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微信订阅号《经济学江湖事》 原创: 王老虎
本文是应陈柏廷之请介绍经济学说史上的六次革命。每一次革命涉及的人物众多、理论纷呈,用一篇文章介绍全部内容根本是蚍蜉撼大树,虽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故本文实为抛砖引玉,借着这一点点火柴的光亮,帮助你找到燎原的圣地火把。
革原本指一张挂起来晾晒的兽皮,而且是去除了兽毛之后的兽皮,这看起来和不去除兽毛的时候区别挺大,和曾经活着欢蹦乱跳的兽更是天壤之别。所以,就个人理解,革命不过就是两个意思。一个意思是生龙活虎的野兽变成了一张院子里晾晒的兽皮,命没了;另一种意思是兽皮去除兽毛前后看起来不同的变化,可能变得更符合审美或者实用性更强了。
革命用到经济学说历史上来,也就引申为两个意思。一是革了原有经济理论的命,所谓改头换面,也就是来个换头术之类的,你已经不是你了;二是在原有理论的基础上发生比较大的变化,所谓旧貌换新颜,也就是整个容,你还是你。
按照这两种意思,经济学说史上的六次革命有的是整容术,比如新自由主义革命、理性预期革命,而有的完全是换头术,比如边际革命和凯恩斯革命。整个经济理论在发展嬗变过程中,换头和整容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加之西方相对包容的理论环境,造就今天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盛景。
1 第一场革命 斯密建立古典经济学框架体系
斯密引发的革命是一场创世纪,也就是把散落人间的所有零部件按照全知、全能、全在的神的形象组装起来。按照熊彼特的说法,斯密融会贯通前人绝大部分精华思想和理论,连抄带写地完成了《国富论》,从此建立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和基本分析方法。
在斯密引领的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中,有价值论、分配论、阶级分析、持有历史观点等,被马克思认为是在分析资本主义本质面的问题,特别不庸俗。但是对于斯密来说,留给现代经济学的恐怕就是最重要的两点:“经济人假设”和“看不见的手”。
这两点也是经过萨缪尔森的宣扬而被后人一再强调的,再次说明有时候我们接受某个观点,可能不是那个观点惊若天人,而是恰恰契合了我们自己的内心。斯密被现代经济学膜拜的这两点摘抄如下:
(1)第一篇第二章中,斯密认为分工和交换是人的天性,这种天性被现代经济学称为“经济人假设”,“人几乎总是需要他的同胞的帮助,单凭人们的善意,他是无法得到这种帮助的。如果他能诉诸他们的自利心,向他们表明,他要求他们所作的事情是读他们自己有好处的,那他就更有可能如愿以偿……我们期望的晚餐并非来自屠夫、酿酒师和面包师的恩惠,而是来自他们对自身利益的关切。我们不是向他们乞求仁慈,而是诉诸他们的自利”。(唐日松翻译版本P13-14)
(2)第一编的第七章中,斯密论述“市场价格”通过短期供求围绕“自然价格”波动,这种“自然价格”刚好补偿“地租、工资和利润的全部价值”。这一章经过1948年萨缪尔森《经济学》教材的普及而被简称为“看不见的手”。(唐日松翻译版本P43-39)
2 第二场革命 边际革命
边际革命绝对是换头术,革了古典经济学大部分的命,只留下了自由主义的魂,从此经济学的天地中鲜有人继续讨论劳动决定价值、剩余价值分配给资本家还是工人的问题,也鲜有人继续持有历史观点,也就是抛弃了这个世界天天在变化没有什么亘古不变的真理这类的想法。
现如今的主流经济学都是些普世的观点,认为这些经济学理论不仅适用于资本主义国家,也适用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不仅适用于100年前的社会,也适用于今天的社会,甚至适用于未来的社会,这些自由市场经济的理论是上帝赐予的真理,自人类诞生之日就存在,与日月同光、与天地同寿。
在马克思的视角中,现代经济学研究的根本不是本质面的问题,都是表面的问题,就好像你看女孩子,只看到她面若桃花或蓬头历齿,根本不去看她骨子里是虚伪狡诈亦或真诚善良,这就显得特庸俗,所以现代经济学被马克思成为庸俗经济学。
那么现代经济学如何变得那么庸俗的呢?其实从萨伊开始就已经走向庸俗了,但是边际革命就是挺关键的转折。
以前古典经济学认为经济社会中有工人阶级、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他们要瓜分工人生产出的剩余价值,所以才有了三者之间的矛盾关系。但是到边际革命开始,现代社会中只有劳动、资本、土地、企业家才能四种平等的生产要素,他们共同瓜分他们共同生产的产品,瓜分原则是各自的边际生产力,而边际生产力取决于当前技术下的要素供给数量,和什么阶级啊、生产关系啊毛关系没有。
