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一刹春在2004-7-11 20:48:44的发言: 你只拿不用数学的举例,自然会支持你的结论。
看九十年代以后的诺奖得主中,不用数学或少用数学或不用太高深的数学或诺奖论文中不用太高深数学的(这是个不小的限制了)只有:Kahneman、Smith、Akerlof、Spence、North、Becker、Coase,占25%强(7/26),再考虑到学术前沿与诺奖承认之间二三十年的时差,闲人的结论应该是不错的。
其实即使是这些人中,真正不用数学的只有科斯和诺思,卡尼曼和斯密斯其实是数学高手,只不过所发表的论文不需显示实验细节,才使得他们数学用得很少,如果显示实验过程、设计和处理细节,恐怕俺们不一定看得懂。
阿克洛夫、斯旁赛同样是建模高手,只要看看他们的一些传播不是很广的论文即知。
贝克尔从来就重视数学分析,只不过不愿把模型复杂化而已。
而贝克尔、科斯、诺思已经代表的是60-70年代的研究高峰啦,距今近40年。总不能用40年前的东东说明现代经济学吧。
看看70年代以后的经济学,克拉克奖是最重要的标志,没有不用数学模型的;看看科斯和诺思的继承人,没有不用数学模型的;贝克尔直到现在还坚持用模型说话,如此等等。
数学模型的普及是经济学成功的标志,如果没有这一点,就不可能有经济学帝国主义的出现!
俺以前以为哈佛等重思想的地方应该风格各异,不用数学也行,谁知碰到一个博士候选人,才知经济学系的综合考试简直就是数学考试,通过率极低。据说,全美最好的大学的留学生中,武汉大学的学生通过率最高,北大和人大的较低,究其原因,原来武大出去的大多是学理科的,北大和人大出去的大多是学经济学的。由此可知国内经济学教育在模型方面的滞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