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发展经济学
5030 5
2004-12-29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东北亚特别是环黄渤海各国经济交流与合作有了较快发展。为此,系统研究和探讨环黄渤海经济圈的形成、发展和意义,对该经济圈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及圈内主要经济区的地缘合作现状进行详细的分析,可以为今后环黄渤海经济圈内开展更广泛而密切的合作提供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一、环黄渤海经济圈的形成

  1.局地经济圈构想。局地经济圈是指在国境周边的局部地区形成的市场单位”。它是伴随着20世纪90年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而出现的。日本著名经济学家渡边利夫认为:以亚洲冷战结束为契机,亚洲社会主义国家和周边的东亚诸国之间潜在的互补关系突显,从而形成了极具活力的市场单位,也就是“局地经济圈”。

  局地经济圈构想是为了在前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市场经济的亚洲社会主义国家和现存的资本主义各国、地区间形成经济互补关系而提出的区域发展战略。以最受关注的东亚为例,日本、NIES、ASEAN和与它们相邻的中国、印度支那半岛上的社会主义国家间展开了广泛而活跃的经济交流活动,形成了环日本海经济圈、日韩海峡经济圈、环黄渤海经济圈、北回归线经济圈等局地经济圈构想。

  2.环黄渤海经济圈构想及其实施。环黄渤海经济圈的概念最早是由日本西南大学小川雄平教授在80年代末提出的。关于环黄渤海经济圈的范围,目前仍存在不同的意见。本文把环黄渤海经济圈的范围界定为:中国的辽宁、河北、山东、北京、天津,即“三省两市”,韩国的西海岸开发区(仁川、京畿、大田、忠南、全北、光州及全南),朝鲜的西海岸(新义州)和日本的九州(7县)及山口地区。

  环黄渤海经济圈概念提出后,引起了日本九州地区学者和政府的普遍关注,特别是位于九州北部的北九州市对此极为重视。1989年该市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合作设立了“国际东亚研究中心(ICSEAD)”,进行关于环黄渤海经济圈的调查研究。ICSEAD完成了题为《环黄渤海地区经济及社会发展方向和应采取的合作方式》的研究报告。1991年11月,在北九州市召开了有大连、青岛、仁川、釜山、广域市等城市的学者、经济界代表参加的“东亚(环黄渤海)城市会议”。1991年九州通产局进行了“九州地区与东北亚经济交流的基础研究”,对中国辽宁省、山东省的产业经济形势、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状况进行了调查,对韩国全罗北道和西海岸地区的群山、长项广域产业基地等开发计划进行了调查。每年与中国、韩国举行经济交流会议。此外,九州通产局还设立了“扩大环黄渤海地区交流委员会”,进行“关于扩大环黄渤海地区产业交流的调查”。

  韩国前总统卢泰愚在任期间,大力推行“北进政策”,其要点为,迅速发展西海岸,以此作为对华经贸合作的前沿阵地。为此成立了“西海岸开发促进委员会”,由总理亲自挂帅,成员包括11个相关部门的部长和6位专家,全面负责西海岸开发,并制定了“西海岸地区开发计划”,重要目标之一便是加强与中国的合作。

  对日方提出的加强环黄海科技经济合作的建议,中国予以积极的响应和推动。中国国家科技部会同商务部以及相关省市多次召开会议,探讨合作的实施框架和操作方法,并成立了环黄海地区科技经济合作协作网络,有大连、青岛、烟台、秦皇岛、威海、上海、天津等城市参加,同时开展了环黄海科技经济合作的可行性研究,并进行了相应的调查。

  朝鲜金正日决定设置新义州经济特区,希望使之成为朝鲜惟一完全自由的经济特别区域。新义州特区计划显示金正日改革的决心与魄力,说明朝鲜有意从加强与中国的经济贸易联系入手,逐步将封闭的经济融入东亚经济圈。

  3.建立环黄渤海经济圈的意义。20世纪80年代,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明显加强,以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东盟为代表的区域经济合作日趋活跃。与此相比,环黄渤海的中国、日本、韩国和朝鲜的区域经济合作步伐却明显落后了。

  环黄渤海经济圈的人口约占世界的5.9%,与欧盟、东盟有几乎同样规模的消费市场,GDP和贸易额分别约占世界总量的3%和6%,与东盟的经济规模相当。特别是该地区还形成了半导体、信息机器、家电、钢铁等世界生产基地。近年来,IT相关技术和人才的积聚更为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创造了重大的机会。与提出经济圈构想的10年前相比,该地区的经济联系和市场都显著增强了,在亚洲乃至世界都显示巨大的潜力和魅力。随着该地区经济交流和合作的进一步开展,日韩自由贸易协定和韩国限制的放宽,中国入世后市场的进一步开放,相信该地区的经济合作将不断加强。环黄渤海经济圈不仅将成为亚洲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并将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二、全球区域经济中的环黄渤海经济圈

  90年代后,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的同时,区域经济合作得到史无前例的迅猛发展。据WTO统计,截至2002年3月,区域贸易协定数量已经达到250项,正在实施的有168项。其中一半已经达成的协议是在1995年以后完成的。从区域经济合作在全球的分布看,欧洲和地中海地区的发展水平最高,西半球正在迎头赶上,东亚地区的发展水平最低。

