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5350 36
2019-07-14
悬赏 9000 个论坛币 已解决
《熊子贞心书》,作者:熊十力


《熊著选粹》,作者:梁漱溟


期待中!

更进一步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七册本)(最新版)中国哲学史新编(全6册)


熊十力全集》《梁漱溟全集》《三松堂全集》……能否一并传上来呢
冯友兰.jpg


最佳答案

jessie68us 查看完整内容

老师您好,您吩咐的这批著作书籍查找任务已经完成,共41本书。考虑到您的工作量和时间,我全部都是按著作名称压缩包传给您。如果有什么问题,待您告知,我亦及时弥补。 请您查阅,发消息: 1,《熊十力全集》(10册) 2,《梁漱溟全集》(1-8册) 3,三松堂全集(1-14册) 4,中国哲学史新编(上中下3册) 5,中国哲学史新编(1-6册) 希望下载顺利。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9-7-14 09:00:30
老师您好,您吩咐的这批著作书籍查找任务已经完成,共41本书。考虑到您的工作量和时间,我全部都是按著作名称压缩包传给您。如果有什么问题,待您告知,我亦及时弥补。

请您查阅,发消息:
1,《熊十力全集》(10册)
2,《梁漱溟全集》(1-8册)
3,三松堂全集(1-14册)
4,中国哲学史新编(上中下3册)
5,中国哲学史新编(1-6册)


希望下载顺利。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9-7-14 09:04:44
梁漱溟全集

抱歉,您没有权限访问该版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9-7-14 09:05:44

忆熊十力先生

梁漱溟


   
一九一九年我任北京大学讲席时,忽接得熊先生从天津南开中学寄
来一明信片,略云:你在《东方杂志》上发表的《究元决疑论》一文,
我见到了,其中骂我的话却不错;希望有机会晤面仔细谈谈。不久,各
学校放暑假,先生到京,借居广济寺内,遂得把握快谈——此便是彼此
结交端始。

   
事情的缘起,是民国初年梁任公先生主编的《庸言》杂志某期,刊
出熊先生写的札记内有指斥佛家的话。他说佛家谈空,使人流荡失守,
而我在《究元决疑论》中则评议古今中外诸子百家,独推崇佛法,而指
名说:此土凡夫熊升恒……愚昧无知云云。

   
因此,见面交谈,一入手便是讨论佛氏之教,其结果便是我劝他研
究佛学,而得他同意首肯。不多日,熊先生即出京回德安去了。

   
一九二0中(民国九年)暑期我访问南京支那内学院,向欧阳竟无大
师求教,同时即介绍熊先生入院求学,熊先生的佛学研究由此开端。他
便是从江西德安到南京的。附带说,此次或翌年,我还先后介绍了王恩
洋、朱谦之两人求学内院。朱未久留即去;王则留下深造,大有成就,
后此曾名扬海外南洋云。

   
我入北大开讲印度哲学始于一九一七年,后来增讲佛家唯识之学,
写出《唯识述义》第一第二两小册。因顾虑自已有无知妄谈之处,未敢
续出第三册。夙仰内学院擅讲法相唯识之学,征得蔡校长同意,我特赴
内学院要延聘一位讲师北来。初意在聘请吕秋逸(徵,水旁)君,惜欧阳
先生以吕为他最得力助手而不肯放。此时熊先生住内学院约计首尾有三
(一九二0——一九二二年),度必饫闻此学,我遂改计邀熊先生来北
大主讲唯识。

   
岂知我设想者完全错了!错在我对熊先生缺乏认识。我自己小心谨
慎,唯恐讲错了古人学问,乃去聘请内行专家;不料想熊医生是才气横
溢的豪杰,虽从学于内学院而思想却不因袭之。一到北大讲课就标出《
新唯识论》来,不守故常,恰恰大反乎我的本意。事情到此地步,我束
手无计。好在蔡校长从来是兼容并包的,亦就相安下去。

