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宏观经济学
1602 2
2006-03-24

我们知道任何一门学科的理论都是放映客观规律的,则它就离科学很近了.那么什么是客观规律呢?那是对客观事实的总结.

想想看,要是没有开普乐和他的学生几十年艰苦单调坚持的行星观察记录,就不会有牛顿后面天体力学的成就.

那么中国有没有关于经济运行的历史数据记录呢? 可能有,不齐全,记录的数据也要重新修订才能用.

可是中国大多数的经济学家是不愿意做这种烦琐头疼又没有什么回报的事情的.他们激烈的争论,坚定的主张都是建立在自己的直观判断上面的.

说中国经济过热,经济紧缩,那么有谁提出过中国的充分就业率是多少呢?没有历史数据的研究支撑,所谓过热和紧缩没有一个客观的衡量标准,怎么叫科学?

建议政府增加货币供应,降低存款利率,来拉动经济.不过照搬经济学规律而已,做过中国经济运行的实证研究没有呢?在中国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会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居民和公司的行为,使他们调整资产组合来降低利率呢?中国的投资支出又在多大程度上依赖于利率呢?没有谁做过这方面的基于严格数据的计量经济研究来得出符合客观事实的结论.我也可以凭直觉说,在以政府为主导的投资体制和大量政绩工程激励下,利率降低和投资关系不大吧?只是影响了中国的购房一族而已.当然我也不科学,因为我也是凭直觉.

所以,青年朋友们都开始愿意做中国经济学基础研究,基于数据研究给出中国经济运行的基本规范,到那个时候,我们的经济学才能叫开始科学的讨论和研究了.

.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6-3-24 19:09:00

对这种现象不必奇怪,也不必愤慨,而应冷静地分析其原因。

在美国等成熟市场,经济学家凭借他们的论文质量来决定是否能够留在牛校担任教授(tenure, 甚至chair,甚至Nobel Prize),因此他们拼命致力于辛苦的基础研究,并引其研究成果获得相应的收入或名誉、社会地位。可以说,他们的报酬合约是激励相容的。

中国的经济学界(不敢说所有学科、整个学术界)处于当前的状态,是由经济学者们的效用函数和约束条件所决定的。他们也许有不少刚刚投身经济学研究之时,确实是有着相当的兴趣和热情的,打算致力于经济学研究的。但他们很快发现,做纯粹的理论或实证研究既费时费力又不能带来名利,而这二者又是绝大部分经济学研究者所热衷的。单靠学校支付的那点工资,即便是教授也不能在社会上维持体面的生活,于是经济学研究者们开始在社会市场上寻求机会。他们发现一旦在媒体上有了一定的名气后,很容易名利双收,于是他们依靠之前积累的一些学术基础,开始从脑力劳动者向口力劳动者转化。一些转化成功者,被愚昧的媒体热情地追捧着,他们发现这样被簇拥着的感觉很好,比以前坐冷板凳舒服多了。于是他们不管懂与不懂,不管是否做过研究,对任何热门的话题和新兴的现象发表见解,热衷于预测,而往往被现实抽耳光。这里人已经堕落了,已经不是纯粹意义上的经济学者了,成了飞来飞去的“小燕子”,追求媒体的曝光率成了他们最大的目标。

总之,中国经济学研究者的怪现状,一是由于没有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二是因为缺乏基本的经济学家的素养, 三是中国民众和媒体一向迷信权威,希望有权威来代替自己思考,告诉自己现在发生了什么,应该怎么办;四是中国的人文传统是追求中庸,很多时候捣浆糊,凡是不能追求卓越,给了“小燕子们”以广大的生存空间。

赫赫,瞎说一通,持不同意见者尽管批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3-24 19:19:00

对不起,感觉还没有说完。关于“小燕子”们,我想举几个例子。任志强的房产万言书中批评某位经济学家,说他的关于房地产市场预测的文章中,通篇没有数据,但得出的结论是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具有较高的投机成分。试想这样的结论没有数据如何得出。武大的邹恒甫批评北京某位著名的经济学家,说他总是说一些什么“今年的粮食产量是多少”,“明年的棉花产量是多少”等,而该学者在一次遇到邹恒甫时,很困惑地问他到底想干什么(邹一向致力于研究冷板凳的经济学基础理论)。

但不容否认,中国的经济学研究者中不乏致力于严肃的研究,并以之为乐的学者。我知道人民大学就不乏其人,但此处不便点名,否则有拍马屁之嫌。像我敬重的这些教师们致敬。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