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课 经济活动特征(四):经济活动地域分工
经济活动地域分工是指在资源和要素不能完全、自由流动的条件下,为了充分发挥不同地域资源、要素、区位等方面的优势,在充分利用比较利益原则的基础上,选择和发展具有优势的经济活动的特征。它是社会经济按比例协调发展要求在地域空间上的表现。
经济活动地域分工的一个根本出发点就是追求比较利益,这里涉及比较优势理论这一经济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在此作一简单介绍。
从亚当·斯密提出绝对成本理论至今的200余年间,比较优势理论有了比较大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以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和李嘉图的“相对成本”理论为代表,可以称之为“比较成本理论”阶段。亚当·斯密认为,在市场经济中由于利益的驱动,主观上为自己服务的微观经济主体可以通过分工和交易,在客观上为社会工作的同时,实现自利和互利、个体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相互联系。其实现的方式是,社会各微观经济主体按自己的特长实行分工,进行专业化生产,并通过市场进行交易,最终可以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当这种交易活动超出一个国家的范围时,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就产生了,这一理论被称之为“绝对成本”或“绝对优势”理论。这个理论在历史上有着重大的影响,但问题是它难于回答,如果一个国家在任何商品的生产上都缺乏绝对优势,这个国家能不能或者怎样参与国际分工?李嘉图认为,不论一个国家的经济处于什么样的水平,它都有自己的相对优势,即使总体上、大部分处于劣势,也可以从许多方面找到相对优势,其中最重要的比较内容是生产成本,特别是劳动力成本。他这个被称之为“比较成本”或“比较优势”的理论的精髓在于,如果一个国家所有商品的劳动成本都比另一个国家高,但只要这些商品的劳动成本相对于贸易伙伴而言并不完全一样,那么该国就能通过专业化生产成本相对较低的产品在贸易中获益。当然,这个理论有其前提条件,即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生产技术是给定的外生变量,生产规模报酬不变和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