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为了便于研究企业基因遗传规律,作了系列假设,得出企业基因分离规律、企业基因自由组合规律以及企业基因重组规律。将企业遗传规律与生物遗传规律进行了对比,指出了存在的差异。同时,探讨了企业基因分离与自由组合规律的理想性和规律的成立条件。用企业基因分离和自由组合规律,对企业并购整合中文化能力要素整合模式,以及企业技术能力要素和文化能力要素这两个基因的组合整合模式,分别进行了解释。同时,用企业基因重组规律对无资产并购现象进行了解释。
关键词:企业,遗传规律,并购,解释
一、引言和文献综述
著名经济学家、198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勒认为,一个企业通过并购其竞争对手的途径成为巨型企业,是现代经济史上的一个突出现象。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企业迎来了第五次并购浪潮,并购作为实现企业快速成长和低成本扩张的重要方式,在现代经济中已经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与一浪高过一浪的并购热潮相比,并购的成功率却相对较低。Mirvis & Marks的研究结果表明,2/3~3/4的并购是失败的,桑德萨那姆对一些学者和机构的并购实证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企业的并购失败率高达42%~56%。我国企业并购历程较短,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成功率就更低。因此,很有必要对企业并购作进一步的研究。
阿里·德赫斯在其专著中将企业分为生命型企业与经济型企业两大类,认为生命型企业具有生命体的特质,比经济型企业更具有生命力,具有长寿企业的一些特征;伊查克·爱迪思提出的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就是将企业视为生命体,动态地评价企业成长各阶段的特点及对策;Noelm Tichy将企业视为生命体,提出了企业DNA概念,认为企业具有类型生命体的遗传因子(企业DNA),并认为企业DNA由决策架构和社交架构构成;Ken Baskin在《公司DNA:来自生物的启示》一书中,论述了企业如何利用类似生命体DNA原理来进行组织设计和组织管理,并认为公司DNA是一个柔性的关于结构和程序的数据库;高哈特和凯利提出的企业蜕变理论将企业的各种影响因素视为类似生命体的基因,认为企业生物法人由12对染色体组成;周晖通过研究企业生命模型,认为构成企业DNA双螺旋结构的双链是资本链与劳动力链;Gary Neilson等人认为,企业有类似生命体的遗传因子,并认为企业DNA由组织架构、决策权、激励机制和信息传导4个基本要素组成;纳尔逊和温特认为,企业活动的基础是惯例,并认为惯例是企业遗传基因的合理对应物;Johan C.Aurik等人认为,企业有类似生命体的基因,并认为企业能力要素是企业的基因。
企业传统并购是获得两个企业的所有“基因”并整合为新的企业,这与生物杂交类似。Johan C. Aurik等人认为,企业无资产并购是指企业在并购对象选择时,着眼于最佳能力要素(企业基因)的选择,将两个企业的最佳能力要素进行组合,这与生物基因重组类似。能否用生物遗传学原理对企业并购进行研究呢?潘超平与傅贤治对企业并购行为用生物遗传原理进行了分析,认为企业并购基因整合就是将不同惯例通过相互接触、交流、吸收、渗透融为一体,塑造成新的统一的企业基因的过程,但他们仅仅是提出了一些概念,没有探讨企业遗传规律,也没有对企业并购进行详细分析。Johan C.Aurick等人用企业基因重组理论对一些企业并购案进行了分析,但他们没有明确给出企业基因重组的公式,也没有对企业基因重组进行理论推导。
本研究采用企业能力要素基因概念,在对企业并购作系列假设的基础上,探讨了企业基因分离规律、企业基因自由组合规律以及企业基因重组规律,这三种规律统称为企业基因遗传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对企业并购行为进行解释。
二、企业基因分离与自由组合规律及其应用
1、假设
为了便于研究企业基因遗传规律,作如下假设:
假设1:企业性状是指企业中的什么内容,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认识,在本研究中不具体探讨企业性状,仅仅借用生物性状的概念。企业显性性状指并购中强势企业的性状,甲为强势企业;企业隐性性状指并购中弱势企业的性状,乙为弱势企业。
假设2:甲乙两企业拥有各种能力要素。在两个企业并购过程中,处于对等地位,为创立合并形式。甲企业拥有的能力要素称为显性基因,用D、Y表示,显性基因的表现状态称为显性性状,用D、Y表示。乙企业拥有的能力要素称为隐性基因,用d、y表示,隐性基因的表现状态称为隐性性状,用d、y表示。
假设3:企业在遗传信息传递过程中都以遗传因子单链状态存在。两类企业合并后,短期内处于两个企业的遗传因子并存状态。将合并前的原企业称为亲本,用P表示;将合并后短期存在双链的企业称为F
1代;F
1代的分离与组合因子称为企业配子;将F
1代发生的基因分离与自由组合结果称为F
2代。
假设4:数量巨大的两类企业同时进行遗传信息的传递,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2、企业基因分离与自由组合规律
根据以上假设,得出以下规律:
将具有显性基因D的甲企业与具有隐性基因d的乙企业进行合并,形成第一代企业(F
1),其基因为Dd。F
1代企业进一步进行遗传因子的分离,形成第二代企业(F
2)。在F
2中,出现三种基因型和三种表现型,基因型记为D、D-d、d,表现型记为D、D-d、d,其中,性状D企业和性状d企业为基本型,同时具有显性性状D和隐性性状d的特征的企业为变异型,这就是企业基因分离规律(如表1所示),其结果如下:

企业基因分离规律与生物基因分离规律类似,但存在差异:一是生物基因分离规律中出现的“D-d”基因型,一般表现为显性性状,不会出现隐性性状,但在企业基因分离规律中出现的“D-d”基因型,一般表现为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同时存在。这是由生物基因与企业基因的差异决定的,一个生物基因就决定一个性状,但企业基因为能力要素,可以决定多个性状,因此,在“D-d”基因型中,会出现两个企业的性状;二是生物基因分离规律中出现的“d”基因型,概率为25%,但在企业基因分离规律中出现的“d”基因型,概率较小。这是因为生物基因分离规律是在自然的条件下发生的,一般不受人为的因素影响,但企业并购是在人的作用下发生的,选择哪种企业基因,由管理者决定。两个企业进行合并,选择弱势企业的基因可能性较小,一般选择强势企业的基因;三是在生物基因分离规律中,一般只会出现这三种基因型和表现型,但在企业基因分离规律中,除这三种基因型和表现型外,还可能出现其他基因型和表现型,比如两个企业并购后,采用第三方企业的基因。
将基因型为DY与dy的甲乙两企业进行合并,得到的Fl基因型为DdYy,F
1进行遗传因子的自由组合,得到F
2代。出现DY、DY-y、Dy、D-dY、D-dY-y、D-dy、dY、dY-y、dy九种基因类型,表现型为九种,其表现型分别为DY、DY-y、Dy、D-dY、D-dY-y、D-dy、dY、dY-y、dy。其中,DY、Dy、dY、dy为基本基因类型,DY-y、D-dY、D-dY-y、dY-y、D-dy为基因变异型,这就是企业基因自由组合规律(如表2所示),其结果如下:


企业基因自由组合规律与生物基因自由组合规律类似,但存在差异:一是在生物基因自由组合规律中基因型有九种,表现型有四种,而企业基因自由组合规律中基因型有九种,表现型有九种;二是在生物基因自由组合规律中,表现型一般不会同时具有两个亲本的性状(少数等位基因存在共显性现象),而企业基因自由组合规律中,表现型普遍存在,同时具有两个亲本性状的情况;三是在生物基因自由组合规律中,各种基因型和表现型都有可能出现,并且有一定的概率,而企业基因自由组合规律中各种基因型和表现型理论上都可能出现,但在实际中则很少发生。如强势企业和弱势企业进行合并,采用弱势企业的基因的可能性很小。
