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学术道德监督
5954 14
2006-02-25

黄 行 福


爱因斯坦,世界著名的科学家,假如他晚110年出生在中国,假如他今天在中国上学,他会成为人们心目中怎样的一个学生呢?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本中,有一篇课文《少年爱因斯坦》,介绍了少年时代爱因斯坦的事迹。课文学完后,我向学生们提了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假如爱因斯坦是你们的同龄人,也正在上初中,那么,他在老师和同学的心目中,会是个怎样的学生呢?

思考片刻,同学们踊跃举手发言。以下的文字是我们师生共同讨论、发言的结果,并加上了我自己的思考:

是个学困生。因为课文告诉我们,爱因斯坦是个喜欢思考的人。上课时,总是喜欢自己思考,自己动脑筋,常常与老师上课所讲授的内容不合拍。再加上他语言能力发育迟缓,七岁还不会说话。上课发言时,总是显得很迟钝。这使得老师们非常生气,并常常被喝令出去,爱因斯坦常常都要在走廊里站上一两个小时。他的这些表现,在我们今天的很多学校,足以使他被降到差班,会被老师和同学认为是个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因为他喜欢自己独立思考,就足以让他跟不上或者超过了老师的教学进度,在老师和同学面前,就不可能有学习上的良好表现。相反,很可能就会与班上那些学习成绩不怎么样的同学一样,并有着相同的表现。很自然地,就会被归入学困生的行列。在老师和同学的心目中,是一个需要在学习上特别关照的孩子。

我们今天的教育,用的是统一的教材,进行的是统一的考试,你上课老是自己思考自己的,不听老师的话,不与老师的上课进度保持一致,你就根本无法参加那各种各样的考试。因为可能老师所讲的,你没有懂,而你自己所懂的东西,又是教材上所没有的,自然就不在考试的范围之内。这些,就足以让人认为他的考试成绩好不到那里去;而考试成绩却是衡量每一个学生学习好坏的唯一标尺。尽管爱因斯坦可能有着较强的科学方面的思考与钻研的能力,但只要他与课程进度不保持一致,就会被认为学习有障碍。就有可能会被淘汰。

是个“孤家寡人”。你看他,其貌不扬。一个大大的脑袋,后脑勺又特别的大,比较难看;性格又特别孤僻,不爱与人交往,总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那里或坐在那里。更为重要的是,“到四五岁还不会说话”。“难道小阿尔伯特(指爱因斯坦)是低能儿?是傻子?”这是很多人对他的疑惑。想想,如果他生活在我们中间,会有多人愿意与他交往?恐怕会很少吧。

一副漂亮的外表,一张乖巧的嘴巴,活泼开朗的性格,是令人悦纳,让人接受的三个重要的条件。当然,不可能人人都具备这些条件。但至少应该具有其中的一点两点吧。遗憾的是,对于爱因斯坦这位伟大的科学家而言,他一样都不具备。一个到了“四五岁还不会说话”,“七岁时还没有学会说话的孩子”,再加上性格的孤僻,是绝对不可能有很多的朋友的。而一个性格孤僻,又有着其他缺陷的学生,是很难获得充分发展的。

一个熟人的儿子,也是个性格孤僻的孩子,一天到晚,很少有说上10句话,从不主动与人交往。有时,即便人家主动去接近他,他也很少与人交流。这样,与他交往的人就越来越少了。到了初中毕业时,就真正地成为“孤家寡人”了。这孩子,现在都已经30过头了,仍然孓然一身,是个单身汉。

社会是人生活的大环境,学校、班级则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小环境,与小环境的和谐、共振,是一个人的心理、个性正常发展的必要条件。因为缺乏正常社会交往的人,心理就不能获得正常的发展。

考场的失败者。在今天,不论是中考还是高考,都要求学生门门功课齐头并进,哪一门功课都不能拉下,否则,就会榜上无名。不可否人,爱因斯坦是个天才,喜欢思考,对数、理、化,他特别感兴趣。在他12岁的时候,就能够自己证明直角三角形的有关定理,直接表现出了过人的天赋。

