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第一次买房谈起。 一、当天上的馅饼掉到头上时,第一个感觉是痛。 我第一次买房是在1999年,那时什么也不懂。现在想来很傻,也很好玩。 原因很简单,因为当时单位不分房了,自己想换个大房子住。动了买房的念头。而且,从报上看到,全国各地的房子都在涨,尤其深圳等沿海地区的房价是天价——–当时在我这个不发达地区的低收入者来看。又听说长沙的房子都要比武汉还要贵,便认定买套房子不会吃亏。心想,发达国家的房子都是百姓一辈的事,可见房子将来一定会贵到很难买的地步。武汉的房子连长沙也不如嘛?没这个道理。武汉的房子与全国差那么多,必涨无疑。看一看美国,就知道,普通老百姓买房也是要还一辈子贷的,那么,我们将来也一定步其后尘。等中国真发达如美国,武汉发达如沿海,房价能不跟沿海一样吗?那时,我这点收入,就更买不起房了。 另外,没有福利房的退路了,想住大房子,就赶紧吧。 与老婆商量了,老婆也是这样想的。于是,便开始看房子。 现在都说当年房价低,那是因为,大家拿的是今天的收入,看昨天的房价。当然觉得低了。其实,要我看,房价跟收入比的话,房价从来就没有低过。要我说,今天,可能还要强于当年啦。 举两个亲身的例子。 现在的80后们,总以为福利分房是好事。其实,误会大了去了。看一看当年的福利房,几家人共厨房、共厕所的情景,电影里应该看见过吧?那是国家管住房几十年的失败的铁证呀。 买婚房?做梦去吧。一般家庭都是在家里挤出一间半间。能分个单间,那是很好的单位了,多半还是共厨房和厕所。多少人头发白了,能混个小两室就不错了。 当年人真穷。一次单位为解决住房问题,终于盖了两栋楼,采用集资建房的方法。二室半一厅,100平。挺好吧?论资排辈,只6万块人民币。 嘿嘿。结果咧?很多比我资历高,工作都快退休的人家,就是拿不出这6万块。后来,朋友告诉我说,象我这样的资历,也可以集这个资了。 最后,就是象我父母这样工作大半辈子,工资算比较高的,加上我自己夫妻两人,硬是也集不出这6万块人民币呀。亲戚朋友也不好意思开口,估计就是那三瓜两枣,也不顶事。 所以,我只好跟父母一块挤着过。当时分有一间筒子楼,没住。借老婆同事住着. 后来,单位专门为解决贡献比较大的一批人的住房历史迹留问题,又盖了一批集资房,8万块。我父母划在里面。眼见,这就是福利房的未班车了。可父母心痛钱,不愿要,也拿不出。我当时已经有前车之鉴,似乎明白点什么了,便极力鼓动。那时,工资已经有所增涨。所以,最后,一家人,父母儿女把积蓄全拿出来,才把房子拿下来。今天,回头看,真是庆幸呀。嗯 ,我很欣慰。呵呵。 回过头,再说我的第一套房。 那时,武汉的商品房才起步,可那个价格,根本买不起呀。 记得,在天涯看到一个热贴,叫《朱镕基总理:楼市经济是靠不住的!》。我看得那个乐呀,这叫什么事?有没有搞错呀? 99年,国家刚经过金融风暴,百业凋零。加之,推行各项改革,老百姓都不敢花钱,消费低迷。正是,我们这位朱相国,推行房地产贷款,拉动消费,为鸡的屁的增涨贡献巨大,一举成就是今天的房地产支柱产业的地位。 也正是,因为有了房屋贷款政策,我这个拿死工资的穷人,才能把买商品房付诸实践呀。 不知为什么,我们认定,买房就要买就近的,方便的。所以,我就踏上了看房的漫漫征途。好在,那时楼盘不象现在这么多。又要就近,可选的就不多了。最后,有两处进入了我们的视线。 我将详细讲述, 我是如何一步一步通过房地产, 从一“负翁”开始起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