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祁阳杨氏宗祠
杨氏宗祠
杨氏宗祠,为杨姓该派始祖杨六十八郎,于清乾隆年间建造,位于湖南省永州市祁阳县潘家埠镇下七渡乡侧树坪村。整个建筑系砖木结构,“四进二横”呈“目”字型布局,以正中大门为中轴线,两边房屋对称排列。
房屋呈对称状分布
每进之间都由游亭和天井相连接,结构紧凑、布局合理。第一进为牌坊式门楼,第二进为正门,第三进为中堂,是整个宗祠的主体建筑,第四进为佛殿。四进之间设有飞檐翘角的游亭和天井。宗祠阔44米、深52.5米,占地面积为2875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2581平方米。
飞檐翘角错落有致
整个建筑结构紧凑、布局得体、错落有致。祠中的游亭、山墙、天井、窗花是典型的湘南建筑风格。其大门、柱础、牌坊之石雕,桃檐、柱饰、枋撑、窗棂之木刻,墙壁、地板之彩绘、泥塑、嵌固,汇集传统文化之精髓,融合古代建筑之风格,题材丰富、构图优美、工艺卓绝、形态逼真,蕴含浓郁的民族文化,具有较高的历史与艺术研究价值,2003年被列为永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舞狮活动
舞狮活动
村民观看戏剧
杨氏宗祠自建成至今,一直是教书育人、传播文化、传承文明的场所。
杨氏宗祠是封建社会集祭祀、议事、宗法、课读和娱乐于一体的综合场所,第一进与第四进为课读场所,均为二层建筑,共有教室八间,主要供族人子弟学习文化;第二进为议事场所,对外用于接待宗族较高档次的客人,对内商议、处理宗族大事;第三进为祭祀与宗法场所,用于祭祖、烧香、仓储和族狱。
据介绍,杨氏宗祠建于于明洪武5年(1372),由开基祖树德,号六十八郎,由江西洪州吉安府吉水县迁入湖广永州府祁阳县下七都(今湖南省永州市祁阳县下七渡)所建。由于树德公勤俭持家、精明能干、重德立业,家道一度兴旺,传至后代,家风衰变,不务正业,出现了家道中落的惨境,清康熙年间,后代易登公想扭转家境,无奈之下举家东迁至现今祁东县鸟江镇旧庄房蜗居,并建成杨家屋,经多年苦心经营,节俭向善,家资渐丰,曾拥有良田万亩,房屋百间,儿孙成群,六丁兴旺。世事难料,因偶降天灾,家道逐渐衰败。后再次搬迁至杨河冲,锣鼓塘,仍难逃厄运,一蹶难振。易登公所生三福、三禄公也因家庭窘境,只能分家别住,三福公后裔定居在虞茅塘一带,三禄公子孙在屡经背井离乡、奔波迁徙之苦后,反复思衬,也悟出了兴家立业之道,决定仍迁返原址杨家屋,历数年,子孙协力,克勤克俭,同兴家业,兴佛事,祈神佑,建石佛,劝人向善,重学崇文,家道逐渐巨复,子孙从此繁盛,易登公之子三禄公是为现杨家屋之始祖。从这里看出杨氏宗祠修筑佛堂的原因。
解放前,该祠由族人管理,建成后便开始用于本宗私塾,俗称杨氏塾学,后改为永靖小学,清末民初时,其办学声誉远近闻名,业绩被记入了《祁阳县地方志》。解放后,产权划归ZF,并易名为下七渡完小,1969年小学迁出,开办下七渡中学,直至2001年另迁新址。宗祠自建成至今,200多年来,一直是教书育人、传播文化和传承文明的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