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aoliub 发表于 2010-2-6 12:05
乘数模型中在应用TE(计划总支出)线来确定产出均衡的时候,说道:均衡的条件是计划总支出=计划总产出。当二者不相等的时候,企业倾向于增加或者改变投资,直到计划总支出=计划总产出为止。对于计划总支出,概念是很清晰的,就是对于计划总产出把握不住,感觉就是实际总产出。这里为什么非要搞个计划总产出概念出来呢?为什么不表述为:计划总支出=总产出?
这里的关键概念其实是“非自愿存货增加”(这属于一种投资)。
厂商每年有自己的“存货增加”的计划(注意:“存货”是存量,“存货增加”是流量,而产出、投资、消费、储蓄都是流量)。
存货(这种存量),即生产出来但未卖出的产出(的累计量)。
某一年里,若厂商发现
实际发生的“存货增加”(这种投资)超过了自己计划的“存货增加”,则说明生产出来的一部分产出未按计划卖出,此即对应“非自愿存货增加为正”(“供大于求”),厂商在下一年想减少产量。反之,则说明“若还按原计划增加存货,则供不应求”,为了满足销售,必须减少“存货增加”(甚至动用往年生产的积累下来的存货),此即对应“非自愿存货增加为负”,厂商在下一年想增加产量。
所谓“计划\意愿”量,只需对应“非自愿存货增加为零”,就足够了。这里其实只涉及很简单的道理。
实际发生的存货增加-自愿(意愿/计划)存货增加=非自愿存货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