  目前,环黄渤海经济圈还只是处在建立紧密的实体经济联系阶段,今后究竟是以建立自由贸易区为目标还是以建立共同市场或者经济同盟为目标,还要靠区内各国和地区的共同努力。

  环黄渤海经济圈在世界的地位。环黄渤海经济圈虽然还处在建立区域经济合作的最初阶段,但从市场规模、GDP和贸易量上看,已经具备初步的规模。

  环黄渤海经济圈与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的经济规模相距甚远,但在市场规模和 GDP总量上已经超过南方共同市场和东盟,在贸易量上也远远超过南方共同市场,接近于东盟。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环黄渤海经济圈已经发展成为半导体、汽车和钢铁的世界生产基地。其中半导体和钢铁的产量已经接近世界总产量的1/3和1/4,轿车产量也接近1/10。

  环黄渤海经济圈在亚洲的地位。在亚洲区域经济合作中,环黄渤海经济圈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近年来,中国环黄渤海地区以及韩国西海岸地区经济的飞速发展,使日本日益认识到亚洲对其发展的重要性。近年日本经济的持续低靡,也促使日本改变策略,加快了“脱欧入亚”的进程。地理位置的接近、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互补性、悠久的交往史和优秀的人才结构,使环黄渤海经济圈的发展具备了“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加上各国和地区政府的高度重视,使该地区的经济规模日益扩大,联系日趋紧密。环黄渤海经济圈的人口(26000万人)虽然大大少于东盟诸国(49600万人),但从GDP和贸易量上看,却略高于或者接近于东盟。可见,该地区的经济规模已经与亚洲最大、最早也最成熟的东盟基本相当。

  目前,环黄渤海地区通过强化R&D机能,已经培育出了半导体、信息通信设备、汽车等比较优势产业和IT、环境和生物技术等新产业,经济圈内的贸易、投资、产业交流、人才交流和国际物流进一步发展。相信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合作交流的加强,环黄渤海经济圈必将成为亚洲地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推动亚洲和世界经济的发展。

  三、环黄渤海经济圈的地缘合作

  环黄渤海经济圈的贸易状况和依存度。近年来,环黄渤海经济圈内的贸易发展很快。2000年九州与中国的贸易额达到55.4亿美元,比1995年增长32.5%;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九州与韩国的贸易在1998年下降到49.4亿美元,但1999年便恢复至危机前的水平,2000年贸易额达到89.9亿美元,比1995年增长24.7%。同期中国和韩国的贸易增长103.2%,贸易额高达345亿美元。

  虽然2002年环黄渤海经济区对外贸易发展迅速,年增长率高达74.1%,高于北美自由贸易区的59.3%和欧盟的33.1%。但从近几年的情况来看,对外贸易在整个区内贸易的比重仍较小,仅为10.8%,与欧盟(60.9%)和北美自由贸易区(43.7%)相比差距很大,从环黄渤海经济圈内部贸易增长率看,发展内部贸易的潜力很大,将逐步缩小与其他区域集团的差距。

  环黄渤海经济圈内的投资合作。在环黄渤海经济圈内,韩国和日本都看到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潜力,把中国作为主要的投资对象。到2000年,日本九州对华投资250件,占其对外投资总数的近一半,其中,对环黄渤海经济圈的投资为71件,占对华投资总额的28.4%。韩国对华投资高达6356件,占对外投资总额的41.9%,其中对环黄渤海经济圈的投资4301件,占对华投资总额的67.7%,超过2/3。

  中国的“入世”及环黄渤海地区经济的飞速发展,特别是近年汽车、电气机械、半导体和一般机械产业的集聚和市场的扩大,加上经济圈内经济联系的日益加深,相信,今后九州和韩国的对华投资,尤其是对环黄渤海地区的投资会不断扩大,环黄渤海经济圈的联系将更加紧密。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博士 副研究员 倪月菊 来源:录入 2004年10月27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5-1-4 14:34:00
口号提得很多,不过仍然是三片:京津冀北、辽中南、山东半岛。似乎短期内很难形成一个整体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9 15:39:00

thank you

[em01]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4-8 10:58:00
一切都要按规律办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4-8 16:29:00

整个环渤海经济内的合作确实显得比较松散,不像长三角或珠三角那样紧密,加强京津冀是可以作为第一步的。但是区域经济发展要有个过程,长三角、珠三角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口号也提出很多年,也只是在最近两年才有了强劲的发展势头。经济没有发展到一定地步,是产生不了互动与协作的,环渤海经济圈的真正形成还需要时间。

从空间结构上,环渤海和另外两个经济圈有很大不同。像上海和长三角其他地区,在产业或技术协作上有很多联系,比如技术工人的扩散,大企业产品的配套等。在珠三角,广州和深圳在体制创新上,总是走在全国前列,从而对周围城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都很大。   环渤海地区天然的中心是北京,因为它是首都。但是在经济上,和同区域内的其他地方就没有这种紧密的联系。从产业结构上,三省两市趋同现象非常突出,导致企业间横向联系也就很少。比如环渤海内有十几个港口,这种竞争势必导致资源的浪费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4-14 22:11:00

不论怎么样.环渤海经济圈总是现实存在的,不论他有怎样的问题。

我是山西的,我觉得山西应该利用环渤海的地缘优势,成为他的经济腹地,促进自身发展。其实山西一直为环渤海作了不少的贡献。山西发电大都输往京津地区,保证了那里经济的持续发展。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