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一次,我想跟在座的年轻人共勉:每个周六,你可以选择看美剧,也可以选择学习。如果你学习,两天后的周一,你不会很快的就在工作中出彩,你的老板也不会知道你花了整天的时间学习,更不会夸奖你什么。你几乎找不到任何东西可以证明你在努力学习。但是我想告诉大家:如果你每个周末都这样努力工作,持之以恒,你会发现你已经突飞猛进。我认为,学习是一件几乎没有短期回报的事,但是从长远来看,回报却是非常丰厚的。
我阅读很多材料,也花很多时间和很多人交谈。我觉得两个最有效的学习、获取信息的方法是阅读和同专家交谈。所以我会花很多时间做这两件事情。在我的kindle上有不到一千本书,我大概已经阅读了其中的2/3。
在百度,我们有阅读小组,在那里,我们可以每星期读半本书。我试试上参加了两个这样的阅读小组,在每个小组里都会每星期读半本书。我想我是唯一一个参加了两个阅读小组的人。我每周六下午最喜欢的活动就是独自在家阅读。
当我和研究人员,或是想创业的人交谈时,我告诉他们如果你不断地阅读论文,每周认真研究六篇论文,坚持两年。然后,你会学到很多东西。这是对你长期发展一个极好的投资。
但这种投资,比如你花整个周六去学习而不是看电视,没有人会赞扬你。而且很可能你在周六所学的东西对你在接下来周一的工作没有什么帮助。我们很少会从这些投资中得到短期回报。但这却是很好的长期投资。确实,要想成为一个伟大的研究者,就要大量阅读。
人们通常用意志力做这些事情,但不起作用,因为意志力会耗尽。我觉得,人们喜欢创造习惯,比如每周都努力的学习工作,这是最重要的。这些人才是最可能成功的。
学习很少有短期成效,但如果你决心做研究或者做工程, 而且你并不是只做一个周末,而是每周如此往复,坚持一年,你把每个周末都花在学习文献上,那么一年之后,你将收获巨大。所以,我认为, 自我进步的途径就是博学研究,因为你日复一日的坚持学习,并不是仅仅持续一周或一个月,而是一年,甚至两年,那么在这段时间之后,也许是几个月或者一年,你就可以把一些东西学得非常透彻了。
第二点,特别是当你还年轻的时候,不要去试图预估投资在你自己未来教育中的价值。
我定义的「年轻」是任何在100岁以下的人。
任何你所学习的东西都能够在数十年后给予你回报。但这并不容易。一旦你离开了学校,投资于学习的时间在短时间内几乎很难看到明显回报。没有老师会站在你身后给你一个分数评语或者督促你继续用功。但是如果你肯自我激励或者保持阅读的习惯,继续跟自己的想法较劲,和能够让你获益的人保持沟通,那么在数年之后你可能会成为在特定个人领域学习之中的佼佼者。
学习的过程也会帮助你决定真正该从事什么,当你看到了足够多的关于别人如何改变世界的实例,你也会得到更多灵感来启发自己如何去改变世界。
做一个简单总结:即使并不容易,但还是应该坚持在学习中探索,同时积极寻找一种能帮助整个人类的事业,并投身其中。
查理·芒格 南加州大学毕业典礼上的演讲
坚持终身学习
另外一个道理——这个道理可能会让你们想起孔子——获得智慧是一种道德责任,它不仅仅是为了让你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有一个相关的道理非常重要,那就是你们必须坚持终身学习。如果不终身学习,你们将不会取得很高的成就。光靠已有的知识,你们在生活中走不了多远。离开这里以后,你们还得继续学习,这样才能在生活中走得更远。
就以世界上最受尊敬的公司伯克希尔·哈撒韦来说,它的长期大额投资业绩可能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出色的。让伯克希尔在这一个十年中赚到许多钱的方法,在下一个十年未必还能那么管用,所以沃伦·巴菲特不得不成为一部不断学习的机器。
我不断地看到有些人在生活中越过越好,他们不是最聪明的,甚至不是最勤奋的,但他们是学习机器,他们每天夜里睡觉时都比那天早晨聪明一点点。孩子们,这种习惯对你们很有帮助,特别是在你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的时候。
哲学家怀特海曾经说过一句很正确的话,他说只有当人类“发明了发明的方法”之后,人类社会才能快速地发展。人类社会在几百年前才出现了大发展,在那之前,每个世纪的发展几乎等于零。人类社会只有发明了发明的方法之后才能发展,同样的道理,你们只有学习了学习的方法之后才能进步。
我非常幸运。我读法学院之前就已经学会了学习的方法。在我这漫长的一生中,没有什么比持续学习对我的帮助更大。
进行跨学科的学习
再拿沃伦·巴菲特来说,如果你们拿着计时器观察他,会发现他醒着的时候有一半时间是在看书。他把剩下的时间大部分用来跟一些非常有才干的人进行一对一的交谈,有时候是打电话,有时候是当面,那些都是他信任且信任他的人。仔细观察的话,沃伦很像个学究,虽然他在世俗生活中非常成功。
