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align=center><B>产业经济学方法论述评</B><B><o:p></o:p></B></P>
<P ><B>1</B><B>研究、方法和方法论<o:p></o:p></B></P>
<P >何谓研究?许多学者对研究进行了论述,但没有给其下定义,已提出的定义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埃思里奇(<FONT face="Times New Roman">Don Ethridge, 1995</FONT>)对研究作了一个准确、全面而简练的定义:研究是获取新的可靠知识的系统方法。这一定义主要包含了四层含义:首先,研究是有系统的、有规则的;其次,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获取知识;最后,研究获取的知识要有新颖性和可靠性。研究可分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又可分为分析研究和描述研究。研究不是偶然发现、不是数据搜集、不是在图书馆查找已出版的研究成果,研究是一个过程、为的是寻求解释。<o:p></o:p></P>
<P >方法和方法论并不是同一个概念。方法指用于完成一个既定目标的具体技术、工具或程序;方法论指对给定领域中进行探索的一般途径的研究。经济学研究方法包括各种形式的回归分析、数理分析、文献综述、数据收集及对理论结构的运用及其它一些程序,包括对各种技术的联合应用;而经济学方法论就是对经济学推理的一般途径的研究。根据这一分类,方法只是方法论所涉及的一个部分。例如:计量经济方法可以称作为一种方法而并不是方法论。<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o:p></o:p></FONT></P>
<P >经济学既是艺术,也是科学。从经济学所积累的知识基础、描述性知识和程序方面看,它是一门科学;从经济学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现实问题来看,它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经济学研究是为了产生新的可靠知识,而获得可靠知识的主要工具便是科学。与管理学相比较,经济学的科学性更强。正如威廉斯(<FONT face="Times New Roman">Williams,1984</FONT>)所说:科学是系统(可靠)的知识的有组织积累,其目的是理性的解释<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预测。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有六个:感觉、经验、直觉、启示、测量和推理,在获取知识后要通过逻辑来判断其可靠性。经济学的逻辑可被划分为两个一般类型,即演绎和归纳。演绎逻辑是从一般前提(如,假定)到特定结果或结论的推理过程,经济理论极大的依重于演绎逻辑。博弈论便是一种进行推理演绎的有效工具,泰勒尔(<FONT face="Times New Roman">Tirole,1988</FONT>)的《产业组织理论》一书正是运用博弈论将产业经济学<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产业组织学进行了重新构建。归纳逻辑是从特殊的事实或结果得出关于一般事实或结果的结论的推理,它也可以被描述为从观察客观实际所得到的已知数据和经验中得出结论或新原理的经验过程。例如,对经济学最合适解释的归纳是统计推论。归纳被广泛的应用于经济学、特别是经验研究中。<o:p></o:p></P>
<P ><B>2</B><B>产业经济学方法论</B><o:p></o:p></P>
<P >产业经济学演进的历程就是一个研究方法变化的过程。<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879</FONT>年,马歇尔<FONT face="Times New Roman">(Marshall)</FONT>夫妇合著的《产业经济学》出版,标志着产业组织学的诞生,因此,马歇尔被认为是产业组织学的创始人。而现代产业经济学真正的理论基石源于哈佛大学教授张伯伦<FONT face="Times New Roman">(Chamberlin,1933)</FONT>的《垄断竞争理论》和剑桥大学教授<st1:P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罗宾逊">罗宾逊</st1:PersonName>夫人<FONT face="Times New Roman">(Robinson,1935)</FONT>的《不完全竞争经济学》两本著作中所提出的垄断竞争理论。张伯伦以垄断的强弱程度为依据,把市场形态分为从完全竞争到完全垄断的多种类型,其提出的一些概念和观点成为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的重要来源。产业组织理论在发展过程中共出现过三个主要的学派,即哈佛学派(<FONT face="Times New Roman">Harvard School</FONT>)、芝加哥学派<FONT face="Times New Roman">(Chicago School)</FONT>和<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0</FONT>世纪<FONT face="Times New Roman">80</FONT>年代以来在交易费用理论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新产业组织理论<FONT face="Times New Roman">(New Industrial Organization)</FONT>。<o:p></o:p></P>
