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产业经济学
2539 1
2010-04-21
 摘  要:中国居民收入差距问题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各界关注的焦点之一。适当拉大居民的收入差距是不可避免、也是有益的;如果贫富差距过大,超出了合理区间和居民的承受能力,不但会破坏社会再生产所需的正常比例关系,还会影响社会的安定团结。在研究了中外有关收入分配理论之后,分析了现阶段我国收入分配的问题及其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个人收入分配,收入差距,分配秩序
  一、收入分配研究综述
  (一)国外关于收入分配问题的研究成果
  1.经济发展与收入分配的长期趋势。这一研究领域的开拓者是Kuznets,提出“库兹涅茨假说”(1954),认为一个国家从传统社会进入成熟的工业化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收入不均等在早期阶段会恶化,尔后是短暂的稳定,在晚期阶段会逐渐缩小,把这种收入分配的长期变动轨迹描述成曲线,即著名的“倒U曲线”(1995)。
  2.规模收入分配理论。规模收入分配理论提出衡量个人收入分配差别的最基本的方法是建立洛伦兹曲线和计算基尼系数。
  3.收入再分配问题。这些研究主要表现在下述三个方面:一是缩小来自劳动的收入差距。解决劳动收入不平等的核心是教育机会的平等,使获得高级职业的机会不受限制,职业之间的工资率会因竞争而缩小。二是有效地降低贫困人口的比例问题。即转移支付的规模多大,应由哪一级政府支付,应以何种方式补贴。三是在设置税收结构时,核心问题正是分配的公平性,致力于设计最优所得税结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威廉·维克里和詹姆斯·米尔利斯(1996)认为,最优所得税结构的一个基本特征是高收入者的边际税率为零。
  (二)我国关于收入分配问题的研究状况
  学者们越来越关注不平等问题的研究,并出现了大量的研究文献。这些文献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赵人伟、李实、Riskin等中外学者(1994)组成的“中国居民收入分配课题组”,在两次对居民住户进行抽样调查的基础上,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对中国收入不平等的状况及其变化和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多个侧面的实证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经济解释;李子奈(1995)、郭熙保(2002)基于S.Kuznets“倒U型曲线”理论对中国当前收入不平等问题进行了研究;林毅夫、蔡昉、李周(1994、1999)认为,我国收入差距的变化,决定于长期以来所选择的经济发展战略和所实行的社会政策;陈宗胜(2001)分析在体制转轨时期,由于各种寻租活动所导致的非正常收入对城乡居民收入差别的影响程度;岳昌君(2004)的实证研究表明,收入差距与教育有关,且教育收益率的地区差异十分明显;赵丽秋(2006)认为,由于社群分层所导致的教育质量的不平等,将增加收入分配的不平等。
  二、现阶段我国个人收入分配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个人收入分配制度也开始不断地突破和创新。这个演变历程大致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79~1992),首先突破平均主义,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后来发展为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第二阶段(1993年至今),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推进,我国现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又出现了新的情况,孕育着新的矛盾。
  1.收入差距较大并继续扩大
  (1)总体上看居民收入差距。根据世界银行的测算,我国基尼系数从1980年的0.33扩大到1988年的0.38,2003年已扩大至0.458,有的地区已经达到0.467;到2006年,基尼系数超过了0.46,2007年达到0.48.多种迹象表明我国个人收入差距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
  (2)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学界普遍认为,我国基尼系数拉大的问题,主要是由城乡差距拉大引起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明显较大并有拉大的趋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值得警惕。

  表1 1994~2005年城镇居民的年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年均纯收入(单位:元)

