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新商科论坛 四区(原工商管理论坛) 行业分析报告
2846 1
2010-03-18
地震数据处理解释是地震勘探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产业链中对油田勘探开发效益影响最大、技术含量最高的一环。地震勘探就是通过人工地震反射波“给地球做CT”,让油气勘探者能够“看见”地层的地质构造和油藏情况,为石油公司“找油”做出含油气评价、提出钻井位置、模拟油藏未来的生产动态以便为后续油气藏开采和开发提供技术资料。地震采集是利用野外地震采集系统获取地震数据处理所需的反射波数据;地震数据处理的目的是对地震采集数据做各种处理提高反射波数据的信噪比、分辨率和保真度以便于解释;地震解释分为构造解释、地层解释,岩性和烃类检测解释及综合解释,目的是确定地震反射波的地质特征和意义。地震数据处理依赖于地震采集数据的质量,处理结果直接影响解释的正确性和精确度。        我国地震数据处理解释行业的是随着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对中央对石油系统的改革【1】逐渐成长起来的。在石油部撤销成立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之前,石油勘探以及尤其是包含在内的地震数据处理解释业务均由石油工业部下属的地质调查处、勘探局、地震队、地质勘查队等负责,没有实现企业化运作。
        20世纪80年代三大石油公司成立后,勘探机构基本划归中国石油,其在2002年将主要物探子公司组建成立了“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2】(即东方物探),建设有每年5万平方公里常规三维地震数据处理量(叠前偏移三维1万平方公里)的数据处理中心。中海油则在2001年组建“中海油服”【3】并于2002年成功上市,为适应海上石油勘探业务同时设立了物探事业部,在天津建设有每年1万平方公里常规三维地震数据处理量的数据处理中心。中石化设有油田勘探开发事业部用于管理勘探研究院所及下属的勘探公司,地震数据处理量相比很小。
        进入20世纪90年代期,三大石油公司下属油田成立的物探公司和勘探研究院所在接受总公司物探机构领导同时可以在管辖油田自主开展地震数据处理解释业务。例如中石油的川庆物探和南京石油物探研究所、中石化勘探南方分公司等都有了一定的地震数据处理解释能力。地震数据处理解释行业的企业竞争在三大石油集团内部逐渐形成。
        从20世纪90年代末到现在,随着三大石油公司勘探业务的扩展,地震数据处理解释需求和技术要求都明显提升,一些具有较强技术实力和高水平软件平台的民营企业如潜能恒信、派特森科技等逐渐成长起来。这就形成了是现在我国的地震数据处理解释行业。

1 国内地震数据处理解释行业发展历程


资料来源:中国产业竞争情报网

        结合近几年行业发展态势及现状分析,国际地震数据处理解释行业未来发展趋势主要有以下几点:
        1、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国内对石油的需求越来越大。为保障石油供应,三大石油公司在扩大进口的同时不断加大勘探开发投资规模,这促使地震数据处理解释行业市场规模持续增长。
         2、2008年底,我国简单构造油藏勘探工作基本完成,国内勘探转入复杂构造和地层岩性油藏阶段。在这一阶段,山地、沙漠、海洋等地区成为勘探热点,石油公司对叠前偏移技术和三维地震数据的处理解释需求大大增加,先前地震数据处理和解释分开执行的模式正在向着处理解释一体化方向发展。为提供复杂地质条件下叠前偏移三维处理解释一体化服务的中小企业创造了巨大市场空间。
        3、我国叠前偏移三维地震数据处理能力不足,企业均在加大技术研发和计算机设备投入。
        叠前偏移三维地震数据处理解释技术可以大大提高地震数据成像的质量,从而提高解释精度和准确度,并显著提高井位部署成功率,这使其对常规二维/三维地震数据处理解释技术产生了不可逆转的替代性。但是,叠前偏移三维地震数据处理解释依赖更复杂的算法,对计算机运算速度的要求也更高。目前国内企业在计算机设备和先进的处理解释技术平台方面都存在严重不足,大量地震数据只能沿用常规二维/三维技术进行处理解释。针对这一情况,各企业均在积极研发新的技术平台并不断提升计算机设备配置规模。

