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金融投资论坛 六区 金融学(理论版)
1684 0
2010-03-30
中国是个重农轻商的社会,商品经济不发达,对货币的要求不高,长期以来,中国社会使用的货币主要是铜钱,中国社会金银生产的能力也很低。西方殖民势力东来后,东西方贸易扩展开来,中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处于出超的地位,于是,外国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到了清代白银才成了主要货币,但并没有白银铸币,白银铸币都从国外流入,铜钱则仍是交易的重要钱币。待西方殖民者展开鸦片贸易,使中国处于入超的不利地位,大量白银外流,影响中国的国民经济和国家财政收入。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地位,国家金融逐渐受到西方的控制。

    清代末年,康有为主张币制改革,实行金本位制。但是,中国并无存金可用以铸造钱币。即使主要用于国际汇兑的金汇兑本位制(虚金本位),也必须向国外借来金币储备才有实施的可能。张之洞说,中国用铜之地十倍于用银之地,中国虽外人名之为用银之国,实则尚是用铜之国。所以,只好考虑采用银本位制,先自铸银元,以统一币制。而这一工作,一直到国民政府时期,于1933年才完成了废两改元,以银元统一了中国的货币。金本位制,由于中国经济落后,始终无力实现。
        
    清代末年,有许多外债和赔款,这些钱都要按外币偿付,而英镑、美元都是金本位货币。中国没有金,只好用银偿还。但国际社会上金贵银贱,中国在还款时,不得不多付很多银子。这叫“镑亏”。到了民国以后,金融市场上才出现了标金市场,主要是上海、天津、北京三种标金,以用于国际汇兑的支付手段,并没有在国内市场上流通。这些标金大多来自国外。所以,很难进入经济落后的内地。内地财主的主要储藏货币仍是银子。
        
    中国实业落后,国家财政困难。民国开国,第一任国务总理唐绍仪,希望向国际银行团借款6000万英镑,相当于3亿美元。如果这笔借款成立,中国政府除偿还外债、支付政府行政开支(包括军费)外,还有余钱用于国家经济建设。但列强不愿意看到中国强大起来,拒绝借款。后来,为了支持袁世凯对付孙中山,才借了2500万英镑,相当于1亿2千多万美金。这笔借款,除折扣、归还外债外,袁世凯政府只有1000多万英镑(约5000万美金)可用,供政府6个月的开支。中国是个贫穷落后的国家,袁世凯时期,1915年是财政收入最理想的一年,年收入也仅1亿3千多万银元,相当于6千万美金。如果袁世凯政府有3亿美元的财政支持,足以巩固他的政权免于崩溃。
        
    北洋时期,中国的银行业开始发展起来。军阀官僚也投入了大量资金,据统计,1920年,中国银行业资本总额达5198万多元,相当于2400万美金。1929年世界经济大萧条之后,美国放弃了金本位,美元贬值,1盎司黄金从20.67美金,贬为35美金。当时,外国银行在中国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操控着中国的财政金融。据调查,1936年抗战爆发前,外国银行在华的资产总额为:汇丰银行15303万美元,麦加利银行5177万美元,沙逊银行2063万美元,花旗银行3219万美元,大通银行1500万美元,东方汇理银行2296万美元,德华银行1238万美元。
        
    1935年国民政府实行币制改革,追随西方的币制,即实行法币政策,不得行使现金(指银元等硬通货)。通过这一政策,政府当局集中了5亿盎司的白银在手中。当时,美国国内银价为每盎司0.645美元,国际银价,一度被美国哄抬至1.29美元,导致中国白银外流,这也是迫使中国实施币制改革的一个原因。据估计,战前中国的财政支出,平均每年约为5亿美元。币制改革对于当时的财政经济和不久后发生的抗日战争都是有利的。
        
    抗战爆发后,中国政府迫切需要外援,但英、美当局不顾大局,没有向中国提供有力的支援。直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为支持中国对日抗战,于1942年1月决定向中国提供5亿美元条件十分优惠的贷款。国民政府动用了其中的22000万美元购买黄金。这批黄金后来向民间出售,以稳定物价,才在中国市场上形成黄金买卖。
        
    旧中国经济落后,内外贸易长期处于入超的地位,国际汇兑平衡主要依靠侨汇收入。华侨对祖国经济的贡献十分巨大。抗日战争前期,侨汇更是抗战的重要经济支持。1941年3月华侨领袖陈嘉庚说:“祖国抗战至今,未尝由各国借得一圆现金,国际外汇与国内流通所需现款,概赖华侨汇回家信及一切义捐。三年来侨汇总数共达国币卅万万元。”如以法币初定时的汇价计,约合9亿美元,考虑到通货膨胀因素,不免要打折扣。陈嘉庚在二十年代鼎盛时,个人资产约达200—300万美元,已属南洋巨商。当时,国内资金严重缺乏,内地人士,多希望华侨投资祖国,振兴实业。但陈嘉庚如实告诉他们,几乎没有可能。一则,继承遗产的华侨子弟,多缺祖国观念,不愿投资。而第一代华侨,奋斗一生,年事已高,资金很难抽出。只有祖国有良好的组织,征集侨界零散资本,才有可能成功。
        
    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政府发动内战,造成通货膨胀、财政崩溃的局面,迫切希望美国提供10亿美元的援助。当时,无论是美国舆论,还是国内舆论,认为国民党政府要打内战,首先应该征用的是中国人个人在国外的外汇资产,这批资产估计有5亿美元,舆论认为这笔资产大体为国民党豪门转移到海外的不义之财。直至1948年7月美国方面才同意向国民党政府提供4亿美元的援助,但这时国民党崩溃在即,美元已经无法挽救国民党政府的失败。
        
    国民党政府为了挽救自己的财政破产,于1948年8月实施币制改革,发行20亿金圆券,与美元为4煟保以2亿美元为发行准备,收兑民间金银、外汇。由于国民党政府无法控制庞大的战争经费,也就无法抑制恶性的通货膨胀,金圆券政策,仅仅成为掠夺民间黄金、外汇的手段,共计达1.6亿多美元。在国民党的掠夺政策下,国内资本大量逃港,估计有1亿美元,成为后来香港繁荣的经济基础。而国民党政府溃逃台湾时,据不完全估计,掠走了黄金277.5万两,银元1520万,美元1537万。结果,中国大陆流动资本几乎枯竭,给新中国的经济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困难。
        
    以上这些资金,对于当代中国来说,几乎微不足道。但在当时中国,经济十分落后,这些资产却是十分可观的,乃是国民经济的血汗结晶。

作者:待寻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