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计量经济学与统计论坛 五区 计量经济学与统计软件 HLM专版
4502 1
2019-09-10
模型中,调节变量U在第二层,自变量X和因变量Y都在第一层。
在进行调节效应检验时,
以下两种公式哪一种正确啊?
一种公式是我同学说的,直接把交互项放在第一层,可是我觉得不对啊,明明调节变量是第二层的,不能直接进入第一层分析吧?
Y = B0 + B1*(ZX) + B2*(ZX*ZU) +  R
B0 = G00 + G01*(ZU)
B1 = G10
B2 = G20
另外一种是我和结合之前听过的罗胜强老师的讲座的PPT,认为应该是这样的,然后这里的G11应该就是代表调节效应。

Y = B0 + B1*(ZX) +  R

B0 = G00 + G01*(ZU)
B1 = G10 +G11*(ZU)


因为确实对跨层的公式不太了解,所以只能照猫画虎,麻烦大家指教一下。谢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9-12-2 21:03:24
在hlm方程里,跨层交互检验用不着把不同层的变量相乘放入方程(同一层的可以这么做),按罗胜强老师的理解思路即可,l2中对解释变量的斜率(例如常见的β1)所建立的方程中的斜率系数(调节变量前面的系数)如果显著,则代表起到调节作用。当然这可以进行完善,魏昕和张志学老师的《上级何时采纳促进性或抑制性进言? *——上级地位和下属专业度的影响》文章里另外做了一个交互项放到了二层(具体参考该文章表3的注释),在这篇文章的表3中的“跨层次交互项”中的“下属成熟度x上级地位”的系数就是l2中解释变量斜率建立的方程中的斜率系数。另外,参考 龙立荣老师写的:《高管团队薪酬差异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行业特征的跨层调节作用》,你会看的更明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