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2275 1
2010-02-21
经济危机与宽松货币政策的因果联系
---有效供给理论对经济危机的解释
(发表于核心期刊《中国经济问题》2009第6期 )
黄焕金
    内容提要:当一个国家的微观经济有效供给能力不足时,会显现出宏观经济景气度的低落,促使国家采取扩张性财政与货币政策。这个政策又很容易滋生起投机行为,从而陷入“投机←→价格”交互共振状态,最终因泡沫破裂而导致危机的爆发。因此,经济危机的深刻根源是微观经济学有效供给能力不足,而不是需求不足。
    关键词:有效供给  景气过度  投机  凯因斯主义
     
对经济危机,绝大多数人包括政府一般都从凯因斯主义寻求解救办法。从“有效供给理论”来阐述的属“极少数派”,在中国只是极少几个经济学家持有这个理论,比如著名的吴敬琏、胡培兆教授等。去年金融危机一来,论坛上就有人对胡培兆的危机说提出质疑。因为胡培兆曾说:“市场供需不平衡是绝对规律,严重时还会出现经济危机。但从长期看,市场供需基本平衡也是绝对规律,没有这个基本平衡规律,世界经济发展不到今天这个高度。……300多年来,平均20多年出现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而且每次都能渡过。不仅如此,历史上一次一次的经济危机就象石阶似的一个一个的平台,过后经济都能向新的高度发展,提升一级。……这并不是说经济危机是好事,多也不妨,只是说经济危机不是绝症,压不垮世界经济的发展潮流,至多使经济发展轨迹显示为周期性的曲线波而已,再用不到过于惊慌和恐惧。”而且今天“对经济危机的抗御能力和消解能力都无比增强,有足够的实力从容应变,防患于衰退期,不至跌入深谷。”“市场供需不平衡的绝对规律是不可抗拒的,供需基本平衡的绝对规律同样是不可抗拒的。”①据我所知,他仍然坚持这观点,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司空见惯的事,不足为奇,也不用惊恐,船到桥头自然直,一切都会过去。以下谈点我对这场金融危机的看法。
————
①胡培兆:《有效供给论》,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第372、373页。
一  对危机的不同解释---凯因斯主义与有效供给理论
凯因斯主义的解决之道,无非是拉上有效需求、加大剌激经济力度 。其中以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最为极端。这个政策从2009年3月出台不过两个月,全球市场的通胀 就出现了,国际原油价格从3月的40美元左右, 6月就上涨到70美元,涨幅度达40%。中国则采取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努力使中国产生经济增长的信心和成为首先走出危机的国家。
有效供给理论则不同,认为一个国家的经济其各行各业微观方面的有效供给不足,使其市场竞争力减弱,宏观经济显得不景气,迫使国家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从而使市场流动性过剩,导致市场泡沫的形成。泡沫在“投机←→价格”交互共振之下不断将泡沫吹大并破裂,最终导致金融与经济危机。这样解释危机成因和路径,与凯因斯主义的解释不同。因为,它认为微观经济层面的有效供给不足是问题的深刻原因,如果没有这种有效供给不足,就不需要扩张性的货币与财政政策,而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则是产生危机的基本路径与环节,因为它会在流动性泛滥的情况下,产生价格上涨与投机程度交互共振的“正反馈”——价格上涨剌激投机,投机反过来再剌激价格上涨。这个交互共振最终使市场经济盛极而衰,走向衰竭。