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和印度在经济上一直在激烈角逐,但增长方式显然不同。中国是一个制成品出口大国,而印度的现代服务业出口已获得全球声誉。事实上,印度已经跃过工业,直接从农业领域跨入服务业。
 
中国和印度的增长模式是完全不同的,这给发展经济学家提出了问题。服务业是否可以像工业一样有拉动力?在不断提升的全球化服务业发展中,后来者是否可以取得优势?服务业能 否拉动可持续增长,创造就业和减少贫困?
 
《印度时报》3月29日发表文章分析称,印度的发展开创了一种新模式,令不发达国家可以不必沿着工业化的老路,立刻跨入快速发展。文章编译如下:
 
有些事实经得起研究。印度的服务业规模,已经远远大于中国。尽管是一个低收入国家,印 度和其他南亚国家已经采取中高收入国家的发展模式。比起中国和马来西亚,这些国家的增长模式更像爱尔兰和以色列。
 
印度的增长模式非同寻常,因为表面上看来,它违背了工业革命以来已经存在200年的发展 铁律。根据这一规律,今天的传统观念认为,工业化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是经济快速增长的唯 一途径。
 
全球化令增长速度具有爆炸性。但是爆炸性增长的可能性通常被认为只存在于制造业。现在 却不再是这样了。已经有证据证明,服务业高速发展的国家往往总体经济增长水平也较高; 反过来,总体经济增长水平较高的国家,服务业增长也相对较快。
 
的确,这些因果关系仍不明朗:毕竟,工业发展和总体经济增长之间,也有另一种积极关系,是开发经济学普遍认同的。但一直被人们忽略的是,服务业增长对总体经济增长也有一样强的影响,如果影响不超过制造业的话。
 
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服务部门所占经济份额继续增高说明,服务业的实际增长并未被价 格下跌抵消。不存在所谓的荷兰病,就是说,即便供应增加,服务价格也不会下降。
 
印度有更高的服务业份额,服务业增速也快于中国,虽然后者更加富有,过去经济增长也更 快。这表明,服务业不是单纯地满足国内需求(这一点中国更高),而且还是出口的好机会。
 
印度经济增长的经验表明,一场全球服务业革命,通过服务业拉动迅速增长,减少贫困是有 可能的。在印度,服务部门不仅推动经济增长,而且比工业部门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事实 上,印度服务业生产率增长已经超过了中国工业部门生产率增长,工资也相应上升。
 
以服务业为主导的增长是可持续的,因为虽然服务业在全球GDP的比重已经超过70%,但服务 业的全球化仍处在初期阶段。而且,从长远来看,服务业是非移动,非交易和非延展的,无 法像机器被用于低价制造和低成本出口那样被替代。
 
因此,发展中国家可以维持以服务业为主导的增长,这给他们创造了巨大的追赶空间。印度的经验给其他后来者带来了希望。20世纪末开始的全球化进程,令已经完成工业化进程的发达国家和最贫穷的60个国家之间的差距急剧扩大。看起来,想要轮到这些最贫穷的国家发展,必须等到中国这样的工业巨头变得富有,在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失去竞争力。
 
然而,全球化的服务业,在工业之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另一种机会。
 
随着跨国服务生产和贸易的全球扩张,世界各国发展的可能性将建立在他们的比较优势扩展上。服务业的比较优势和工业或者农业的比较优势一样。服务业革命意味着,国家不需要等待,现在已经有一种新方法,立刻可以踏上飞速发展的道路。
全文链接:
http://www.ibtimes.com.cn/articles/20100329/fuwuye-yindu-fuwuyegeming_all.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