<P ><B><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1</FONT></B><B>哈佛学派及其方法论</B><B><o:p></o:p></B></P>
<P >哈佛大学的梅森<FONT face="Times New Roman">(E. Mason)</FONT>教授和其弟子贝恩<FONT face="Times New Roman">(J. Bain)</FONT>是哈佛学派的代表人物。<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959</FONT>年,贝恩所著的第一部系统阐述产业组织理论的教科书《产业组织》出版,标志着哈佛学派正式形成。哈佛学派以实证的截面分析方法推导出企业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之间存在一种单向的因果联系:集中度的高低决定了企业的市场行为方式,而后者又决定了企业市场绩效的好坏。这便是产业组织理论特有的“结构<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行为<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绩效”(<FONT face="Times New Roman">structure-conduct-performance</FONT>,简称<FONT face="Times New Roman">SCP</FONT>)分析范式。按照这一范式,行业集中度高的企业总是倾向于提高价格、设置障碍,以便谋取垄断利润,阻碍技术进步,造成资源的非效率配置;要想获得理想的市场绩效,最重要的是要通过公共政策来调整和改善不合理的市场结构,限制垄断力量的发展,保持市场适度竞争。哈佛学派建立的<FONT face="Times New Roman">SCP</FONT>分析范式,为早期的产业组织理论研究提供了一套基本的分析框架,使该理论得以沿着一条大体规范的途径发展。然而贝恩最终并没有就<FONT face="Times New Roman">SCP</FONT>范式作出进一步的更为一般化的完整说明,谢勒<FONT face="Times New Roman">(Scherer,1970)</FONT>通过完善<FONT face="Times New Roman">SCP</FONT>范式中各环节的反馈效应,才使得传统产业组织理论的<FONT face="Times New Roman">SCP</FONT>分析范式得到了系统完整的阐述。正如<st1:P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马丁">马丁</st1:PersonName>教授<FONT face="Times New Roman">(Martin,1993)</FONT>所指出的<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结构<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行为<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绩效的分析范式并不是一种单一的因果关系<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它需要同时考虑其它因素对结构、行为和绩效的影响。贝恩的研究成功地开创了持续<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0</FONT>年的以跨部门研究为主的经验型产业组织分析时代。<o:p></o:p></P>
<P >虽然结构<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行为<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绩效统治了主流产业组织学界近半个世纪,但其本身也有着许多难以克服的缺陷。<FONT face="Times New Roman">SCP</FONT>范式以静态的实证分析方法为主要手段,以给定的产业结构为前提,将现实企业之间既存的各种差异看成是决定产业竞争状态的外生变量,对特定企业和产业的实际行为进行静态截面观察,然后再将分析结果与企业的市场绩效相联系。首先,<FONT face="Times New Roman">SCP</FONT>范式缺乏坚实的理论基础,不具有严格的理论演绎逻辑的必然性,它是基于大量观察的经验性描述;其次,<FONT face="Times New Roman">SCP</FONT>范式过于强调市场结构对市场行为的决定作用,并且不能对策略性行为的逻辑作出清楚的解释,因素选择并没有穷举,新的重要因素未被纳入到框架之中,如信息、交易费用等;再次,<FONT face="Times New Roman">SCP</FONT>范式存在着来自数据采集和模型设计方面的天生缺陷;最后,该范式顶多只能反映出某一时期既有行业结构下的行为和绩效间的特定联系,而并不能说明该结构的形成原因及未来发展趋势如何。<o:p></o:p></P>