边际革命看到的是,从消费者的需求方来看,商品的价格取决于边际效用,也就是消费者认为增加最后一单位消费带来的满意度的增加值,这完全取决于个体消费对最大化效用的追求,和社会制度啥的好像都没有毛关系,企业生产的产品的供给价格取决于边际成本,这也取决于生产者对最大化利润的追求,和社会制度啥的好像也没有毛关系,劳动者的工资取决于劳动者的边际生产力,和社会制度啥的好像也没有毛关系。好像一切都和社会制度没有毛关系,那也就和政府没有毛关系。
所以,边际学派最重要的贡献就是提出了心理感受为基础的边际分析的方法,而这一方法恰恰分析的是个体最大化行为,根本不涉及作为整体的社会,那也就没有政府什么事了,除了保证国家安全、私人产权和契约执行之外,好好歇着吧,所以宏观视角彻底消失,经济学转向个体分析的道路,也逐步转化为我们今天学习的微观经济学。
边际革命促成了马歇尔为首的新古典经济学的发展,资本主义在自由主义的道路上高歌猛进,创造着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直到有一天,在自由放任大道上行驶的列车突然一头栽进了深渊……
3 第三场革命 凯恩斯革命
凯恩斯1936年出版《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给经济理论换了个政府干预的脑袋,把新古典经济学奉若神明的自由放任彻底扔进了历史的垃圾箱,这绝对是翻天地覆的换头术。
这场革命始于列车栽进深渊的那一天,资本主义世界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大萧条,而古典经济学的理论认为根本不可能出现大萧条,认为经济体永远在自由竞争下处于供求均衡的完美状态(想想你们学的微观经济学,多么完美的均衡分析啊),为何突然出现了无法解释的完蛋呢?古典经济学家一筹莫展,只好和胡佛总统一样,大喊“繁荣就在拐角处”,千万不要失去信心,耐心等待阵痛之后的新生。
可是,繁荣万一还没有拐过来就遇刺身亡,那你只能遥遥无期等到死。凯恩斯说政府你不能不管,不能看着老百姓失业而袖手旁观,你得想办法跑到拐角处主动把繁荣拖出来,决不能安静地等着可能遇刺而亡的繁荣。
凯恩斯的这种说法就是政府干预经济的做法,利用政府财政和货币政策主动帮助经济在短期内走向繁荣,而不是毫无作为地等待。凯恩斯一出手就直接革掉了古典经济学的命,放弃自由放任走向政府干预成了欧美世界的主流。
凯恩斯祭出的大招中包括抛弃微观个体视角转向宏观整体视角、抛弃个体最优化分析转向经济总量分析、抛弃经济总是均衡稳定的意淫转向经济总是失衡的现实、抛弃价格和工资总是随着供求变化而变化自如转向价格和工资表现刚性的现实、从自由放任转向政府进行总需求管理的政策建议。
这是一次力缆狂澜的拯救,让原本可能遍布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马克思主义顿时消失了行迹,让曾经岌岌可危的资本主义再次走向了繁荣富强,让直到今天的很多世界人民,仍然向往投入资本主义美国的怀抱。所以,凯恩斯被称为“资本主义的救世主”。(欲知详情,请点击:资本主义大神凯恩斯炮轰共产主义大神马克思,西方教主,文成武德。千秋万载,一统江湖。日落西方,唯我不败)
4 第四场革命 新自由主义革命
这次革命的主角是个颇有争议的人物,有人将他奉若神明,有人弃之如敝履,有人说他心系百姓,有人说他虚伪狡诈,这个人就是身高只有160厘米,但“人小站得高”的美籍犹太人弗里德曼。
1970年代,弗里德曼的革命革了凯恩斯的命,从此换了人间。时势造英雄,这话一点不假。大萧条造就了凯恩斯大帝,而造就弗里德曼的就是凯恩斯干预政策带来繁荣30年之后的滞涨,也就是通货膨胀和失业同时高企的情况。这在凯恩斯主义者那里完全解释不通。
美国继承凯恩斯的是新古典综合派,他们的工作是将马歇尔新古典经济学化身为微观经济学,将凯恩斯通论及其继承者的研究化身为宏观经济学。在这一套理论中,有一条菲利普斯曲线,这是新古典综合派的看家法宝,也就是通胀和失业不会同时并存高企,必然是一高一低,就好像天平的两端一样,政府可以通过扩张和紧缩政策来帮助天平平衡,这就给政府伸出手来干预经济提供了政策基石。
但是,滞涨是两头翘,天平两端同时指向蓝天,政府一看大头了,新古典综合派也慌了手脚,为什么现实总是那么任性,根本不按照理论套路出牌呢?就在新古典综合派阵脚大乱的时候,弗里德曼为首的货币主义携手哈耶克杀了出来,提出了新自由主义的观点(区别于以前的自由放任,加上一个新字),着力阻止伸向天平的政府之手,让经济再次走向放松管制的自由主义。
弗里德曼留下来的经济理论不多,除了货币最重要,实施单一货币政策,货币长期不会影响产出以及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等,几乎没有什么。但是他留下的精神遗产被市场原教旨主义者放上了神龛。在美国70年代的滞涨危机中,里根总统接受了放松管制的政策建议,美国经济也真的就从滞涨走向了一个新的繁荣富强。
