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鹏 发表于 2019-8-17 21:57 
你一脑门子浆糊,考察供方的时候,你把需方扯进来,要求供给的数量必须等于需求的数量,胡编一条重合于需 ...
笔者最近对西方经济学的斜向上的供给曲线进行批判,认为那是荒谬的。本论坛王金贵先生早已此观点,论坛中还有一人,那就是龙之珠先生,也认为供给曲线斜向上是错误的。龙之珠先生与笔者相同,以m=PQ(他称为价值规律,我称为商品交换公理)为基本原理。龙之珠先生对m=PQ的解释和实证分析很多,远远超过笔者。
本论坛黄佶先生,坚持斜向上的供给曲线没有问题,是对的。
笔者建议黄佶先生看看龙之珠的文章,或许会改变观点。
龙之珠先生有关文章如下:
《需求规律与供给规律的自相矛盾》
《需求与供给曲线》
《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是同一条曲线,不可能分离》
黄先生,不知您是否愿意看看呢?
龙之珠先生在2011年后没有在本论坛发表文章。但他的文章确实篇篇朱玉,写得很好。
三篇主帖笔者摘录如下(主帖中跟帖更精彩,还是去原文处看):
《需求规律与供给规律的自相矛盾》
作者:龙之珠(lzzscsj)
在1978年改革开放后,我国由于缺乏市场经济的实践,因而在看到西方经济成就时,理所当然地认为其经济理论对西方经济发展的指导性。西经就成了我国学者认识了解市场经济运动发展的一个主要和基本途径。我国学者在通过西经对实践指导中的运用,发现了西经的诸多缺陷,以至对西经的真伪产生怀疑,并对需求规律这一西经的所谓铁律发生过较大规模和较长时间的辩论,最终无功而返。西经是一个较为广泛的概念,对西经的真伪只能通过西经普遍认可的一些基本定理,规律予以甄别,才能得出较为准确的结论。
需求规律,供给规律是西经认可的基本规律、定理,如果这种结论的得出出现了矛盾和错误,那么西经的理论基础将被动摇,西经的伪科学面目也就逐渐地暴露出来了。对于需求规律、供给定理的前提——假定条件不变,实质上假定条件的本身就带有不确定性,根本无法对未知、不确定的条件及变化进行确定。我们从市场经济特征——商品交换来看,如果需求规律成立。那么需求量与供给量是对应关系,即需求量=供给量,需求规律中需求与供给是同一运动变化轨迹,需求规律=供给规律。即需求规律同样可以表达为:假定条件不变,供给量与价格呈反向变化。对于买卖,供需双方来说,成交量既是需求量是也是供给量,既是购买量也是销售量。从古至今没有一例脱离供给的需求量和脱离需求的供给量。假定条件不变,需求规律=供给规律,其共同的表达为,假定条件不变,价格与商品成交量呈反向变化。对于此时的假定条件,实质是社会需求不变。由于支付能力的差异,商品价格越高,能够具有支付能力、购买商品的人越少。社会需求呈金字塔状态。需求由价格与商品量相互关系构成,在需求自身结构的制约下,客观地使价格与商品量呈反向变化。但是需求自身若是发生变化,表现为需求增长或下降。例如,在需求增长的过程中,价格和商品量的关系就可表现为多种形式的变化。在需求增长的过程中,一是需求本身金字塔结构不变,价、量关系被需求结构制约,价、量呈反向变化的规律不变;二是需求增长后形成多个需求不同状态的价、量平衡。其中,每一个状态的需求平衡点的价、量关系都是保持一定和稳定。将需求整体连续运动的每个价、量的平衡点进行连线,形成需求变化后的不同需求状态之间的价、量平衡点连线。其价、量平衡点连线的关系是表现需求增长时,不同需求状态价、量平衡点的集合,就是西经的供给曲线。由于需求增长时,常常有价、量齐升的现象,这种普遍现象被西经描述为假定条件一定,价格与供给量呈同向变化。由于供需买卖的对应相生的关系,我们同样可以用需求的方式来描述供给规律,即假定条件一定,价格与需求量呈同向变化。需求增长时,有价量关系同向变化,有价格不变商品量增长的变化,也有价格下降,商品量增长的变化。所以,西经也常认为供给定律会失灵。但是无论如何,假定条件下的价、量反向变化就是需求规律;价、量同向的变化就是供给规律的定义。实质上西经已将供需、买卖的对应相生关系予以否定。如果其需求规律和供给定律成立,那么就是买方不需要卖方,卖方不需要买方而能独立运行。意味着市场经济不需商品交换,而需求规律使得商品量的增长形成了价格下降,同时供给规律又以商品增长方式形成了价格上涨。商品量的增长造成了价格下行的同时也能造成价格上行。需求量的价格下行之矛既可刺穿供给量的价格上行之盾,供给量的价格上行之盾又可抵御需求量的价格下行之矛。 如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及原创作者。
《需求与供给曲线》
