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稀缺与比较优势(之一)
本来你只是缺一条裙子,结果补上了后,你发现你还缺一双鞋、一件大衣、一条围巾,一个包包……,一旦你补上了一个“稀缺”,一定会进入下一个“稀缺”。
刚进职场,你缺经验,希望有更多的项目;等项目做了一些,你开始心里不平衡,钱太少了;好了,总算加工资,不再为房租操心,你又觉得工作上没有自主权;等熬到了升职,你刚刚有点小满足,就发现自己的时间开始不够用了;于是你开始“授权”下属分担一部分你的工作,却发现自己是个管理小白……
好了,等你混到了CEO的位置,你才发现,一切缺乏战略目标的忙,都是瞎忙。
某天,你回头看看你走过的路,你忽然明白了。
原来,“稀缺”就是你成长的目标。
2竞争与合作(之二)
在经济学中,竞争是个特别容易被误解的概念,我们通常认为,一个企业想要发展,就要在竞争中打败对方。最后就变成了,你卖一块,我卖五毛,一定要把竞争对手都搞死,自己才能活下去。
但实际的经济关系中,打价格战都是暂时的,所有的企业都在避免竞争,避免竞争的方法就是垄断。
垄断也是一个常常被妖魔化的概念,好像只有央企或者BAT才能做到垄断,其实不是,每一个企业的每一个产品都在某个细分市场追求垄断地位。
传统的经济学认为垄断就是把竞争对手都干掉(自然垄断),或者靠行政力量不让对手进来(行政垄断),但事实上,最常见的垄断是“认知垄断”。
“认知垄断”的理论基础是人的认知能力有限,同一类品类,一个消费者能记住的品牌不超过5个;而且还不是那些广告做得最多的,而是最具差异化的品牌——最大、最贵、最便宜、最快、最搞笑、最大牌、体验最好……
同样,在人才挤挤的大公司,几乎所有的技能都被相应的人选占据,大量流着汗水默默辛苦工作的新人,是很容易被忽略的,只有足够的“差异化”,你才能被人记住,争取更多的机会。
3边际思维(之三)
有人这样形容加班的心情:凌晨一点半,我麻木地关上电脑,脱着疲倦地身子准备回家。助理们早就下班了,唯有总监的办公室,灯还亮着,老板还在跟他开会讨论……
其实加班这件事,最能体现“比你牛逼的人,比你还勤奋”,通常管理层加班的时间要超过一般员工,到了CEO这个级别,工作和生活的界限已经很模糊了。
励志文总喜欢把现象简单地变成观点来给读者“打鸡血”:为什么人家比你牛逼?因为他们比你还勤奋。
但在我看来,这个因果关系颠倒了,其实真正的逻辑是——因为他们比你牛逼,所以他们比你还勤奋。
效率越高的人,越喜欢加班,道理很简单,正因为工作效率高,所以把时间用在工作上更划算。
4人性的成本(之四)
《铁嘴铜牙纪晓岚》里有一个情节,和坤奉旨赈济灾民,居然往粥里掺沙子和树皮,这个做法却有一个非常“经济学”的解释:为了防止“搭便车”行为——掺了沙子,蹭吃的人就不会来了,而真正的灾民为了活下去根本不会在意。
朝廷赈灾,动机还是怕灾民闹事,但客观上救了人,粥里掺沙子,本质上还是钱不够(或有人贪污),但客观上起到了“赈灾效果”——只要饿不死人就行。这些都属于行为的“有效性”而非“正义性”。
知乎上这个关于“粥里掺沙子”的讨论中,有人讲了一个家乡发生过的悲惨故事。
民国时,有地主逢灾也施粥,一样会在粥里掺沙子树皮。解放后的“土改”中,这个地主被当成“罪大恶极的反革命地主恶霸”被镇压了,其中一条罪名就是在“粥里掺沙子”给贫下中农,最痛恨他的,反而是当年那些喝下“救命粥”的灾民。
从“理性人”的角度观察,赈灾的目的就是为了救人,只要做到了,就是有效果。但人真的是理性的吗?
用掺沙子来鉴别灾民与蹭饭的,是因为掺沙子没有成本,可真是没有成本吗?
这个成本就是“自尊”。
“鉴别灾民与蹭饭者”的成本本应该由负责赈灾者支付,但“掺沙子”的方法,却把成本转移到灾民身上,用“付出自尊”的方式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