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50菲律宾比索——Vipa接过服务员递过来的账单。这里是菲律宾首都马尼拉。Vipa刚刚与丈夫和两个孩子享用了一顿美味的晚餐。对于算得上中高收入者的Vipa夫妻来说,这顿折合人民币约240元的晚餐在他们的支付能力之内,能够“轻松应付”。
尽管菲律宾人均GDP仅有1000多美元,但像Vipa这样的中产阶级已经养成新的消费习惯——旅游、外出就餐、给孩子办生日Party等等。在其他较富裕的亚洲国家,此类人群的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都更强。
这一变化,对于亚洲来说至关重要。这个长期依赖欧美外需市场的地区,在金融危机阴霾尚未散尽的今天,能否顺利启动内需市场将决定区域经济的发展态势。
从世界工厂到最终消费市场
各种声音都在重复一个观点:亚洲到了必须改变的时刻了。
亚洲各国长期奉行和依靠的发展模式——国内高储蓄、高投资、出口拉动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在金融危机的寒风之下已经难以为继。
在这种模式之下,内需不足成为亚洲最大的软肋,也是亚洲经济始终难以摆脱外围市场影响,无法与全球金融危机脱钩的重要原因。
内需乏力一方面是由于绝大部分亚洲国家正处于工业化初期和中期的特殊阶段,这个阶段人均收入水平不高,消费能力较差。同时,亚洲各国在发展过程当中采取了刺激出口的政策,更多资源集中到出口部分,而且利益分配也更加倾向于生产部门,劳动者在收入分配当中处于相对劣势。
如此互相作用,使得亚洲经济越来越依赖于欧美外需市场。根据亚洲开发银行所做的报告,2007年亚洲发展中国家60%的出口产品最终都被七大工业国市场消化。亚洲出口贸易对欧美市场的高度依赖被认为是起源于美国的金融危机被迅速传导至亚洲的主要原因之一。
消费对今天的亚洲是如此重要, 本届博鳌亚洲论坛首次设立以亚洲内需为主题的分论坛。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表示,亚洲发展的希望在于绿色复苏,而绿色复苏的关键在于要从以投资为主导转变到以消费为主导,但消费恰恰一直是亚洲的软肋。“所以这个问题非解决不可。”
从目前情况看,亚洲各国在强化消费软肋方面有两大举措。扩大投资以刺激内需是见效最快的一招。
亚洲开发银行总裁黑田东彦2009年做出了亚洲经济圈本年度总体增长3.4%的判断,主要依据就是亚洲经济复苏具有地区内需支撑属性,并非完全依赖美欧市场。他认为,亚洲国家启动财政扩张政策,积极落实公共投资和产业振兴计划,可有效拉动内需。 增加民众收入、提高消费能力被认为是最能从根本上解决内需乏力的应对措施。目前亚洲整体消费率较低,关键在于一方面民众整体收入水平较低,囊中羞涩,虽有消费意愿但无消费能力。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亚洲等国的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建设还相当不完善,许多民众有钱也不敢随便消费,而是选择通过储蓄为远期在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的支出作准备。
要使消费在经济增长中越来越发挥作用,亚洲要解决很多深层次的问题,比如社会不公、分配不均、社会保障体制不完善等问题,包括房价飞涨等问题。
“消费的问题表面上看是一个经济问题,我认为实质上是一个民生的问题。只有把民生的问题解决了,消费的问题才能真正解决。老百姓手上没有钱,怎么消费?这是最简单的逻辑。” 巨大的经济规模和较低的私人消费率(不足40%)使得中国成为亚洲经济能否转型成功的关键。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斯特劳斯·卡恩今年1月公开敦促亚洲国家促进内需和区域贸易,进一步采取措施转变以出口带动的经济增长,在整顿危机后的全球经济格局方面作出更大的贡献。他建议,除了提升公共消费,亚洲可以进一步增加在基础设施、教育和绿色环保技术方面的投资。
尽管目前有些亚洲国家对在区域内贸易的竞争与合作方面仍有担忧,但不可否认,彼此拥抱对方的内需市场将有助于达到双赢的结果。
尽管不乏忧虑,总体而言,世界范围内对亚洲内需市场的启动充满乐观情绪。摩根资产管理投资资讯总监崔永昌撰文表示,未来十年,亚洲区内贸易与内需对亚洲新兴经济的推动作用都将远超以往。
野村证券在展望2010年亚洲经济时更显乐观:“我们预期将会出现自亚洲金融危机以来的首次格局转变,届时该地区的内需(在中国的引领下)将成为亚洲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