企业基因分离与自由组合规律是一种理想性模型,在实际中,一般不会发生企业基因分离与自由组合现象。这是因为,第一,数量巨大的两企业同时进行遗传信息的传递是不可能的,在实际中企业信息传递往往发生在每一次两个企业并购时,并购后一般会只产生一个新的企业。而在生物杂交时往往可以产生数量巨大的子代,因此,各种基因型都有可能出现;第二,两企业发生遗传信息的传递不可能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两个企业在并购过程中会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既有两个企业内部的因素,也有企业外部的因素;第三,企业在遗传信息传递过程中不可能自由分离和自由组合,都是按照人的意旨而进行;第四,企业并购中不仅有创立合并形式,还有其他一些方式,多数处于不对等地位。
在较大范围内统计数量众多的企业并购,并尽量将外界环境的影响排除,则可能出现类似企业基因分离与自由组合规律的情况。在具体的每一宗企业并购案中,可能会出现企业基因分离与自由组合规律中的一种情况。
3、企业基因分离规律对企业传统并购模式的解释
企业并购后,整合内容很多,包括企业战略、企业目标、企业文化、人力资源、财务、技术等。不同的内容,整合方式有一定差异。本研究以企业文化能力要素这一个基因为例进行探讨。根据并购双方企业文化的变化程度及并购方获得的企业控制权的深度,企业文化整合模式可以分为吸纳式、渗透式、分离式、混沌式四种基本类型(如图1所示)。

吸纳式又称为注入式、统一式、同化式,是将一套完整的企业文化输入到另一个企业中,同化或取代该企业的文化;渗透式又称融合式,指并购双方在文化上互相渗透,相互同化,相互学习和吸收对方文化的优点,各自进行不同程度的调整,使两种不同的文化最终复合成为一种更优秀的新型企业文化;分离式又称保留式、平行式、独立式、隔离式,是指并购双方的原有文化基本无改动,在文化上保持独立的文化整合模式;混沌式又称消亡式,被并购方既不接纳并购企业的文化,又放弃了自己原有的文化,从而处于文化真空的状态。吸纳式就是企业基因分离中的第一种或者第三种类型,F2代具有亲本的显性性状或者隐性性状;渗透式就是企业基因分离中的第二种类型,同时具有并购双方企业的性状;分离式和混沌式在生物基因分离中一般不会出现,但在企业基因分离中会出现。这是因为生物中遗传物质为双链,性状的表现是显性基因的表现,而企业遗传因子是单链,同时企业可以隔离,因此,企业基因分离中会有分离式,在一个企业中,会出现两种性状并存的状态。在生物基因分离时,没有外界因素的作用,不可能出现基因消亡的情况,但在企业并购中,会出现抛弃双方文化而选择一种新的企业文化的现象,或者并购后企业暂时出现文化真空的状态,因此,会出现混沌式。
4、企业基因自由组合规律对企业传统并购模式的解释
本研究以企业技术能力要素(D)和文化能力要素(Y)这两个基因为例进行探讨。企业技术能力要素在并购中的整合模式包括引进、融合、植入、拼接、独立五种模式。其中,引进式和植入式都是吸纳并购双方中一方的技术,统称为吸纳式;融合式和拼接式都是采用并购双方企业技术或者部分技术,统称为渗透式;独立式又称为分离式。企业文化能力要素整合的四种模式中,混沌式在企业文化整合中很少出现,因此不进行讨论。

企业文化能力要素和技术能力要素这两个基因进行自由组合,产生了九种能力要素组合(如表3所示)。在这九种能力要素组合中,技术和文化能力要素整合中的分离式和其他模式的组合形成的五种能力要素组合,在企业基因的自由组合理想模型中没有出现,在实际中却存在,这与企业遗传因子是单链,同时企业可以隔离有关。技术能力要素和文化能力要素整合中的吸纳式和渗透式组合形成四种能力要素组合,正好就是企业基因的自由组合理想模型中四种基因型和表现型。“吸纳式-吸纳式”对应企业基因自由组合规律中基因DY,具有显性性状D和显性性状Y:“吸纳式-渗透式”对应基因DY-y,具有显性性状D,又同时具有显性性状Y和隐性性状y:“渗透式-吸纳式”对应基因D-dY,具有显性性状D和隐性性状d,又具有显性性状Y:“渗透式一渗透式”对应基因D-dY-y,具有显性性状D和隐性性状d,又具有显性性状Y和隐性性状y。在企业技术和文化组合整合模式中,没有出现企业基因自由组合规律中的另外五种类型。这五种类型要么是选择弱势企业技术,要么是选择弱势企业文化,要么同时选择弱势企业的技术与文化,这在企业并购整合中是很少出现的,这与企业并购是由人控制所致,也说明了企业基因自由组合规律的理想性。
三、企业基因重组规律及其应用
1、企业基因重组规律