所以我这辈子不断地实践跨学科的方法。这种习惯帮了我很多忙,它让生活更有乐趣,让我能做更多的事情,让我变得更有建设性,让我变得非常富有,而这无法用天分来解释。我的思维习惯只要得到正确的实践,真的很有帮助。
我想进一步解释为什么人们必须拥有跨科学的心态,才能高效而成熟地生活。在这里,我想引用古代最伟大的律师马尔库斯·图鲁斯·西塞罗的一个重要思想。西塞罗有句话很着名,他说,如果一个人不知道他出生之前发生过什么事情,在生活中就会像一个无知的孩童。
这个道理非常正确,西塞罗正确地嘲笑了那些愚蠢得对历史一无所知的人。但如果你们将西塞罗这句话推而广之——我认为你们应该这么做——除了历史之外,还有许多东西是人们必须了解的。所谓的许多东西,就是所有学科的重要思想。但如果你对一种知识死记硬背,以便能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这种知识对你们不会有太大的帮助。
你们必须掌握许多知识,让它们在你们的头脑中形成一个思维框架,在随后的日子里能自动地运用它们。如果你们能够做到这一点,我郑重地向你们保证,总有一天你们会在不知不觉中意识到:“我已经成为我的同龄人中最有效率的人之一”。与之相反,如果不努力去实践这种跨科学的方法,你们中的许多最聪明的人只会取得中等成就,甚至生活在阴影中。
当我们为了获取洞察力而设计我们的生活时,我们的日程安排将会完全不同:
我们会利用好空闲时间,而不是让自己陷入忙碌。尽管管理者必须时刻保持着注意力,这样他们才能对发生的事情做出反应,但是学习者创造了大量空闲时间,来超越噪音并获得观察问题的视角。
我们工作的环境会带来更多的创造力。正如我在《为什么成功人士每周花10个小时在“复合时间”上》中所写的,历史上许多最伟大的见解都是在小睡或散步时产生的,不一定是在办公大楼的小隔间里。
我们在学习、实验和思考上投入了大量资源,因为它们是洞察力的基本组成部分。学习是通过人、信息和经验来获得多样化、稀有和有价值的知识积木。思考就是将这些积木组合成稀有而有价值的组合。实验就是要看看这些组合在现实世界中的表现。
我们衡量成功的标准是我们洞察力的质量,而不是我们完成待办事项的速度。换句话说,我们衡量成功的标准从效率转向有效性。
要在某个行业里脱颖而出,最简便的简便有效的方法,是加深对行业的理解。要加深对行业的理解,最好的方法莫过于阅读。人们总说自己没有阅读的时间,这其实是在说,他们觉得尽量挖掘自己所在行业的相关信息不重要。你知道哪些人会针对自己的行业进行大量阅读吗?CEO就会。所以,你也应该学习他们的思维方式,开始阅读吧。
不管你是20岁,还是80岁,只要停止学习,就说明你老了,坚持学习的人则永远年轻。人生中最大的乐趣莫过于保持头脑永驻青春。
充实每一天 发表于 2019-5-26 06:31
为什么|学习笔记|好
【加入充实计划】【了解充实计划】
充实每一天 发表于 2019-5-26 06:31
为什么|学习笔记|好
【加入充实计划】【了解充实计划】
昨日阅读6个小时,累计阅读580小时
阅读一:A Comparativestudy of unit root tests with panel data and a new simple test(15)
https://bbs.pinggu.org/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127891&page=1&extra=#pid59481850
Tests based onBonferroni inequality
1,Forthe correlated errors case we argued that, for both the Fisher test statistic andthe IPS test statistic, the distribution involves nuisance parameters, but bootstrapmethods could be used to make inferences.
2,Thereis, however, one test statistic that is equally applicable in both theuncorrelated and correlated cases. This is the statistic based on theBonferroni inequality (see Alt, 1982) and discussed in Dufour and Torres(1996). These tests have also been discussed earlier in Savin (1984) and Dufour(1990).