在西经的需求——供给图中,需求与供给曲线在图中相交,需求与供给是两条曲线。实质上AD线与AS线在性质上存在本质的差别。AD线为需求线,为需求结构状态一定时,价格与商品(成交)量的不同动态平衡点的集合。AD线上所有点都是需求的价、量关系平衡点。AD线的本身就是需求或供给在不同价、量关系平衡时的集合。既是在需求不变时需求的价、量平衡的变化轨迹,也是供给的价、量平衡的变化轨迹。在需求一定时,只要商品量增长,价格必然下跌,只要商品量减少,价格必然上涨。需求一定时,价、量关系的内部变化形成了AD线。不论是需求还是供给其内部结构性运动变化轨迹必然是AD线,向右下倾斜。在需求增长时,AD线垂直上升,形成了同等价位下,需求增长后商品量的客观增长空间和同等商品量条件下价格的客观增长空间。在需求增长或下降后形成价、量齐升或齐跌的新的价、量平衡点,将需求增长或下降的平衡点连线,形成需求变化后的价、量平衡点的连续变化,得出AS曲线。AS实质上每个点都是需求增长或下降变化中,垂直上下移动的AD线上的价、量动态平衡点。将不同需求水平状态的价、量平衡点连线,只是对需求变化的连续价、量变化的平衡点进行了连续记录。需求变化之间的不同需求状态价、量平衡点的连线与需求不变时,内部价、量关系变化连线有着性质上的根本区别:AD线右下倾,是需求的客观条件制约,保持稳定和不变,但AS线是需求不同状态的价、量新平衡,且在新平衡点,需求内部价、量变化关系(AD线)依然存在。因此,在需求增长或下降变化中,形成AD右下倾与AS右上倾的复合变化。其变化形式并不一定朝向AS线的右上方向倾斜,而是右下倾斜和右上倾斜及垂直、平行方向同时存在。举例说明:在需求增长或下降时价格不变,AS线为平行,商品量相应增长或下降。在实际运行中,表现如,保健酒、白酒价格不变,需求增长(冬季)或下降(夏季),价格不变但销量增长或下降;在需求增长或下降时,商品量不变,如古董、收藏品,需求增长(经济水平整体上升)或需求下降(经济水平整体下降),商品量不变,价格上涨或下降,AS垂直变化。需求增长时,商品量增速不能满足需求增长,形成商品量相对一定的需求相对增长,通过价格提高形成价、量齐升的新平衡,AS线右上倾斜;需求增长时,商品量的增速(成本降低)超过需求增长速度,形成需求相对一定时的商品量相对增长,通过价格下降,形成需求增长时,AS线右下倾斜。实例为,在经济不断发展需求增长的同时,电视和电脑的商品量快速增长,导致价格(成本下降)下跌,形成需求增长时的AS线右下倾斜。需求增长时,如果商品量减少,同样引起AS线与AD线同向变化。实例中,窖藏年份酒,房地产商业中心地段由于商品量逐渐减少,在需求增长时表现为价升量减,与AD线同向变化。在需求——供给图中,由于西经对供给曲线认识存在性质上的错误,使其理论无法面对事实。西经是在发现现象的情况下,将供给的AS线作为定律,并且自己承认供给定律有时灵有时不灵。在本质上是将事物变化的形式误解为定律。当形式发生变化时,其现象式的理论基础被剧烈地动摇。西经几百年的历程,至今还找寻不出需求与供给的对应相生关系,不知需求与供给只能同时发生,并在同一轨道上运行,而只是将需求与供给的两个方面偷换概念,将需求内部变化与需求整体变化划分为需求与供给,最终必然因为理论结构错误,导致其在实践中迷失方向。其理论既谈不上认识实践,而不用说去指导实践了。 如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及原创作者。
《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是同一条曲线,不可能分离》
市场分买卖即需求、供给两方。不论是每一笔成交还是总成交,成交价既是买价又是卖价;成交量既是需求量又是供给量。需求的价、量与供给的价、量对应、相互而生。既不存在没有供给的需求价、需求量,也不存在没有需求的供给价、供给量。所以,需求曲线所描述的价格与需求量呈反向变化,在坐标中表示为向右下倾斜的线,同样可以描述为价格与供给量呈反向变化,在坐标中表示为向右下倾斜的线;反之,供给曲线所描述的价格与供给量呈同向变化,在坐标中表示为向右上倾斜的线,同样可以描述为价格与需求量呈同向变化,在坐标中表示为向右上倾斜的线。就是说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既然是同一条曲线,不可能分离,又何来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相互交叉?答案只有一个,西经中的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是商品交易价、量变化的不同形式表现,而并非是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能够分离,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分离的本身就是概念错误。对于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分离的概念错误,将陆续进行论证和评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