  数据来源:1994~2005年中国统计年鉴

  表1显示,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经历了一个“由缩小到扩大”的变化过程,近年来扩大速率加快。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没有涵盖城市居民所享有的各种各样的实物性补贴。如果把城市居民所享有的各种各样的实物性补贴考虑进去,城乡收入差距可能要达到四倍、五倍,甚至是六倍。
  (3)地区居民收入差距。我国地区之间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特别反映在东部和中西部地区之间差距的扩大上。从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看,中部地区达9.9%,超过了东部地区的9.4,西部地区只增长了6.1%,其增幅远远落后于全国9.0%的平均速度。从地区收入差距贡献率来看,我国地区之间收入差距贡献率已从7.5%提升为8.7%,表明了地区之间收入差距的扩大。从城乡之间收入差距的相对贡献率来看,西部地区高达58.3%,东部地区为37%。越是相对落后的地区,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就越加明显。
  2.劳资两要素分配比例倾斜
  现阶段,我国低收入群体当中农民占相当大一部分。虽然今年国家陆续出台了许多支农、惠农政策,农民的收入仍然比较低,农业的资金投入相当有限,农产品的价格更是无法和其他的社会生活用品相比。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工资与城镇居民比较来说是很低的,一方面由于农民工的受教育水平比较低,另一方面由于庞大的声誉劳动力队伍和农业收入的低水平,是的农民工在与资方的讨价还价中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
  城镇居民当中,单纯靠劳动获得收入的也多半在低收入群体之列。一方面是由于中国的劳动力市场是严重的买方市场,就业压力使得靠提供劳动力卫生的居民面临生存的危机,在产出分配当中工资自然只占相当少的一部分;另一方面是由于,中国的产业还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业队伍中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居民比例比较低。
  3.分配秩序比较紊乱
  当前我国分配领域中,制度不甚完善,收入分配的监督调控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分配秩序是很混乱。首先垄断充斥市场,垄断行业的职工和福利水平比一般行业要高出许多。其次劳动报酬尚未完全工资化、货币化,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项目还没有完全独立于企业之外而实现社会化,因而造成初次分配与再分配的错位。再次有些机关把职责范围内的工作“商品化”,向服务对象进行摊派或收费。最后非法收入仍然存在,各种情形的偷税漏税,侵吞共有财产,权钱交易等现象的存在。
  三、收入分配问题原因
  (一)历史沿革、资源禀赋及发展阶段的影响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二元社会经济结构特征非常明显。新中国成立后,城乡不同的发展政策以及城乡居民的不平等待遇,如“剪刀差”、“户籍制度”等的实施,加重了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拉大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我国国土面积较大,各地区位置、自然资源条件等差别很大,造成我国区域之间经济发展极不平衡,明显地呈现出东、中、西阶梯式发展的格局。加上改革开放以来采取由东向西的经济梯次推进和区域不平衡发展战略,客观上拉大了东部和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收入水平的差距。
  (二)制度的缺陷及政策制度不到位因素的影响
  我国所进行的是经济体制的根本性的全面改革,一些制度的缺位不可避免。非法收入与财产转移、灰色收入与灰色财产转移由此大量出现,特别是权钱交易、以权谋私等严重腐败问题以及利用制假售假、走私贩私、偷税漏税、投机欺诈等各种非法手段获取高额收入的现象,造成居民收入差距迅速扩大。
  (三)社会保障乏力、教育机会不均等因素的影响
  我国的社会保障面太窄,只有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和部分大型集体所有制职工享受,私营企业、乡镇企业、外资企业的中方员工却很少享受。这种在享受社会保险方面的不均等性,使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
  四、现阶段个人收入分配机制研究
  (一)理顺产业演进方式
  中国的经济实力已然形成东、中、西的格局,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等各类产业的演进却不顺畅,学界的研究多认为应该支持人口(即劳动力)的流动,忽视了产业由相对发达的东部相中西部的演进(劳动力以外生产要素向中西部的转移)。产业的顺利演进既是东、中、西产业承接的好方式,又是提高中西部低收入群体收入的根本途径。国家政策和地方政府可以相互配合,加快理顺产业的演进方式。
  (二)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制建设
  市场经济是自由经济,也是法制经济。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制建设,把整个市场经济的运作纳入到法律框架,依法管理才能在保证有序竞争的基础上,从根源上消除各种非法收入,有力缩小收入差距。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关键在于完善法制,既要有完备的法律体系,也要有高效并有效的执法和司法体系。
  (三)加强税收和社会保障的调节分配
  功能完善税制,调节过高收入,缓解收入差距的“马太效应”,税收是调控收入分配结果的最重要的手段,也是国际上调节收入差距的常用方法之一。税收特别是个人所得税之所以有这种功效,一是因为它一般实行累进税率而非比例税率,也就是说收入者收入越高所缴纳税就越高;二是因为它有起征点和免税额,收入低于某一水平者可以免交所得税,这相当于相对地提高了低收入者收入的水平,缩小了收入差距。社会保障分配是社会的二次分配,是有效调节收入分配的有力制度。一是尽快建立比较完善的覆盖城乡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二是逐步建立起覆盖全民多层的社会保险体系;三是扩大社会保障的受益范围。
  (四)加大贫力度和扩大就业
  由于中国的特殊国情和最新一次金融危机扶的影响,我国的就业压力加大,贫困人口增加。贫困人口和失业队伍的存在是我国收入差距较大的主要原因,要解决收入分配中的问题必然要瞄准这两大因素对症下药。一是要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增大国家和社会的扶贫力度;二是要多方位加大力度扩大就业;三是要警惕“国进民退”的现象,鼓励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和乡镇企业的二次崛起。从以人为本的角度解决收入分配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任务(下)[J].经济研究参考.2004(30)
  [2]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任务(下)[J].经济研究参考.2004(30)



作者:中南民族大学 刘碧波 来源:《企业导报》2010年第1期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0-4-21 13:33:32
顶上了,只是……个人觉得没什么新的观点,旧曲重弹……欢迎高手指正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