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 精忠岳飞 
我老实承认,其实没怎么看过经济学的经典,主要是看不懂,所以很多想法非常不成熟,上面的说法有点在针对LZ的说法了,确实不是求学的态度,是该反省一下...
我觉得你挺有想法的,不过限于目前的水平,还不能很好地理解,所以也不想凭空去同意我所不明白的东西,我试着以自己的想法来理解你的说法,肯定有很多不足之处,希望你能不吝赐教。
---------------------------------------
先说些我的想法,嗯,譬如地权,不是某人对这块地存在某种“拥有”,只是某人对这块地的使用收益不受他人干涉,说穿了大概就是所谓的权利是一种人人关系,而非人物关系。我觉得这种想法,可能和你的价值学说比较接近,至少个人觉得有点形似。
再如前面,我临时假设的一个说法,即劳动可以分为效用劳动和非效用劳动,效用劳动可以凝结为使用价值直观地呈现出来,而非效用劳动则不同,在孤立的、直观的角度下它似乎是无用的,但事实上其存在本身一种守序行为、即一种被操控的行为、用个别极端说法就是被非暴力化的行为,也就是说只有在一个非暴力的有序环境中,使用价值才能形成一个统一的价格而被实用化,而在一个暴力化的无序环境中则不同,譬如一个军阀或许可以用千分之一的价格去购买一片土地,这是否效用论的失效?或者说效用论只是探讨了比较狭隘的有序环境下的经典情况,而劳动价值论似乎有更高的广适相对性。
再或者,我可以假设财富分为直观财富和非直观财富,直观财富可以是有形的衣食住行,也可以是无形的荣誉(这里好像要bug了,先放着吧...);而非直观财富有诸如和平、法制等。总之,我目前的想法是,那种效用的、直观的概念更多的注目于人物关系,而那种非效用的、非直观的更多的注重于人人关系的概念才是更重要的。人物关系确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孤立地、片面地表现出某种直观的、微观的实在性,甚至存在极端的个例如鲁宾逊,可以呈现一种纯粹的人物关系。但即使这种人物关系曾经能够独立存在,事实上随着社会发展人物关系已与人人关系不可分离了,只是因为这种人仍关系在宏观层面存在某种长期稳定性,所以在具体的研究中有意无意默认了各种条件,从而形成一种貌似孤立的对人物关系的研究,其实只是对人人关系作了一种简单的静态假设并在此基础上研究问题,这在概念上,可能就相当于经典物理研究的只是相对论的一种特殊情况。
---------------------------------------
资本家追求的是利润,而利润是什么?它并不是计量财富的,而是计量商品货币化的劳动力的。价值计量的是货币对人的行为的操控。这也是为什么美女嫁富翁的道理。剩余价值,并不是什么剩余财富,而是剩余的商品货币化劳动力(人类行为)操控。
用我的想法来理解可能就是:[利润]计量的是(效用劳动=可以商品货币化的劳动力)。[价值]对应于(劳动,包括效用及非效用劳动)。[财富]似乎是货币层面的或等价于货币的概念?[货币对人的行为的操控。]即(货币对效用劳动和非效用劳动的控制)。[剩余价值]则包括(部分效用及全部?非效用劳动)?
对于一个富人来说他可以消耗成千上万个人的实物,但其名牌品确可以消耗成千上万个人的商品货币化劳动力。
当某个富人大量资助穷人时,这时穷人用的物价立即就会上涨。
因为价值兑现的根本就不是财富
这部分基本不能理解。
我只能直观地想到富人的豪宅可以是成千上万个人的综合,并消耗成千上万个人的商品货币化劳动力(效用劳动)。和一些简单的通货膨胀概念,不知道是不是陷入了某种成见。至于你提到的原因,虽然有些机械性的拆解,不过能不能请你再进一步说说。
消费需求不是经济学的根,对劳动力的控制与劳动力之间的相互交换,才是一切社会经济学的根。
你的意思是不是指,“消费需求(人物关系)不是经济学的根,对劳动力的控制与劳动力之间的相互交换(人人关系),才是一切社会经济学的根。”
若然,我大致同意这个说法,但确切一点来说我觉得人物关系也是很重要的有机部分,或者我觉得可能是这样:消费需求是一种 动态人物关系——静态人人关系的模型,而相对应的是 动态人物关系——动态人人关系的模型。
消费现像只不过是商品货币化劳动力之间相互交换或者操操控商品货币化劳动力交换商品货币化劳动力的过程。
这部分也不大理解。是否指消费现象只是 凝结为使用价值的效用劳动被商品货币化后的相互交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