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是一种发展方式的转变。具体来看,第一,要改变能源结构,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如水能、风能等不排放二氧化碳的能源。第二,要改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优先发展高新科技产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第三,要减少能源消耗,改变消费方式。
发达国家消费了“中国制造”,却把巨大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留给了中国。据国内研究机构测算,2006年中国的“内涵能源”出口量达6.3亿吨标准煤,占当年一次能源消费量的25.7%;净出口“内涵能源”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超过10亿吨,占当年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35%以上。换言之,某种程度上,“中国制造”非但不是推高国际能源价格的罪魁祸首,而且还是帮助发达国家降低碳排放的牺牲者,中国是在用本国能源贴补发达国家的消费者
低碳这个问题目前中国提供的碳减排量已占到全球市场的三分之一左右,居全球第二。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预计,2010年中国将占到世界总CDM潜力的35%至45%,相当于拉美、非洲和中东的潜力总和。然而,中国是未来低碳产业链上最有潜力的供给方,却仍不是定价方。由于碳交易权的计价结算与货币的绑定机制,发达国家拥有强大的定价能力,而人民币尚未成为碳交易计价和结算货币,这使中国面临着全球碳金融极其定价权缺失带来被动局面。
围绕“碳减排”形成的新摩擦,将会带来不可预知的风险。今后各国国际收支平衡、碳贸易摩擦、汇率问题、碳减排配额及其分配问题等都会高度与碳金融市场联系起来,并围绕为全球气候变化承担的责任与义务,产生新的冲突与博弈,进而加大新的不可预知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