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价值”与“生产价格”的问题
在谈这个问题之前,先需要明确两个概念:
一个是“社会本质关系”概念;
一个是“呈现在商品社会表面的联系”概念,或者,也可以称之为“呈现在商品生产当事人头脑里的联系”概念。
价值,是反映“社会本质关系”的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范畴,
而生产价格,是反映“呈现在商品社会表面的联系”或“呈现在商品生产当事人头脑里的联系”的范畴。
从哲学的观念来看,上述两个概念,前者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后者反映的是事物的现象,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本质离不开现象,现象也离不开本质。本质只有通过现象才能表现出来,离开了现象的本质是无从捉摸的;现象也离不开本质,现象是本质的表现,没有本质也就没有现象。另一方面,本质与现象又是彼此相区别的,不可混为一谈。本质与现象不一定是一致的,现象虽然是本质的反映,但又可能反过来掩盖本质、歪曲本质,例如,现象中有一种叫“假象”,“假象”就可能是掩盖或歪曲本质的。
马克思就认为,在资本主义这个充满了矛盾的经济中,“呈现在商品生产当事人头脑里的经济联系”,既是“社会本质关系”在社会表面的反映,同时,也可能掩盖和歪曲了“社会本质关系”。
但是,在现实中,人们只能直接感知到事物的现象,只有通过思维的力量,才能从纷繁复杂的现象入手,透过现象把握到事物的本质。
在资本主义经济中,人们能够直接感知到的现象是“价格”,只有透过纷繁复杂的价格现象,才能透过现象把握到本质,即把握到反映社会本质关系的“价值”。
小结一下:
价值,反映社会本质关系;生产价格,反映呈现在资本主义生产当事人头脑里的关系。前者是本质,后者是现象。后者是前者在社会表面的反映,后者反过来掩盖和歪曲了前者。
今天暂时先谈这么多。下面要谈的是:在马克思的著作(《资本论》第三卷第一、第二篇)中,是如何从理论上论述这两个经济学范畴之间的联系和区别的。(不存在所谓“转型”问题,只存在“价值”是如何在资本主义生产当事人头脑里歪曲地表现为“生产价格”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