<P ><B><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2</FONT></B><B>芝加哥学派及其方法论</B><o:p></o:p></P>
<P >芝加哥学派是指主要以斯蒂格勒<FONT face="Times New Roman">(Stigler)</FONT>、德姆塞茨<FONT face="Times New Roman">(Demsetz)</FONT>、布罗曾<FONT face="Times New Roman">(Brozen)</FONT>和波斯纳<FONT face="Times New Roman">(Posner)</FONT>等人为代表的在<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0</FONT>世纪<FONT face="Times New Roman">60-70</FONT>年代形成的有别于哈佛学派的产业组织理论。<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968</FONT>年斯蒂格勒的《产业组织》一书的问世,标志着芝加哥学派在理论上的成熟。芝加哥学派强调需要严格的理论分析和竞争中的各种理论的经验证明,其继承了奈特<FONT face="Times New Roman">(Knight,1921)</FONT>的经济自由主义和社会达尔文主义,信奉自由市场经济中竞争机制的作用,相信市场力量的自我调节能力,认为市场竞争过程是市场力量自由发挥作用的过程,是一个适者生存的所谓“生存检验”的过程。芝加哥学派的基本思想,乃是主张把价格理论模型作为分析市场的基本工具,并主要基于价格理论模型对企业行为和绩效作出预期,同时藉此设计检验其理论的经验性分析模型。<o:p></o:p></P>
<P >芝加哥学派广泛采用了案例分析方法,其政策主张一度成为<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0</FONT>世纪<FONT face="Times New Roman">80</FONT>年代美国反托拉斯政策变革的重要依据,但无论在理论体系还是在分析框架方面,都没能达到哈佛学派那般完整和成熟的地步。其贡献主要还是限于对<FONT face="Times New Roman">SCP</FONT>范式的广泛批判上,这对日后产生的新产业组织理论的兴起产生了很大的作用。<o:p></o:p></P>
<P ><B><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3</FONT></B><B>新产业组织理论及其方法论</B><o:p></o:p></P>
<P >所谓新产业组织理论<FONT face="Times New Roman">(NIO)</FONT>,是指<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0</FONT>世纪<FONT face="Times New Roman">70</FONT>年代以后出现的以分析企业策略性行为为主旨的与以往有着根本不同的产业组织理论<FONT face="Times New Roman">(Davis and Lyons,1988; Pepall, 1999)</FONT>。新产业组织理论区别于传统产业组织理论的首要标志,在于理论研究方法的统一。新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重点从结构环节转向了行为环节,由于行为属性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研究方法上很难再延用传统的实证手段,因此新产业组织理论采用了推理演绎为主的研究方法。博弈论成为新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的统一方法,其中非合作博弈理论居于统治地位。其分析的理论基础乃是正统的寡占模型,这便克服了<FONT face="Times New Roman">SCP</FONT>范式的诸多缺陷,使得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得以成功地实现了向正统经济学的回归。传统的结构<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行为<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绩效范式在逻辑上并不能将企业之间的策略性相互影响纳入其分析框架,随着博弈论方法在寡占理论分析中的逐步使用,以及动态分析、不完全信息等的引入,运用博弈论方法对企业策略性行为进行分析成为新产业组织理论的核心内容。<o:p></o:p></P>
