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办了几十年了,虽说近几年来批评声与挑战声不绝于耳,然而却有越办越好,收视率越高的现象,暂且不说这是真是假,至少说明了它不但没有因为这些声音而倒下或被替代,反而越来越多的成为了人们过年不可或缺的一个娱乐项目。
我在这里分析一下原因。首先,春晚这几十年“先入为主”的效应已经使得它拥有了一大批忠实观众,这些人可能保守,可能开放。人们在“惯性思维”的作用下,很少去想“到底是看央视的还是地方卫视的,亦或是凤凰卫视的栏目”这样的问题,而是习惯性的等待收看央视春晚,时间效应铸就了“纳什均衡”,甚至是现象上的“帕累托最优”。要打破均衡并且重建均衡,困难可想而知。
其次,最重要的,垄断性,在这儿就不讨论到底是自然垄断或是竞争垄断的问题了。一方面,由于“中央电视台”的“中央”二字,含带国家意味,这种潜在的国家力量便是人们所依靠的无可替代的力量。另一方面,市场准入门槛太高,这是个不完全竞争市场,要与其抗衡所需的各方面力量都相对太弱小,例如财力,明星效应等等,所以很难与之争锋。垄断所必然带来刚开始所说的问题,就是当春晚水平不高时,人们自然对它进行批评,毕竟收看人多,众口难调,然而人们只能更多的将希望寄托在其自我进步上,鲜有另一种选择(当然这里指的是大规模效应)。
再次,信息不对称的大量存在。这其中有政府过多的限制了人们收看其他更多电视节目的原因。现在我们一些比较喜欢上网的人,每周可以在网上收看港台甚至是日韩、欧美的娱乐项目,虽说其中不乏低俗内容,然而“笑果”不断,气氛也很好。从这个方面说明了我们的水平和国外还是有差距的,然而没有对比,大部分国人却并不知道,总把春晚的“笑果”寄托在赵本山等的身上,使得他不知不觉成为了“稀缺资源”,也是,就是那几个数的过来的人每年上春晚,相比之下赵本山就变成了“稀缺资源”了呗。观众,特别是年纪较大的,信息不足,对比度欠缺,所以只要某某人的今年的节目比去年好就很满足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正是中国文化产业的悲哀!
还有,我想说,中国的“政治经济”魅影重重。即使春晚很失败,但是基于党和国家需要利用华夏文化对于这一天所赋予的特殊意义通过春晚来宣传政治思想、经济成就。当然,这无可厚非,也不是什么坏事,从爱国的情怀上来说,我也觉得这样能够造就人民的凝聚力,让人民获得安全感和幸福感。但是,正是这一特殊需要,使国人更团结,使社会意识形态凝聚,更加支持党的领导,春晚就不会退出历史舞台。
最后,从春晚的大格局来看,中国“围城”文化太浓厚。春晚不管是导演、演员,一直都是圈子里的人,年轻人一定有很优秀的,但是既得利益集团并不想主动放弃利益,就造成“年年出新难”的现象。小沈阳如果没有赵本山将他带进圈子,很可能奋斗10年也难以登上这样的大平台,被观众所熟知。因此,中国由于传统文化所赋予的“人脉文化”,以及人员、物资流通成本太高(例:美国从NYC到LA的机票是USD 300,高速公路是全部免费的;中国很难想象从哈尔滨到昆明机票只要RMB300,在这里不考虑汇率因素,原因很简单,但是笔者不愿在此赘述)所导致的人力资源流动性不足问题,资源配置效率过低问题等等,单位总像是一个个“围城”,即使高能亦难以进入。
以上是笔者的原创文章,望大家多提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