但是,如果他今天在中国读书,由于在数、理、化方面所花的时间太多,他的语文、政治、英语等学科,就不可能有更多的时间去学习。这几门功课的成绩,也肯定好不到哪里。这样,即便他在中考和高考中,数、理、化三门功课,门门都考满分。但由于他在语文、政治、英语等功课上所花的时间太少,考试中,就很难会有出色的发挥,成绩也就可能不很理想,要上重点高中,进重点大学,一般是没有希望的,除非他能够在国际性的大赛当中拿奖,会被提前录取。他要进重点高中或者重点大学,恐怕也只有走这条路了。尽管他有拉小提琴的特长,可惜的是,人家中考和高考根本就不考这一门,所以,他的特长就根本帮不了他什么忙。而他去考艺术专业的可能性也基本没有。因为他在数、理、化方面有突出的才能,他的父母亲一般是不会让他轻易就放弃而去考什么艺术专业的。因为在我们中国,考艺术专业的,大多都是在数、理、化方面看不到什么希望的学生。“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信念仍然在占据着我们大多数中国人的头脑。当然,作为中国人的爱因斯坦的父母也是不例外的。

但是,我们不要忘记,爱因斯坦还有一个特点,喜欢独立思考,他的思路,一般都不会跟着老师的思路走。而参加各种竞赛,都有一个前提:必须服从老师的安排。因为老师一般会根据比赛的要求,布置许许多多的练习,必须反反复复的练习,才能对付那些希奇古怪的比赛题目。而这正是爱因斯坦所最不愿干的事。他会一板一眼地根据老师的布置去完成那一套一套,一堆一堆的练习?这样看来,爱因斯坦根本就进不了各种各样的集训队,也就无缘参加比赛了。考场上的失败者,他是做定了的。

难以成为著名科学家。因为在我们中国,自古以来就“无场外的举人”,没有建立自学成材的社会保障机制。你不是科班出身,就算你是个天才,你也难以进入那个已经存在的体制。现在,大学里面不是都有规定,大学教师一定要达到哪一级的学位才能被聘用吗?各级研究机构呢?与大学无异,正规院校的文凭是最为重要的门槛。爱因斯坦,一个连大学门槛都进不了的人,哪来的大学文凭?更不用说硕士、博士文凭了。所以,他一定只是一个国家正规科研体制之外的自由人。

在当今,进行自然科学的研究,没有必要的设备,还不等于是天方夜谈?仅靠个人的力量是无能为力的。

这样,爱因斯坦在科学上的天赋,就可能永远地被埋没了。
(说明:这最后的一点,已经超出了题目的范围了。)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丰县付坊中学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6-2-25 15:47:00

什么意思?中国的教育出不了象爱因斯坦式的大师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2-25 16:37:00

爱因斯坦在青年时代并不明显“木讷”,基本也可算作“帅哥”,至少不是unatractive。但这时他并未表现出多大的天赋,经常旷课。其老师Minkowski称其为“懒狗”。他经常借同学Grossman的笔记,以渡“期末关”。(这两位都是学界的大牛人,作他们的学生和同学也是一件幸事)

这里倒是有一个小地方也挺有意思,在中国我们很容易有这样的老师或同窗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2-25 16:58:00

爱因斯坦也曾对普鲁士教育体制大加抱怨,但这种体制并没有阻碍德国土地上诞生如此多的大家。

爱因斯坦小时候自以为把高等数学学到手了,真到研究时,也大感自己的“先天不足”。科学家谁也不是先知先觉的天才(至少一定不总是),需要在兴趣与痛苦中经受炼狱般的折磨。科学领域里更多的是“无名”而“出师未捷身先死”的英雄。兴趣的诱惑将科学家引到悬崖的边缘:科学家们经不住诱惑而纵身一跃——或者跃入天堂,或者跃入痛苦之渊。不过天堂里也继续有着诱惑。但真正的科学家在向人们书写无悔二字。

总地来说,爱因斯坦特例中的特例。在任何教育体制中他都可以算特例。以他的经历来说明某一体制的问题并不太有说服力。体制的优越并不是保证每个人的天赋都能恰当地发挥(任何体制都不敢声称做到),而是“随机占优”。

为大多数人接受的、规范化的科学研究模式的出现也许是必要条件。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2-25 17:16:00
我想,如果爱因斯坦在中国,又精通中国易学,我想他有可能还是会想到“相对论”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5-6 14:20:00

要么不来,来了就得改名叫孔乙己。不过我相信他不会糊涂到这个地步,跑到这里来。

大家不要急着骂我崇洋媚外,我深深地爱着我的国家和人民。但这是我们的教育面临的严重问题,关系到这个民族的千秋万代,我们没必要再遮遮掩掩,而是应该当机立断来解决问题。

我们生在这个国家,这个时代,我们就有责任担当这一切。热切希望大家能团结一致,努力改变这个现实。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5-6 14:23:01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加微信,拉你入群
微信外可尝试点击本链接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