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教师之家与经管教育
1184 1
2010-03-07
聂辉华博客_改革是与虎谋皮 > 日志 > 哈佛思考 2010-03-07 |



经济学的研究方式可以分为两类:理论研究(theoretical research)和经验研究(empirical research)。中国的一些经济学者习惯于将后者称为“实证研究”(positive research),这是不准确的。因为实证研究是和规范研究(normative research)对应的。而经济学的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都是一种实证研究,然后可以得出规范结论。若根据库恩(Kuhn,1970)的定义,规范研究甚至不是一种科学的研究方式。因此,将经验研究称之为“实证研究”,似乎是说理论研究不是实证的,这是对理论研究的误读。

在美国,大部分经济学者都是从事经验研究或者应用理论研究的,只有极少数经济学者专门从事理论研究。这极少数人通常是一流大学的教授,他们发表的5%的理论文章,被至少95%的本领域的理论和应用研究者阅读。所有经济学主要分支的奠基性工作,除了计量经济学,都是由少数几个大师级经济学家提出和发展的理论框架奠定的。因此,一方面,成为知名的理论研究者相当困难;另一方面,理论研究者的地位明显高于应用研究者和经验研究者。事实上,诺贝尔经济学奖自1969年设立以来,在40次颁奖中至少有30次是颁发给了理论研究者。但“文人相轻”。理论研究者通常看不起经验研究者,他们认为经验研究如果支持了理论假说,那是理所当然的;反之,如果不支持理论假说,他们认为那可能是样本偏差所致。从终极意义上讲,任何经验研究都无法“证明”理论研究,而最多只能在特定背景下“证伪”理论研究。但经验研究者也有时看不起理论研究者,认为后者的结论通常都是“常识”,不同的是对常识添加了一些限制条件。可是,要区分限制条件本身却需要依赖经验研究。

在中国,关于中国学者究竟该不该从事理论研究成为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一方认为,中国学者不具备理论研究的水平,得到的理论要么是没有新意的,要么是错误的,因此应该从事经验研究或者应用理论研究。反对者认为,如果不鼓励理论研究,那么就可能错误地应用理论或错误地检验理论;而且,中国经济学者不可能等到某个特定的时刻,突然就变得可以研究纯理论了。也有中间立场的学者认为,年轻人刚毕业,对现实情况并不熟悉,因此选择以理论研究为主,至少可以夯实基础,等有了经验之后可以再从事应用研究和经验研究。

以我个人的有限经验来判断,我赞成吴敬琏的那句话:“我们能够正确地理解和应用现有理论就不错了。”不是我自卑,我认为,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经验研究,中国大陆在总体上距离世界一流水平都有光年般的距离。这决定了一个残酷的事实,99%的国内经济学论文在学术上都毫无价值,或者最多只有练习的价值。如果中国经济学的进步必须付出代价的话,我认为这个代价太大了。我们至少应该砍掉99%的经济学刊物。实际上,我们只需要1%的学者去研究经济学——不管是理论研究还是经验研究,99%的学者应该去传播经济学。与此对应,我们只需要1%的大学成为研究型大学,99%的大学应该成为教学型大学。对中国来说,传播经济学——让公民理解现代经济学所蕴含的自由、竞争、法治思想,比提高经济学更重要,也明显更有比较优势。如今,我们有全世界数量最多的博士,但是有一项重大科研成果是我们创造的吗?我们可能很快会有全世界数量最多的论文(按中文算的话应该有了),但是我们有几篇世界级的论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0-3-7 15:52:37
要支持理论研究也不要贬低经验研究,要鼓励经验研究也不需鄙视理论研究,其实研究是很自由的事情,做那方面研究,怎么做研究,也都是很个性化的事,不需要支持或鼓励什么。国内的学术市场还很不成熟,没有专门刊登纯经济理论的期刊,所以很多学者选择应用型的研究,发论文快,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但并不意味着大陆的学者就做不好纯理论的研究。其实做纯理论研究需要很好的数学能力,而这恰恰是中国人最擅长的地方,只是学术评价体系不鼓励我们这么做而已。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