但是这个繁荣富强是否是因为放松管制而来,却众说纷纭,具体原因请点击查看:弗里德曼&哈耶克:把凯恩斯埋在这春天里。欲知为何有人说他虚伪狡诈,详情请点击:弗里德曼:荆棘塞途中挥臂前行的新自由主义斗士
5 第五场革命 斯拉法革命
这一次革命可说虎头蛇尾,试图占领主流经济学阵地,但命运多舛,竟然走到了经济学最边缘的地带,从此销声匿迹,可叹“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掀起这场革命的是意大利裔英国剑桥大学教授斯拉法。
本号之前详细介绍了斯拉法,所以此处不再详述,请点击了解:天空中那颗闪耀的晨星:即使你选择看不到他,他始终因伟大而存在---斯拉法。
6 第六场革命 理性预期革命
理性预期革命基本算是整容术。在凯恩斯那里,预期和不确定性已经是《通论》中很重要的问题,但是美国继承凯恩斯的新古典综合派却不顾斯拉法和罗宾逊夫人的强烈批评,完全无视预期和不确定性等因素,搞出来的IS-LM模型仍然走的是毫不体现个体预期的静态均衡的套路,这就为后人来发展完善提供了基础。
时间走到了1970年代末期,弗里德曼掀起的自由主义浪潮如火如荼,在自由主义列车上的卢卡斯和萨金特等人看到了经济学存在的这个大弊端,就是微观部分讲个体理性选择,而宏观部分却看不到个体的存在。很多学者想弥补解决这一矛盾,着力构建微观和宏观之间的桥梁,让所有宏观模型建立在微观个体理性决策的基础上。
在这群人中,有一位叫费尔普斯(点击了解这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费尔普斯:全世界经济学大牛齐聚哥伦比亚大学向他致敬),他利用岛屿模型提出了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卢卡斯发现了费尔普斯这个岛屿模型的价值,通过加入个体理性预期假设修改这个模型,得到了菲利普斯曲线根本不存在的结论,进而又得到了垂直的宏观总供给曲线是垂线,也就是产出无论如何都会永远保持不变,由此得到任何宏观干预政策都不能降低失业率,唯一的结果是造成通货膨胀的结论。
卢卡斯和萨金特携手研究,发现政策只有在老百姓完全预测不到的情况下才有作用,可是老百姓不是傻子啊,所谓“You can fool all the people some of the time, and some of the peopleall the time, but you cannot fool all the people all the time.”理性预期的老百姓总是会准确预测到政府那只悄悄伸出的手想干什么,并根据预测做出自己的反应,而这种反应恰恰可以抵消政府所有的动作。
故此,二位同时高呼政策无效论,他们比弗里德曼还极端,直接回归古典经济学的二分法(也就是货币发行数量的多少完全不会影响产出和就业,仅仅影响价格,货币和生产两个部门之间完全分割,而干预主义者认为货币数量变化会影响利率进而影响投资、产出和就业,两个部门之间是有联系的),呼吁砍掉政府到处乱伸的手,自由主义的渴望应和着弗里德曼的号召始终回响在资本主义的天空……
理性预期改变了过去经济模型的构架,理性预期学派转化为现在的新古典宏观经济学。而曾经被弗里德曼打死的凯恩斯主义,也在上世纪80年代后复活,新生的凯恩斯主义接受了理性预期假说,并在粘性等假设基础上发展出来了新的政府干预说,也就是老百姓即便有理性预期,政府的政策仍然有助于对治经济问题。
自由主义和干预主义从重商主义开始就已经生根发芽,随着时间的延续,这种争论在你革我命、我革你命的自由和干预的两道轮回中各自角力,带来一场又一场革命,至今未决(欲知详情,请点击:哈耶克VS凯恩斯:经济学说史上至今未决的巅峰之战)。
后记:下一场革命何时来 盼望着···盼望着···
根据《說文》,革的古文字体的形体结构是三十年,意指三十年一世,一世则世道更始、改朝换代。细算下来,第一场革命到第二场是100年,第二场到第三场是60年,第三场到第四场是30年,第四场到第六场几乎同时。第五场是另类,不能在主流经济学中排序。这样看来,经济学理论革命在过去200多年中速度越来越快,直到1980年代。
此后,经济学虽然也有各种演进,大帝级别的经济学家在这几十年中尚未出现,即使获得诺奖的那些神人,获奖理由基本都是六次革命之前的理论。来自六次革命之后的,就是今年获奖的塞勒,他的行为经济学开始于1980年代中期,直到今天也尚未形成气候,即使他获得了诺奖,也无法让行为经济学立即成为显学,如果历史选择了塞勒,也许几年之后,行为经济学可以被定位是一场革命,但目前无法得到这个结论。
经济学是停滞了吗,还是经济学真的越来越无法解释现实?这个问题王老虎无力回答,在经济学的大海边,王老虎只抓到了从大海深处飘来的一棵水草,那么多的生物和植物完全超越了王老虎的能力所及,看得见摸不着,在深不可测的海洋里,可能需要心理学、哲学等多学科的参与。看看过去那些大神,哪一个不是博学多才的复合型人才。
我们唯有盼望着,盼望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