在这个过程中,价格越上涨,所需要的货币总量越大,如果货币量还不够维持上涨的价格,则价格下跌风险就很大,因此就出现这种情况:上涨的价格需要更多的货币,而更多的货币又会将价格维持在更高的水平上,从而再需要更多的货币,出现“货币循环增量”。最终,价格上涨越高,价格下跌所导致的危机也就越严重。我们可以用这种情况对“通货紧缩”作新的解释:通货紧缩并不是通货绝对量不足,而是现存通货量已经不够维持越来越高的物价,因为越来越高的物价需要越来越多的通货量。最终,通货量不能无限增多时,价格在某个高位上停止上涨并下跌。因此,通货紧缩又表现为价格下跌,这是货币量无法维持高价格后的自然反应。因此,我们可以把通货紧缩理解成后阶段的通货膨胀,它不是货币绝对数量不足,而是与高物价相比的相对数量不足,已经很多的货币量仍然不够维持高物价之用。
货币政策历来是市场景气程度的函数,当市场景气度高时,就考虑收缩性货币政策,反之,当市场景气度低时,就考虑扩张货币政策。对于市场景气度,央行行长周小川相当重视。他说:“当经济周期发生异常变化或经济系统需要非常规的逆周期调整或特殊稳定手段时,可以考虑让负责整体金融稳定的部门发布季度景气与稳定系数,金融机构和监管机构可以使用该系数,乘以常规风险权重后得到新的风险权重。因此根据这个风险权重得出的资本充足率要求和其它控制标准(如内部评级法)可以反映整体金融稳定的逆周期要求……负责整体金融稳定的部门可能有必要开发一套景气指数,并从中导出逆周期乘数。目前市场上已经有不少与经济周期、投资者和消费者信心相挂钩的各类指数。景气指数可以建立在这些指数的基础上。在市场繁荣期,资产价格一路走高,乐观情绪占主导地位,景气指数维持高位。经济衰退期则正好相反。一旦有了景气指数,推导出来的逆周期乘数就可以运用到顺周期因素中。”①
可见,尽管市场景气度作为一个具体可用的数值目前还不太成熟,但它对货币当局的货币政策具有基础性作用,是货币当局采取逆经济周期政策的基本依据。而市场景气度的一个重要体现方式则是众多行业的一系列商品的价格情况,价格高则体现景气度高,反之则低。当然,市场景气程度并不仅仅体现在商品价格及其变化上。
                 二  流动性泛滥下的泡沫危机
那么,此次源于美国的经济危机是如何产生呢?2000—2001年,美国相继发生了科技股泡沫破裂与“9.11事件”,这两个事件使美联储担心经济衰退,于是从2000年5月的6.50%利率开始下降,一直到2003年6月的1.00%利率,并且这个最低利率一直持续整整一年,至2004年6月,利率才开始调升,至两年后的2006年6月将利率调升到5.25%。处于2.00%以下低利率状态的时间,从2001年11月至2004年11月,整整持续三年。这是今次危机的货币根源。长期低利率,使流动性泛滥,从而导致通货膨胀与泡沫经济的形成与扩张。而当泡沫经济遇到利率上升时,由于流动性收缩使泡沫破裂,最终导致金融海啸与经济危机。在低利率所导致的流动性泛滥中,美国房价不断上涨,而房价上涨的预期则使那怕只有最低收入的“穷人”,也争相进入房地产市场,购买房子以图升值。而当时的布什政府则乐于见到低收入者购买住房,刻意制造相关政策(美国政府向房利美、房地美等住房抵押贷款机构倾斜,以降低借贷标准)以实现其“提高住房
————
①周小川:《关于改变宏观和微观顺周期性的进一步探讨》,中国人民银行http://www.pbc.gov.cn/detail.asp?col=4200&ID=286,2009年3月26日。
自有率”的政府目标。实际上,问题并不在于“穷人”购房的次级贷款,而在于因流动性过剩所产生的房价的预期上涨,只要房价仍在上涨,则银行会乐于贷款给“穷人”,因为就算以后“穷人”们还不起贷款,银行仍可拿升值了的抵押房赚钱,因此,在房价预期上涨的情况下,无论向富人还是穷人发放住房贷款,都
没关系。问题在于,房价并不永远上涨,美联储在长期低利率之后,渐渐将利率上升,从而收缩流动性,投机在房地产市场的资金渐渐不足。这样,房价无力继续上涨;另一方面,利率的上涨则使“穷人”的还款成本不断增大,最终使他们不得不放弃“养房”。于是,以次级贷款利润为最终依托的整个金融衍生链纷纷断裂,金融危机产生了。金融危机使许多人的投机资金贬值,从而影响到实体经济的需求,最终又演化为经济危机。美元流动性泛滥与泡沫经济使美国向全世界输出经济泡沫,把病毒扩散全球,使金融危机全球化。
