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zgz038 发表于 2010-2-9 12:20 
西方金融经济学理论中的错误
长期以来,中国经济学界有一种流行的观点,就是我们在微观经济学基础理论方面只能望西方项背,只不过是由经济管理实践的创新产生了一些宏观经济管理方面的理论创新。然而,我的研究恰恰是在金融经济学基础理论方面证明了西方学术界存在大量根本性的错误。
1、股票定价的OHLSON模型被誉为西方会计学界的重大新发现,该模型在95年发表之后,学术界出现了大量基于该模型的研究文献,最新的研究文献可见于复旦大学学报。然而,本人的研究证明该模型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不成立的。
2、贝努利在1738年为解决圣彼得堡悖论提出了货币的边际效用递减理论并给出了具体的效用函数的形式,这一研究构成了西方学术界关于不确定性估值的理论源头,期望效用理论等均源自于此。本人用贝努利的效用函数推导出了新的悖论,并辅以相关的经济实验,从而证明贝努利的研究是错误的,由此本人给出了一个新的不确定性估值的模型。
3、西方学术界在货币的边际效用递减理论的基础上给出了各种效用函数的形式,其中最常见的就是负指数效用函数,该函数形式被广泛应用于金融经济学的模型推导之中,有人进而提出了效用函数的形式与风险偏好相对应,这一理论现在广泛见于各种金融教科书中。然而,本人对效用函数的研究否定了以上各种效用函数,尤其是负指数效用函数的合理性,而且本人用实验结果推翻了效用函数的形式与风险偏好相对应的理论。
4、阿莱和卡尼曼是两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前者提出了“阿莱悖论”,后者在行为金融理论中提出了“小概率放大”的观点,然而本人用实验证明否定了以上两个理论的结论。
以上的研究首先源于本人在金融工作尤其是证券工作中的困惑,带这样的问题在攻读博士学位时潜心钻研数年,最终获得了以上理论成果,所有的成果都有严格的数学证明和经济实验做保证。
有兴趣可以到“人大经济论坛”“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等网站检索本人的文章,本人在以上两个论坛的网名是“xzgz038”,有兴趣讨论的可以回复本帖或发到“xzgz038@sina.com”,如能指出本人的错误,本人将万分感激!
欢迎认真的学术讨论,谢谢!以下是上面几篇论文的摘要:
1、内容摘要:根据奥尔森(Ohlson)1995年给出的RIV模型,公司股票市值等于帐面净值加上未来预期超常收益的贴现值,因此对公司股票的估值只需预测其未来的盈利而不用考虑现金流和股息政策。我们发现该模型的成立是有条件的,通过研究不同的股息分配政策,利用会计理论模型,推导出了该模型的成立条件。我们的研究表明该模型在许多正常的经营情况下并不成立,因此股票定价模型并不能够回避掉未来现金流和股息的影响。
2、内容提要:著名数学家Bernoulli为解决“圣彼得堡悖论”提出了货币的边际效用递减理论(下称“效用函数解决方案”),本文通过以下两个方面证明了Bernoulli的“效用函数解决方案”是不成立的:1、用Bernoulli和克莱默的“效用函数”构造了新的悖论;2、设计并实施了不存在边际效用递减效应的“新型圣彼得堡游戏”,该游戏同样产生了“圣彼得堡悖论”。本文进一步分析论证了人们面对不确定性前景的风险调整才是导致“圣彼得堡悖论”产生的真正原因,由此给出了不确定性决策的风险调整模型,用此模型解决了“圣彼得堡悖论”及其它相关悖论。本文对基于不确定性的经济学理论研究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研究思路和方向。
3、内容摘要:货币的边际效用递减理论源自于著名数学家Daniel Bernoulli(1738)为解决“圣彼得堡悖论”而提出的效用函数解决方案。然而,本人在《圣彼得堡悖论新解与不确定性估值》中证明了Bernoulli的效用函数解决方案是不成立的,因此,货币的边际效用递减是颇值得怀疑的。本文对传统效用理论进行了更深入的分析和阐述,得到了一个效用函数族,并且首次提出了“效用阈限漂移”现象。进而通过理论和实验两方面证明了货币的边际效用并非是单调递减的,而且效用函数与人们的风险偏好没有任何关系,从而纠正了微观金融经济学基础理论中长期存在的误区,为新的研究开辟了方向。
4、内容摘要:不确定性决策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阿莱悖论和行为金融的实验结果是不确定性决策中“非期望效用理论”发展的基础。为了检验阿莱悖论和行为金融权重函数的性质,本文在广泛的群体组织了经济实验,结果表明阿莱悖论和行为金融学中决策权重函数的性质在并不是普遍成立的。本文的实验结果与其他学者在海外华人相关实验结果相印证,对以阿莱悖论和行为金融权重函数为基础的理论体系构成了根本性的质疑,为新的不确定性决策理论发展提供了实验依据。
你应该把精力放在推翻 B-S 期权定价模型上,这样你就名满全球,西方学术界就会望你项背了。我希望能看到你成功的一天,关键是可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