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的提法出现于17世纪初,源于希腊文中的“Poniz”(原意为城邦、国家及政治)与“经济学”组成的复合词。首次使用这一说法的是法国重商主义的代表人物安·德· 蒙克来田(1575—1622年)。他在1615年出版的《献给国王和王后的政治经济学》一书中用了 “政治经济学”这种提法,目的在于说明他所论述的经济问题已经超出了自然经济的范围,不再是家庭或庄园经济的管理问题,而是国家或社会的经济问题。尽管如此,因为重商主义者仅仅把研究视野停留在流通领域,其研究方法只是对观察到的经济现象作一些肤浅的说明,还不是真正意义的政治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经济科学产生于17世纪中叶以后。当时,工场手工业制度已在英、法等国确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迅速发展。但是新兴资产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仍十分尖锐,代表产业资本家阶级利益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应运而生。其任务是批判封建主义,证明封建制度必然为资本主义制度所代替,阐述资本主义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过程中的经济关系及运动规律。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是英国人威廉·配第(1623—1687年), 亚当·斯密(1723—1790年)是古典政治经济学的集大成者。大卫·李嘉图(1772—1823年)是其完成者。他们把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视点从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提出了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在一定程度上触及到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本质,对经济学的形成做出了开创性贡献。自1776 年亚当·斯密发表了《国富论》以后,经济学才越来越成为最受重视的科学。但是,由于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的阶级局限性,以及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刚刚确立,各种经济矛盾尚未充分暴露,他们把资本主义制度看作是自然永恒的社会制度,不能揭示社会经济运动的规律性,其理论体系及观点的缺陷是十分明显的。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对社会经济运动的本质认识只是初步的。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各种社会经济矛盾的发展,特别是在进入19世纪30年代以后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尖锐化,抛开经济运动本质,辩护资本主义永恒不变的社会制度,只研究经济现象,即在既定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下经济如何运行和发展问题,则成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之后历代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一种意识形态,并发展成为一种传统而绵延至今。在经济学说史上,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之后的若干资产阶级经济学说被称为庸俗政治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