货币的信用基础在于币值稳定,它不仅对货币持有人利益攸关,而且对微观经济基础与宏观经济运行都至关重要。但随着美国经济因各国竞争力的崛起而衰退,及美国内外所承担的事情越来越多,所需要的财力越来越大,它自然要利用美元的世界通货地位,透支美元而使全球的信用基础而弱化。美元贬值,使国际市场上一切以美元计价的商品上涨,促使世界舆论创建一种超越于美元这种主权货币体系的新货币体系的呼声越来越强烈。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就提出要“创造一种与主权国家脱钩、并能保持币值长期稳定的国际储备货币,从而避免主权信用货币作为储备货币的内在缺陷,是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理想目标。”①
不过,只要美国在世界经济的影响力依旧,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不垮塌,实现这个目标为期尚远。
              三  “有效供给”的概念与意义
本文试图用有效供给理论来解释经济危机,那么,什么是“有效供给”呢?对有效供给理论最具系统性论述的胡培兆教授曾这样说:“供给可分为有效供给与无效供给。有效供给是指供给的量、质、价等都能够为需求者认可、所接受的供给。无效供给则相反。有的是因为质次价高,有的是过量等。有效与无效之别,
————
①周小川:《关于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思考》,中国人民银行http://www.pbc.gov.cn/detail.asp?col=4200&id=279,2009年3月23日。
不仅看质、看价,还要看量。品质伪劣假冒,是无效供给;品质好,价过高,没有多少人买得起,是无效供给,品质好、价格也合理,但超过市场需求量,超过部分也是无效供给。无效供给无需求,有效供给有需求。”①这个有效供给理论告诉我们,产品是否有需求,并不仅仅象凯因斯主义所主张的那样,进行单纯的需求管理则可,更重要的是,产品是否值得需求者接受。产品没有在品质与价格上有较好的吸引力,于是便要求国家采取扩张性财政与货币政策,以制造将这些产品能销售出去的市场景气度。这一方面使国家背负沉重的财政赤字压力,另一方面又使社会面临通胀压力。最终使社会为这些无效供给付出沉重代价。“如果没有有效供给,只强调市场需求,则每个企业只坐等市场境况的好转,不会主动创造、主动寻找最佳生产方式。企业的消极态度会增添政府抬高市场景气度的压力。企业越消极对待市场需求疲软的现状,政府以财政货币扩张手段抬高市场景气度的责任就越重;相反,企业主动面对市场需求疲软状况而积极应对,走出一条自我生存发展之路,则政府的责任就越轻,它在其中的损耗就越小。”②因此,采用凯因斯主义政策实质上是因企业自生能力不足所导致的政府负担,这种负担对政府自身来说当然不是什么值得夸耀的好事情。因为这有可能导致两个后果:政府财政赤字压力与社会的通货膨胀压力。而通货膨胀正是经济危机的直接原因,因为危机无非是价格过高后的大幅下跌,从而使大量社会资产大幅贬值,也使社会再生产循环难以为继。如此次危机,无非是因美国住房价格上涨过高后大幅下跌所造成的一系列反应的结果。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0-2-22 20:35:18
与上述观点相似的有以下文章:
美联储“零利率”或引发新一轮全球资产泡沫
新华社记者 明金维
2010年02月20日
过去14个月里,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一直将联邦基金利率即银行间隔夜拆借利率保持在零到0.25%之间这一历史最低水平。

