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这也是西方经济学最为混乱的地方。
从布局来看,产量或需求量Q是自变量,而价格P是因变
量。但是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又是以P为自变量。
因此西方经济学一会儿是供给与需求决定价格,一会儿又
是价格决定供给与需求,反正怎么说都能自圆其说,因为各自
有各自的前提。不过别综合在一起看,综合在一起看的话,就
什么也不是了。
这个贴已经有“周期”了。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人问。
这种画法源自Marshall。理由也很自然:价格由供求决定。Marshall实现了经济学的第二次综合,从那时起,economics一词流行起来了,将political economy取而代之。Marshall认为价格不能由供求一方单独决定。作为被决定量,画在纵轴上很自然。当然,这种分析显然基于general equilibrium。
问题随之而来。Partial equilibrium中价格是外生给定的,不是被决定的,而是决定供求的。单独地谈供求曲线,要求具有供求曲线的参与人必须是价格接受者。但是,做局部分析时,仍按前面的习惯将价格置于纵轴。
说到底,画法引出的问题是局部分析与全局分析的区别。
在PQ图上,自变量是纵轴,应变量是横轴。究其原因,就怪Marshall吧,他那时候还没有自变量是横轴、应变量是纵轴的惯例,所以那个时代比较混乱。
现在自变量是横轴,应变量是纵轴,这已经成了一种默认的规则。当然你也可以把P画在横轴,Q画在纵轴,不过经济学书上都选择倒过来画,是为了纪念Marshall第一个画这个。
西方经济学的确不能仔细想,如果从大面上一看,说得头头是道;如果详细分析,就会循环论证,不知道到底是怎么回事。
比如,就一般均衡分析来说,有人说价格是由供给与需求决定的。但是,供给的成本又由谁决定,需求的曲线又由谁决定?可能又涉及了劳动市场与效用论。
然而,在劳动市场又面临供给与需求的曲线的均衡,什么边际生产力决定论,生产成本论,但是,边际生产力又由什么来衡量?还得归因于资本K和劳动L的比较,不同事物怎么比较?真的没办法。
此言不假。
微观经济学在全局均衡的存在性上已经有充分的认识(找到存在的条件),但如何实现全局均衡(所谓全局均衡价格的决定),并没有令人满意的答案。所有参与人都是价格接受者,他们要在“冥冥之中”决定了自己接受的价格。
参见交易的“核”。
不过,没有给出价格决定机制,与循环论证,还是有区别的。也许,正是因为并未给出价格决定机制,才不是循环论证。GE理论比较有把握的恰好只是GE的存在性问题,而不是它的实现问题。
p是自变量,q为因变量,
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是以价格的波动还实现供需平衡,
价格变了,
需求量和供求量也会跟着变。
马歇尔当时的书上就这样画的,为了纪念他,后人也就没有更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