banking,Ohio Staet University Press,1969,(03),441-462.
[6]Campos R.,Two views of inflation in Latin America, Latin America Issues,1961.
[7]Harberger,Amold G.,The inflation problem in Latin America, A report prepared for the Buenos Aires,1996,(03).
[8]Lucas,Robert E.,Some international evidence on output-inflation trade-offs,Econometrica,1976,151-58.
[9]Seers,Dudley,A theory of inflation and growth in underdeveloped economics based on the experience of Latin America, Oxford Economic Papers,1992,6,9.
[10]Taylor,J. B.,On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variability of inflation and the average inflation rate,in the cost and consequences of inflation,edited by Brunner K. and Meltzer,A.H., Amsterdam:North Holland,1981,57-86.
[11]Tobin,J.,Money and economic growth,Econometrica,1965, 32,671-684.
(作者简介:闫超 (1985-),女,吉林省吉林市人,吉林大学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企业管理;王淑华 (1964-),女,吉林省长春市人,吉林大学商学院研究生办公室主任,企业管理硕士。)
作者:《经济视角·下半月》 2009年第11期 来源:杨术 闫超 王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