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889 0
2010-03-14
2010-03-09 08:37:00 来源: 红网-潇湘晨报(长沙) 


本报记者肖世峰

至少目前看来,去年和今年的两会议题,宛然从“资本”到“民本”的分水岭。
去年的两会可以说是全民经济学家时代的盛宴,5000多名代表委员的议案提案主要集中在“4万亿”上,80%指向的是经济问题。而并无财长经验的李肇星在回答一个有关政府理财的问题时,竟然引用了一大串财经专业术语,弄得一旁的翻译甚至一愣一愣的。
但仿佛一夜之间,去年的5000多名“经济学家”已经升级为“社会学家”,根据两会新闻中心披露的最新数据,80%的议案提案聚焦的是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安居等民生问题。昨天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姜伟新、卫生部部长陈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胡晓义就保障和改善民生问题答记者问,吸引来的记者,比前一天外交部长杨洁篪的答记者问多得多。
仔细琢磨昨天三部长的答记者问内容,对于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这些民生问题,摈弃此前改革中过度市场化的做法,回归公益本性的迹象越来越明显。姜伟新昨天尽管仍然重弹“刚性需求”的老调,但也承认“政府有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的任务和解决房价过高、过快上涨的责任”。
不知道这是不是一个国家房地产政策方向面临调整的一个信号。自从1998年将保障百姓住房的主要责任从“政府为主”,改为“市场为主”以来,国内的房价已经连续十余年上涨,涨到了即使连海南省委书记卫留成、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贺铿都坦言“靠自己的工资我也买不起房”。
在经济学作为一门显学的时代里,住房是和教育、医疗等等一样,背后均有“产业化”的后缀的。总而言之,“经济学”万能、“市场”万能,改革似乎“一产即灵”,最终被改革成百姓诟病为“三座大山”。


世界银行的高级经济学家邹恒甫十分诧异国内的“经济学万能主义”,因为即使按照经济学的理解,教育、医疗、住房等民生保障,政府也应该承担主体责任,而不应完全推向市场。推向市场的后果是公共财政投入严重贫血,邹恒甫说,教育、医疗与社保三项,近30年国家财政投入仅占GDP的1%,而根据其在世界银行掌握的数据,美国是18%-24%,加拿大是36%-46%,北欧国家则更是高达40%-50%。
有人曾经评价,中国的老百姓是最善解人意的。本届两会议程已经过半,议案提案的提交已经接近尾声,大致梳理这些建言献策,往年较为集中的关于教育、医改的建议建言汗牛充栋,今年则锐减,无疑是对政府积极推动教改、医改回归公益化的肯定。
反观之依旧拘泥于“刚性需求”泥潭的房改,“未来20年房价上涨的压力仍然很大”,仍然需要依靠“中央政府抑制房价过快上涨的决心更大”。什么时候,住房能像教育和医疗那样,“经济学”失灵,回归“政府主体责任”的时代呢?

(本文来源:潇湘晨报 )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