<P >博弈论方法的广泛应用导致了整个产业组织理论体系的重构,但其本身在运用于产业组织研究领域也有着难以克服的若干缺陷<FONT face="Times New Roman">(Schmalensee,1988)</FONT>。首先,即使是较为简单的关于不完全信息条件下策略性行为的多阶段博弈的多重均衡,也需要通过深奥的分析才能处理,虽然这在理论上看来是非常完美、精确的,也充分体现了理论分析的严密逻辑,但在现实生活中有限理性的决策者似乎不太可能从事如此复杂的博弈。这就如同下国际象棋,尽管在理论上任何棋局都有最优解,但是下棋者似乎永远都不可能具有如此缜密无缺的能力<FONT face="Times New Roman">(Schmalensee,1988)</FONT>。其次,博弈论模型的结论所依赖的一系列假设过于精细,以致其中任何一个细小变化都足以导致有关结论失去赖以立足的基础。均衡的重要特征常常强烈的依赖于价格或数量变量的选择、依赖于时间的离散或是连续、依赖于变动是序贯或是同时,最为重要的是,依赖于参与者如何改变信念。最后,运用博弈论模型所得出的结论尚难以获得足够的经验性分析的支持。早在<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0</FONT>世纪<FONT face="Times New Roman">80</FONT>年代,不少学者就已经指出新产业组织理论中少有可应用现实数据加以验证的模型<FONT face="Times New Roman">(Bresnahan and Schmalensee, 1987)</FONT>。<o:p></o:p></P>
<P >推理演绎法虽然比实证分析法更具理论逻辑性,但其最大的不足是缺乏实证数据的有力支持。例如博弈论的许多推论都以严格的假定为前提条件,其结论也无法得到证实或证伪。正因为如此,该种方法在当代同样受到了来自理论界的许多批评和质疑。正如<st1:P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马丁">马丁</st1:PersonName>教授<FONT face="Times New Roman">(Martin,1993)</FONT>所说:“产业经济学在<FONT face="Times New Roman">80</FONT>年代不仅出现了所谓正统化的趋势,而且其内部结构还出现了类似某种由不规则的碎片所组成的几何体的现象:产业经济学文献目前已成为一个由高度精致和特定的模型构成的迷宫,每一模型得出的结论只能应用于满足模型假设的特定场合。只有通过考察各种分析路径,并在各种正统模型的经验性检验结果中寻找规律性的东西,才可能得出概括性的结论。”施马兰西<FONT face="Times New Roman">(Schmalensee,1988)</FONT>阐述到:除非博弈论分析能够得出令人信服的一般性预测,或者被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其他理论方法所取代,否则就应该相信:产业经济学中最重要的成果来自实证研究。只有实证研究才能揭示出哪些理论模型是“空盒子”,哪些理论模型局有广泛的应用性。只有以坚实的事实为基础掌握事物的变化规律,理论研究者才能集中地推演在实证方面有趣的各种假定条件的含义。<o:p></o:p></P>
<P ><B><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4</FONT></B><B>实证主义的复兴时代</B><o:p></o:p></P>
<P >尽管发生了理论革命,理论研究方法的统一也似乎导致了产业组织理论领域向正统经济理论的回归,但是产业组织学毕竟是一个经验性分析的领域,应用性的优劣也从来就是检验一种产业组织理论价值的首要标准。<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0</FONT>世纪<FONT face="Times New Roman">80-90</FONT>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各种统计数据的可得性大大增加,传统的实证分析得以将截面分析和时间序列分析、行业数据与企业数据结合起来,从而能够较好地反映出产业结构的动态变化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实证研究单纯从个别行业、个别年份的统计数据来分析产业结构的不足,使分析结果更具有说服力。与此同时,新产业组织理论也开始寻求一种更具实证支持的理论研究方法。例如,在寡头定价问题上,已不再只是笼统抽象地讨论行业定价的博弈问题,而是更多地深人到具体行业的定价行为中去进行实证观察,并通过大量案例研究和分析来验证先前的各种推断<FONT face="Times New Roman">(Bresnahan and Schmalensee</FON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987)</FONT>。这些情况表明,过去那种将实证归纳研究方法与推理演绎研究方法截然分开的局面正在趋向于融合,以致有人将<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0</FONT>世纪<FONT face="Times New Roman">80</FONT>年代称为“实证主义的复兴时代”<FONT face="Times New Roman">(The empirical renaissance in industrial economics)</FON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987</FONT>年《产业经济学杂志》以特刊的形式出版了一期研究成果选集,尽管这些论文在研究内容上多种多样,但在风格和方法上却具有共性。萨顿<FONT face="Times New Roman">(Sutton, 1991)</FONT>在其著作中将理论与实证作了精妙的融合,为未来的研究工作树立了典范。<o:p></o:p></P>
<P ><o: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o: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