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效应分析
Ø 税收中性原则:税收应保持中立,不对纳税人的经济选择或经济行为产生任何影响,不改变纳税人在消费、生产、储蓄和投资等方面的抉择→只是一种理想状态,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根本不可能存在(税收作为一种强制和无偿的国家占有,总会对纳税人的经济选择或经济行为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
Ø 税收效应理论的内容:对“非中性”情况和原因的分析
重点问题
Ø 税收对生产者行为的影响
Ø 税收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
Ø 税收对劳动投入的影响
Ø 税收对私人储蓄的影响
Ø 税收对私人投资的影响
税收与生产者行为
Ø 生产者行为:生产者在如何运用自己可支配的各种生产要素以实现利润最大化目的方面所作的各种抉择或决策
Ø 税收主要通过对市场价格机制的干扰影响生产者行为
税收对市场价格的影响
Ø ZF课税后,商品出现两种价格:消费者支付的价格(Pd)和生产者实际得到的价格(Ps);两者之差,即为税收数额(t)
Ø 在从量计征情况下,税收对消费品价格影响公式:Pd=Ps+t
Ø 在从价计征情况下,税收对消费品价格影响公式:Pd=(1+t)Ps
Ø 课税商品的需求量<D(Pd)>和供给量<S(Ps)>分别由消费者和生产者根据各自面临的价格来决定
Ø 课税商品的市场均衡条件:D(Pd)=S(Ps)→D(Pd)=S(Pd-t)或D(Pd)=S( )
Ø 无论税款由生产者负责缴纳还是消费者负责缴纳,情形完全一样
税收对生产者选择的替代效应
Ø 不论税款由生产者缴纳还是由消费者缴纳,也不论是从量计税还是从价计税,税收都会在课税商品价格中打进一个楔子,其结果是同一课税商品出现两种价格——消费者支付的含税价格和生产者实际得到的不含税价格
Ø 在经济学家看来,消费者支付的价格上升和生产者实际得到的价格下降固然代表了消费者和生产者因ZF课税而承受的损失,但从整个社会角度看,真正的经济损失在于因ZF课税而造成的课税商品产量减少→生产者的生产决策不是根据消费者支付的含税价格作出的,而是以其实际得到的不含税价格为准的
Ø 税收的替代效应:由于生产者所面临的课税商品的价格相对下降,造成生产者减少课税商品或重税商品的生产量,而增加无税商品或轻税商品的生产量(即以无税商品或轻税商品替代课税商品或重税商品)
Ø 税收的总成本: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的损失;税收的总收益:ZF征得的税款→税收的额外负担:均衡产量的减少
税收对生产者选择的收入效应
Ø ZF课税后,生产者可支配的生产要素减少,从而降低商品生产能力,而居于较低的生产水平
Ø 假设ZF向生产者征收某种税,虽然不对商品相对价格发生直接影响,但将生产者购买力的一部分腾出转归ZF使用,生产者可支配的生产要素减少,不得不相应减少商品的生产量,可能获得的最大利润量也降低→ZF征税改变了生产者的生产抉择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