2 2005-2009年国内地震数据处理解释行业市场容量


                资料来源:中国经济报告课题组

       由上图可以看到,国内2009年叠前偏移三维地震数据处理解释需求缺口达到13.65万平方公里,国内供给能力严重不足,常规处理解释技术依然占据主体市场。这使得国内地震数据处理解释市场成为供给决定需求的市场,即市场规模随着叠前偏移三维地震数据处理解释供给能力的增加而提升。
       4、油田老地震数据的再处理解释业务比重提升,石油公司对地震数据处理解释技术的要求提高,所以拥有特色技术的中小公司竞争优势增强。

1 2005-2009年国内处理解释业务招标面积比例

年份

2009

2008

2007

2006

2005

油田老数据再处理

62.5%

61.8%

60.5%

58.7%

57.3%

陆上及浅水新数据

17.3%

18.2%

20.4%

22.6%

24.3%

海上深水新数据

20.2%

20.0%

19.1%

18.7%

18.4%

资料来源:北京华经纵横咨询有限公司

       5、国内东方物探、潜能恒信等企业均开发成功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地震数据处理解释技术平台,依赖进口软件平台进行经营的企业越来越少。国外企业CGG、Landmark等在华软件销售市场随着国内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而逐步萎缩。
       6、国内招标规模不断扩大
       地震数据处理解释招标面积已经从2005年的12.72万平方公里增长至2009年的17.52万平方公里,国内市场业务需求规模呈现稳定上涨的发展态势。

3 2005-2009年国内地震数据处理解释行业招标面积


资料来源: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文献中心

       7、民营企业依托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快速发展,市场份额不断提高

4 2005-2009年国内地震数据处理解释行业市场规模


资料来源:北京华经纵横咨询有限公司产业研究部

        由上图可以看到,国内地震数据处理解释市场总体规模从2005年的16.74亿元增长至2009年的31.64亿元。其中民营外包市场规模则在2009年达到了4.07亿元,市场占有率为16%,居于从属地位。华经纵横2009年调查数据显示,在叠前偏移三维地震数据处理解释领域,民营企业以1.82万平方公里的业务供给量占到了国内的47.03%(=1.82/3.87)。
        8、地震数据处理解释服务价格稳中趋升。
        2005年,国内三维地震数据处理解释价格一般是处理5,000—7,000元/平方公里,解释3,000—6,000元/平方公里。到2009年,随着叠前偏移三维地震数据处理解释的份额提升,行业平均的处理价格上涨到6,000—16,000/平方公里,解释价格上涨到4,000—8,000/平方公里,常规二维/三维技术服务与叠前偏移三维技术服务分别处于价格范围的两端,技术差别使得服务价格差异较大。
        综合而言,国内地震数据处理解释行业市场前景广阔,总体规模已经超过30亿元,年招标业务超过20万平方公里。从市场格局看,国有企业处于主导地位,民营外包市场总体占有率已经达到16%。在叠前偏移市场民营企业业务供给量占到47.03%,这表明民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更强,在复杂构造的地层岩性油田地震数据处理解释方面更具竞争力,同时也大大提升了国内地震数据处理解释行业技术水平和自主程度。
        注【1】:为更好地开展对外合作,加快海洋石油工业发展,1982年海洋石油总公司应运而生。为解决石化工业管理体制中的条块分割和产业发展的重复低效问题,充分加工利用好一亿吨原油资源,1983年中央决定成立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负责管理经营全国39个重要炼油、石油化工和化纤企业。1988年中央决定撤销石油工业部,成立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统一管理和经营陆上石油天然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和生产建设。
        注【2】:2002年12月6日,中国石油集团所属物探局、新疆地调处、吐哈物探公司、青海物探公司、长庆物探处、华北物探公司、大港物探公司7家单位共同组建成立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
        注【3】:2001年12月25日,中海油7家服务企业包括物探、钻井、船舶和油田技术四大主营业务板块重组整合为一家公司——中海油田服务有限公司(英文简称“COSL”)。2002年11月20日,重组整合后的COSL在香港成功上市。本文来自:中国产业竞争情报网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1-7-3 17:19:28
好东西,谢谢楼主分享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