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的弑父情结新解
以前读弗洛伊德,每每读到他的著名论断,每个人的心里都有杀父娶母的俄狄浦斯情结,这个时候心里总是很不舒服。我想大部分人跟我都有同感。父母是我们最亲爱的人,我们怎么可能想要去杀父娶母呢?
今天听一个哲学讲座,其中阐释了弗洛伊德的这个观点。弗洛伊德认为原始氏族社会由一个酋长拥有全部的财产和女性,他可以看作是部落的父亲。其他的部落成员都是这个酋长的孩子。酋长为所有的孩子提供了安全和稳定的社会环境,但同时也剥夺了孩子们的自由和独立。所以孩子们就会联合起来,推翻酋长的统治,分享本来由酋长独享的权利,部落的财产,以及部落里的女性。这就是杀父娶母的来源。
其实这本身可以看作是一个比喻。弗洛伊德用这个观念来表示现实生活中权威力量,比如国家,宗教,公司,学校等等,对个人的压迫。以及在这个压迫下,个人的反抗。我们作为个人在社会内部生存,社会给了我们稳定安全的生活。但同时也剥夺了我们很多的自由。于是我们的心灵深处,就总有一种挣脱这种束缚,要想获得自由的冲动。这就是俄狄浦斯情结的新解释。我觉得从这个角度来看,弗洛伊德还是准确的说出了个体和社会的相互依存和冲突的关系。
从另一个方面讲,我们的确很容易把自己的孩子作为自己的附属品。在给孩子衣食无忧的生活的同时,又通过不停的管教限制和束缚了孩子的个性的发展。
这是我最近在《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3岁决定孩子的一生》书里看到的一节:
“大人们总是用错误的眼光看待现在的孩子,说他们是在"蜜罐"里长大的。这所谓的"蜜罐"只不过是指衣食无忧、吃喝不愁,可是在这"蜜罐"里长大的孩子的内心却是苦的。
大人们认为,现在的孩子生活在蜜罐里,因为物质很丰富。在一个家里,爸爸负责外出工作赚钱,妈妈负责洗衣做饭,他们齐心协力照顾孩子的生活。正因为这样,他们认为,孩子一直以来享受着最好的照顾,住起来最舒服的地方就是孩子的家。然而,现实中很多孩子却觉得自己并不幸福。
孩子是什么呢?孩子只是父母创造出来的物品,很多父母都把孩子当作自己的私有财产,丝毫不容他人侵犯。不仅如此,他们还要求孩子必须服从自己的意愿。可以这么说,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奴隶能像孩子被父母拥有那样被奴隶主完全拥有,也没有一个仆人像孩子服从大人那样必须永远服从主人的指示。他们没有自己的意志和行动,一切都被父母给代替了。他们盲目地服从父母的命令。至少工人也有下班的时候,还可以找个地方消遣,而他们却不能!”
这就难怪孩子进入青春期以后会出现逆反的心态。虽然不至于弑父,但至少会用各种办法挑战父母的权威来建立自己独立的人格。从这方面讲,我们每个人要获得独立的人格,必须从心理上割断对父母的依赖心理,从父母的影响下挣脱出来。这也是一种俄狄浦斯情结吧。
我也即将为人父了,希望我能给孩子提供安全稳定的生活条件的同时,也能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能作为孩子的朋友出现,帮助她/她,而不是限制她/他的独立人格的发展。这样也就不会有被孩子从心灵中“弑”掉的危险了。
--------摘自网络:
http://bigapplezlp.spaces.live.c ... 1A3FF01D!1115.ent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