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超女”、“馒头”、“经济改革”谈制度作用
去年的“超级女声”是火了一把,今年的“馒头”格外走俏。
历来歌唱比赛的选手,都是由各省市的专家或电视台选派进京,然后再经初选、复赛、到决赛,整个过程都有音乐专家、学院教授、歌唱名家、参与其中评选。“除掉一个最高分,除掉一个最低分”,最后经权威认证一等奖、二等奖、……不能不说是不公正的、也不能不说有“权威”,评选出来歌手也确有实力。谁料到“超级女声”更火,“火”就“火”在于参与者众,谁都可以报名,“海选”;谁都可以参加评比,“海评”。这种无门槛的大众参与,参加者与投票者都是草根一族,让百姓们都“当”了一次家,都过了一把“评”的瘾,可见民众参与有更深层的“生存”土壤。其旺盛生命力得以显现。
胡戈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看似充满了荒诞和可笑,实则 “严肃”,具有强烈的后现代色彩,有着强烈的社会现实批判性,极尽嬉笑怒骂。借助大家对电影《无极》情节和角色的熟悉来引发观者的共鸣,从而达到制作者有心、观赏者会心的效果。叫好者众。而恍然以中国“名导”自居,以西方文化语境来看中国现代的导演们,以现代眼光来观传统,看似“严肃”,实则“搞笑”。植根于民间的“非主流”草根一族的胡戈们对陈凯歌们以自己的手法进行解构时,已经“过时”的陈凯歌们是无论如何都是不能理解和接受的。
无论“专家”如何评判“超级女声”,即便上不了《春晚》,超女也是赢家。
无论法院如何判决“馒头”,在老百姓眼里,“馒头”俏,而陈定是输家是无疑的。
我由此想到我们的“经济改革”,经过20多年的改革,应该说是历史巨变。不能不承认,改革让中国走出了原有发展模式的死胡同,不能不承认改革使绝大多数中国人脱贫,改革改变了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但为什么倒听到的是一片怨声呢?
但从“超女”与“馒头”现象中,在反思改革的今天,是不是可以反思一下,在企业方面的改革,为什么不能让处于“草根”地位的职工参与其中,在政府改革的每一步,让农民、市民们参与意见呢?我们经济家们的“方案”可不可以提高透明度,让普通民众实质性地参与到改革中来——虽然他们不是专家。我认为,让他们也有一个渠道,来反映他们的愿望与要求,让改革取得共识是推进改革必须要走的重要一步。
“超女”、“馒头”给下一步的“改革”提了一个醒。——我们需要这样的一个制度。
欢迎众网友谈一已之见,欢迎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