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市场就是折腾,至少美国是这样。1980年代是以垃圾债券拉动的大并购,世纪之交是会计造假。稍事休息之后,华尔街又大力推广金融期货产品,直到金融危机全面爆发。但折腾的说法过于悲观,华尔街不会承认自己爱折腾。华尔街会说自己为全人类搞创新,是在为大家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那么新的增长点在哪里?新的永动机在哪里?清洁能源就是新的增长点。清洁能源,环保技术,听上去是百利而无一害的千秋功业,可以世世代代地进行下去。清洁能源是来自加州硅谷的新点子。“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清洁能源是风险投资者再造辉煌。新经济网络公司的泡沫破灭之后,金融衍生产品是由华尔街主唱的主旋律。加州的那些风险投资者们成了寂寞高手,空有屠龙之技。但是金子总是要发光的。
在清洁能源的美好故事中,有一个叫约翰·多尔(John Doerr)的风险投资家,号称硅谷驻华盛顿大使。在华盛顿许多政要出入的地方,多尔都可以登堂入室,而且是白宫的座上客。奥巴马在他的高级幕僚会议上,会很客气地请多尔发表高见。多尔对奥巴马也是推崇备至,公开祝福说:“愿上帝保佑奥巴马行政当局……我们国家现在确有一支甲级团队为绿色创新而工作。”
英文中有一个说法,叫做“互相挠背抓痒”(scratch each other's backs)。奥巴马和多尔就是这个意思。多尔不仅出钱,而且出力。自2000年以来,多尔给民主党的捐款达80万美元。出了钱就有发言权。多尔的高见就是要大力发展清洁技术,而他本人早已捷足先登,投资了许多清洁能源的创新企业,正在等待丰收的季节。
当然,大量发展清洁能源,还是不能少了华尔街。没有华尔街,资本市场也就不成为资本市场了。民主党的政治捐款人包括与清洁能源有关的“四大金刚”。自2000年以来,“四大金刚”给民主党的政治捐款高达240万美元。“四大金刚”中除约翰·多尔之外,一位是家族企业的彭尼·普里兹克,一位私人股权基金投资者马克·格罗戈里,再就是UBS的罗伯特·沃尔夫。后两位都算是华尔街的人。
对于清洁能源和资本市场的结合,智叟们早已安排:清洁能源企业上市,风险投资家们借此机会套现,拿到成本和利润之后,把接力棒交给下家。
但金融危机打扰了他们的战略部署,新能源企业的上市大大减少了。2007年上市的新能源企业的金额达140亿美元,2008年为430亿元美元,2009年340亿美元,2010年第一季度没有一家新能源。但英国的许多绿色风险投资者和私人股权投资者认为,在未来的18个月中,有机会利用公开发行收回其在新能源企业中的投资。新能源的资本市场已经逐渐回暖。
汽车市场是清洁能源的主战场之一。2010年全球汽车和汽车燃料市场约值5万亿美元,2010年全球汽车的总数为6.68亿辆,而且预期到2050年汽车将增加到30亿辆。有一种说法,21世纪是汽车的第二次新纪元。这块肥肉许多人要来抢,许多投资者已经动起来了。清洁汽车能源也是各方争夺的一个制高点。汇丰银行在一家美国公司投资1.25亿美元。这家公司要兴建电动汽车充电站网,并出租汽车用电池。生物燃料很热闹的,2008年遇到了一些挫折。2008年,世界范围内粮食价格上涨,不少人将此归咎于生物燃料,说是粮食被拿去生产燃料,结果汽车抢了人的口粮。
能源这个东西比较悬。清洁能源怕是一个比网络公司、资产证券化更大的神话。许多人有一个共识,在未来的几十年中,化石类的燃料还不可能被清洁燃料所取代。2009年,中国成为最大的风力涡旋机生产国,但在今后20年中,中国三分之二的能源得靠煤。这就需要所谓的“清洁”煤了。奥巴马本人就是两条腿走路,一边鼓吹和推行所谓的清洁能源,一边加大力度开发传统的化石燃料——他又推出一个新计划,要加大在墨西哥湾和阿拉斯加沿海勘探石油的力度。
清洁能源还是有一个成本效益问题。太阳发电和风力发电,都需要先进生产设备。生产设备就需要消耗能源,势必造成污染。最要命的是,如果没有政府补贴,清洁能源大多是些赔钱的买卖。清洁能源是要政府出钱的,税收和监管方面都要网开一面。“投资者意识到,那些有政府长期激励优惠的项目可以有好的回报。”2007年,奥巴马竞选总统时许下诺言,若能当选他将推出一个1500亿美元的复兴计划,创造与清洁能源有关的工作。奥巴马上台之后部分兑现了其诺言。2009年通过经济刺激拨款时,奥巴马在其中加进了用于新能源的拨款:提高能源使用效率200亿美元、再生能源和可替代能源260亿美元、电网现代化105亿美元。
大量发展清洁能源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容易造成误解与误导:好像只要能源清洁,就可以放心消费,反正清洁能源用起来没有什么负罪感。可清洁能源再好,那还是要消耗能源的,而且如果是大家放心消耗,势必增加能源消耗的总量。何况,清洁能源到底有多清洁,问号还是很大的。比如,烧煤再清洁也清洁不到哪里。减少消耗和消费才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