   
熊先生此时与南京支那内学院通讯中,竟然揭陈他的新论,立刻遭
到驳斥。彼此论辩往复颇久,这里不加叙述。我自审无真知灼见,从来
不敢赞一词。

   
计从一九二二年熊先生北来后,与从游于我的黄艮庸王平叔等多人,
朝夕同处者历有多年。一九二四年夏我辞北大,应邀去山东曹州讲学,
先生亦辞北大同往;翌年我偕诸友回京,先生也是同回的。居处每有转
移,先生与我等均相从不离,其事例不必悉数。然而踪迹上四十年间虽
少有别离,但由于先生与我彼此性格不同,虽同一倾心东方古人之学,
而在治学谈学上却难契合无间。先生著作甚富,每出一书我必先睹。我
读之,曾深深叹服,摘录为《熊著选粹》一册以示后学。但读后,心有
不谓然者复甚多,感受殊不同。于是写出《读熊著各书书后》一文甚长,缕缕陈其所见!

   
如我所见,熊先生精力壮盛时,不少传世之作。比及暮年则意气自
雄,时有差错,藐视一切,不惜诋斥昔贤。例如《体用论》、《明心篇
》、《乾坤演》,即其著笔行文的拖拉冗复,不即征见出思想意识的混
乱支离乎。吾在《书后》一文中,分别的或致其诚服崇敬,又或指摘之,
而慨叹其荒唐,要皆忠于学术也。学术天下公器,忠于学术即吾所以忠
于先生。吾不敢有负于四十年交谊也。

                 
一九八三年四月二十三日于北京

(1987年第9期《读书》)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9-7-14 09:06:11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

虽不能至,

心向往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9-7-14 09:48:58
良知、良能是王阳明心学的中心思想。熊十力对于阳明极为推崇,在《新唯识论》中已明言之。他说:“吾国先哲对于境和心的看法,总认为是浑融不可分的。如《中庸》一书,是儒家哲学的大典,这书里面有一句名言。它说,明白合内外的道理,随时应物无有不宜的。(原文云:“合内外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 )
这句话的意思是怎样呢?世间以为心是内在的,一切物是外界独存的,因此,将自家整个的生命无端划分内外,并且将心力全向外倾,追求种种的境。愈追求愈无厌足,其心目习于逐物,卒至完全物化,而无所谓心。这样,便消失了本来的生命,真是人生的悲哀咧。如果知道,境和心是浑然不可分的整体,那就把世间所计为内外分离的合而为一了。由此,物我无间,一多相融。(此中一谓小己,多谓万物。)


虽肇始万变,不可为首(言虽万变不穷,而实无有人格的神,为首出的创造者,此本《大易·乾卦》篇中的意思)。而因应随时,自非无主(此心随时应物,自然不乱。可见这个心,就是一种主宰力)。

用物而不滞于物,所以说无不宜。《中庸》这句话的意思很深远,从来直少人识得。孟子也说道:‘万物皆备于我矣。’孟子盖以为万物都不是离我底心而独在的。因此,所谓我者,并不是微小的、孤立的,和万物对待着,而确是赅备万物,成为一体的。这种自我观念的扩大,至于无对,才是人生最高理想的实观。如果把万物看作是自心以外独存的境,那就有了外的万物和内的小我相对待,却将整个生命无端加以割裂,这是极不合理的。孟子这句话,至可玩味。程明道说‘仁者浑然与万物同体’,也和孟子的意思相通。陆象山说‘宇宙不在我的心之外的’(此中宇宙一词,是万物的总称),他自谓参透此理时,不觉手舞足蹈。他的弟子杨慈湖曾作一短文(题名《己易》),很能发明师说,虽文字极少(或不到一千字),而理境甚
高。后来王阳明学问的路向和陆象山相近,王阳明也是昌言‘心外无物’的。


他的弟子,记录他的谈话,有一则云:‘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先生说天下无心外之物。现在就这花树来说,他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的心有何相关呢?”先生曰:“汝于此花不曾起了别的时候,汝的心是寂寂地,没有动相的。此花也随着汝心同是寂寂地,没有色相显现的(此时的花,非无色相,只是不显现)。汝于此花起了别的时候,汝心便有粗动相,此花的色相,也随着汝心,同时显现起来。可见此花是与汝心相随属的,决不在汝心之外。”阳明这段话,可谓言近而旨远,实则这种意趣,也是孔孟以来一脉相承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