科斯在1937年就认为,企业的交易成本对企业形态有重要的决定作用。企业倾向于持续扩张,直到企业内部组织一项新增加的交易所涉及的成本与把它拿到公开市场上进行交易的成本相等为止。如果交易成本为零,理论上就不会有企业的存在;Johan C.Aurick等人发现,随着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交易平台的产生,交易成本不断下降,企业就越来越没有必要将众多的业务活动都保留在企业内部进行,而应该将精力集中于它们最擅长的领域,把其他不擅长的业务外包或出售给那些在相应的领域做得最好的企业。在这种背景下,便可能产生企业要素的重新配置,这种企业要素的重新配置就是企业基因重组。
为了便于研究企业基因重组规律,作如下假设:
假设1:企业显性性状指并购中强势企业的性状,甲为强势企业;企业隐性性状指并购中弱势企业的性状,乙为弱势企业。
假设2:甲企业一条价值链为A-B-C、…、Z,A、B、C、…、Z分别为甲企业价值链上的能力要素。乙企业一条价值链为a-b-c、…、z,a、b、c、…、z分别为乙企业价值链上的能力要素。
假设3:甲乙两企业的价值链可以进行自由裂解,可以裂解为单独的能力要素,裂解后的能力要素也可进行自由组合。
根据假设可以得出企业基因重组规律(如表4所示):

甲企业价值链裂解后形成独立的基因分别为A、B、C、…、Z,乙企业价值链裂解后形成独立的基因,分别为a、b、c、…、2.甲乙两企业的单一独立基因进行自由组合,形成一个两基因重组的新型企业“X-y”,其中X∈{A、B、C、…、Z},y∈{a、b、c、…、2}.尽管理论上企业基因可以自由组合,但在实际中基因的自由组合意义不大,只有两个或多个基因组合后能形成协同效应价值链,才能形成新的企业。在企业基因重组中,可以是两个基因的自由组合,也可以是多个基因的自由组合。企业基因重组亲本可以有两个企业,也可以有多个企业。亲本基因裂解后可以形成单一的基因,也可以形成几个基因的组合,如甲企业价值链裂解后,基因可以是A、B、C、…、Z,也可以是AB、CD、…、YZ或者其他形式。
2、企业基因重组规律对无资产并购的解释
Johan C. Aurick等人在其专著中预测,未来只有两种企业存在:一是在价值链的某个环节上,即企业基因的层面,具有最佳能力要素的企业;二是具有将这些最佳能力要素进行最优组合的能力要素企业。后一种就是采用无资产并购模式的企业。企业无资产并购是指企业在并购对象选择时,着眼于最佳能力要素的选择,并不将并购双方所有要素整合在一起。企业无资产并购就是按照企业基因重组规律进行的。
企业基因重组就是指把企业价值链进行重新分解,把企业战略建立在更为基础的业务构成层面(能力要素层面)上,通过对能力要素的识别、评估,把自身或其他企业的单个或多个的最优业务能力要素进行重组。其目的是将单个基因进行重新排列以形成新的更有效力的基因组,形成更具竞争性的实体。企业形态在企业交易成本逐渐下降的情况下,按照企业基因重组规律,逐渐进行变化(如图2所示)。

传统的企业模式将所有的能力要素进行相互妥协,导致某些领先的能力要素表现欠佳,企业整体竞争力减弱。企业基因重组使企业将能力要素分解出来,转变为一项独立的业务,建立了一个能力要素型组织,释放了企业的价值潜力。在这种新型企业模式下,企业应为每个能力要素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或者基于多个能力要素的组合而制定战略,而不是仅仅按公司的产品组合来制定战略。
四、结论
企业传统并购是获得了两个企业的所有“基因”并整合为新的企业,这与生物杂交类似,企业无资产并购与生物基因重组类似。为了便于研究企业并购的基因遗传规律,作了系列假设。根据假设,得出企业基因分离规律、企业基因自由组合规律、企业基因重组规律。企业基因分离和自由组合规律与生物基因分离规律类似,但存在差异。企业基因分离与自由组合规律是一种理想性模型,在实际中,一般不会发生企业基因分离与自由组合现象。在较大范围内统计数量众多的企业并购,并尽量将外界环境的影响排除,则可能出现类似企业基因分离与自由组合规律的情况。在具体的每一宗企业并购案中,可能会出现企业基因分离与自由组合规律中的一种情况。企业文化整合五种基本模式可以用企业基因分离规律进行解释。企业技术能力要素和文化能力要素的组合整合模式可以用企业基因自由组合规律进行解释。企业无资产并购可以用基因重组规律进行解释。
作者:重庆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李贤柏 来源:《经济管理》2009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