  分析人士警告说,美联储前所未有的“零利率”政策引发了规模空前的“美元投机套利交易”,正对世界经济和金融稳定构成新的巨大系统性风险。

  投机之母

  在2007年夏美国次贷危机全面爆发后,为刺激经济增长,美联储大幅降息,逐步将利率从5.25%降至零到0.25%之间。从2008年12月16日开始,美联储的“零利率”政策一直持续至今。

推荐阅读
最后关头奋力一搏 欧元短期反弹有望? 德国否认主导欧债援助
希腊债务危机或演变成欧元危机 五国债务沉重 欧系货币危机升级 欧元区债务危机水还有多深? 本周希腊债务危机仍拖累欧元 三大因素左右美联储调整利率 [人民币牌价] [行情中心]   在这个过程中,投资者获得美元资金的成本大幅降低,他们开始大量借入美元,转而投资到股票、黄金等资产,还有不少美元“热钱”乘机流入利率较高的新兴经济体,推高了后者的股市、楼市价格。

  因成功预测国际金融危机而闻名的美国纽约大学经济学教授努里尔·鲁比尼认为,自2009年3月份以来,全球股票、原油及其他大宗商品价格全体上扬,而新兴经济体的资产类别,包括股票、债券和货币等,涨幅更为明显,原因除了世界经济基本面出现好转外,更重要的因素在于“美元投机套利交易”。

  素有“末日博士”之称的他认为,“随着美联储持续将利率保持在较低水平,并且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预计将继续这一政策,美元已成为套利交易的主要融资货币”。他警告说,“美元投机套利交易”正成为所有套利交易之母和所有资产泡沫之母。

  鲁比尼预测,一旦美元借贷成本上升,“美元投机套利交易”将会发生逆转,大量资金将撤出高风险资产,最终将导致这些资产价格同步大幅下滑,泡沫破裂。

  前车之鉴

  美国宽松货币政策“贻害”世界经济其实早有前车之鉴。在二十一世纪头几年,美国经济上次出现衰退时,美联储也曾大幅降息,以刺激经济增长。当时,美国经济虽然很快摆脱衰退,但却为后来出现的美国房地产市场泡沫埋下了根源。

  在2001年,美国经济因技术股泡沫破裂、“9·11”恐怖袭击和上市公司财务丑闻等陷入衰退。时任美联储主席的格林斯潘创造了一个貌似应对经济衰退的“标准作业程序”:降息、降息、再降息,直到经济快速复苏。

  从2001年1月3日到2003年6月25日,美联储13次降息,使利率从6.25%降至1%,为40年来的最低点,并将这一利率水平一直保持到2004年6月30日。从表面上看,美国经济迅速摆脱衰退。

  接下来的好几年时间,不少人相信,美联储凭借其强大的技术分析和预判能力,已完全掌握经济运行规律,从此危机和衰退将成为历史,繁荣将持续下去。2006年1月31日,执掌美联储超过18年的格林斯潘“光荣退休”。

  在2007年夏,离格林斯潘退休差不多一年半时间,美联储持续加息后,美国住房市场泡沫最终破裂,次贷危机由此爆发,并最终演变为一场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

  在国际金融危机当中,有人指责说,正是格林斯潘通过低利率刺激美国经济走出上一次衰退的做法,吹大了美国房地产市场的泡沫,最终引发了一场全球性金融海啸。格林斯潘的职业生涯也因此蒙上了一层阴影。

  两难选择

  根据美联储2月17日公布的上次货币政策决策例会会议纪要,鉴于美国较低的资源利用率,加上通货膨胀预期稳定,美联储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继续将利率维持在较低水平。

  鲁比尼认为,美联储的宽松货币政策将给新兴经济体造成两难选择。随着“美元投机套利交易”持续发展,“热钱”不断流入导致新兴经济体货币升值压力增大。新兴经济体央行要么不采取干预措施,放任其货币升值,从而进一步助长“热钱”涌入;要么通过公开市场操作进行干预,抑制本国货币对美元过快升值,但此举将导致其货币政策“非自愿”宽松化,从而进一步助长其内部的资产泡沫。

  在总结国际金融危机的教训中,新兴经济体提出,应加强对主要储备货币发行国宏观经济政策的监管,但要做到这一点无疑是“说易行难”。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