阅读二:巴菲特的估值逻辑:20个投资案例深入复盘
1, 第20章 2011:IBM(之七)
https://bbs.pinggu.org/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127875&page=1&extra=#pid59481399
1) 他开始购买股份之前,他特别留意了彭明盛向股东承诺的那些非常明确的目标,即IBM在来年将会在财务上达成的成果。
2) 令人难忘的是,彭明盛果真实现了他设定的目标。巴菲特还提到,他和伯克希尔下属的几家IT机构谈过IBM。他从这些交谈中得到的结论是:IBM的确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且这些关系都具有相当的“黏性”。
3) 对于一家大公司,换审计师事务所、换律师事务所,都是一件大事。这些大公司的IT部门与供应商的关系密不可分有很强的持续性。
4) 巴菲特对IBM充满着热情。他考虑所有类型的公司,包括技术类公司,只是之前他尚未找到一家他认为自己能看得懂的公司。
5) 他绝对不担心这只股票的价格问题。他曾经以历史最高价位购买了政府雇员保险公司(GEICO)的控股权,对北伯灵顿公司的收购也是如此。
6) 考虑到所有的这些情况:优异的财务、出色的管理、漂亮的现金流和以股息及股份回购形式表现的精明的资本配置。巴菲特在与伯克希尔下属公司的IT部门的交谈中,获得了额外的有益信息,使他进一步确信了自己对IBM这家企业的正面评价。
7) 他的决策是建立在前面所述的综合标准之上的。为此,他乐意为投资IBM支付一个公允的估值。
2, 第21章 巴菲特投资策略的演进(之一)
https://bbs.pinggu.org/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127879&page=1&extra=#pid59481502
1) 巴菲特早期所投公司的最大特点是:与它们所持资产的价值相比,它们的交易价格难以置信得低,如桑伯恩地图公司、登普斯特公司或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但这并不总意味着支付了一个很低的市盈率(比如,大约5倍)。的确,在巴菲特投资时,桑伯恩地图公司和登普斯特公司的盈利很少,因而,会有一个很高的市盈率倍数。
2) 巴菲特并没有只是评估市盈率,他显然是在寻找市价总值明显低于所持资产可实现价值的公司。例如,桑伯恩地图公司所持的投资组合价值,要高于巴菲特为整个公司所支付的价格;就登普斯特公司来说,巴菲特知道它的存货是可以出售的;在伯克希尔–哈撒韦这个案例里,则有一组现金和可实现的经营资金。
3) 除了便宜的投资,从其职业生涯的早期起,巴菲特就开始关注他所投公司的基本业务。他的兴趣不仅仅在于按照流动资产净值法选择标的,还关注那些具有正数利润和相关业务具有发展前景的企业。例如,桑伯恩地图公司就是因为市场的技术变化,而处在结构性衰退许多年的企业,但它是一家利润仍然为正数的企业,并且在投资的前几年已经稳定了下来。这意味着巴菲特不必担心企业会在无利润的情况下经营,逐渐消耗掉所有的现金。此外,巴菲特还能甄别出企业的经营是否正处在改善之中,或他能否成为这种积极发展的催化剂。
4) 巴菲特投资策略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即便是在合伙制年代的早期,他都很关注企业的管理团队。虽然他评估这种团队的标准与时俱进,但在他最早期的投资项目里(如,登普斯特公司和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他就在挑选一流的经营经理人方面,付出了很大的精力。在他早期的投资里,巴菲特也不仅仅只有一技之长,只是一心寻找便宜的公司。
5) 就像得州石油的投资所示,巴菲特还投了兼并套利的项目(体现在固定收益产品里),而且,他对风险的详细分析和理解,显示了他对这种投资的熟稔。他还涉足控股权投资,积极为企业带来所需的变化。例如,在登普斯特公司和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他控股这些企业之后,在影响企业的经营方面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6) 这里概括一下巴菲特早期的投资策略:他最关注的是找到市价总值低于其所持资产可实现价值的公司,但他还是熟悉其他类别的投资,并追寻看起来很有吸引力的那些企业。
7) 后来,他对投资的一些思考的真正基础似乎是他从企业所有者的角度对每一个投资案例(许多都是具备有形资产的较小的企业)认真审视的结果。
8) 他会评估相关企业的关键人物和核心资产,并会评价他们(和它们)对企业未来发展的可能影响。从伊始,他的策略就是要较多地介入,而不仅仅是格雷厄姆风格:仅仅按照流动资产净值法计算目标公司的价值。
9) 及至职业生涯的中期(1968~1990年),巴菲特似乎把更多的权重放在了企业的品质上。他把焦点从企业的资产价值转到评估企业可持续的盈利能力。看看巴菲特这个时期的投资项目(无论是对喜诗糖果的私募投资,还是ZF雇员保险公司那种扭亏为盈的情况或是可口可乐的那种品牌授权经营),这里关键的投资理由都是这些标的蕴含极具吸引力的长期盈利能力。
10) 当这类机会出现的时候,巴菲特总是会以较高的估值购买一流的公司,乐意支付更高的市盈率(如,在几个实例里的市盈率都是15倍)——这可不是多数价值投资者所考虑的投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