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招聘教授10年变化和今后趋势
饶毅
     大学和科研院所招聘什么教授/研究员系列人员,很大程度决定了其水平、风格和
品味。在中国教育和科技界,有规模的招聘仅有十几年的历史。而同时期中国科教界变
化很大,招聘的条件和要求也变化很大。
我从1995年到2007年参与美国大学的教授招聘,从1999年左右开始参与国内教授招聘,
使有机会直接比较中美招聘情况。本文为考虑应聘中国工作的人提供一些参考信息。主
要局限于生命科学的基础研究方面。因为国内的几个是同领域率先推行一些改革措施的
机构,可以体会中国的动态和改革趋势。
      在中国科教前沿,可以看到:现在回国工作的年轻人,相当多是迎接挑战、勇
于开拓、敢为人先,而不是安于现状、走前人走过的道路,他们需要在很多方面做前人
没有做过的事情;中国没有足够临界群(critical mass)的领域,他们将成为种子和先驱
,建立临界群,而不是墨守陈规、加入国外已有大群体;中国终于可以和国外较好的单
位竞争人才;有些回国的年轻科学工作者,在国内的工作超过同期国外同类人的工作,
他们的工作将使中国在一些方面赶上和超过西方。
      以前,回国顾虑科学研究条件不能保证回国后的学术。现在,中国有些单位完
全可以使回国科学家开展较好的研究,能否做好主要取决于科学家。从这个意义来说,
我们看到的是中国科学史的一个新时期。
      招聘概况:变
      如果要用一个字来总结这几十年最大的国情,也许是:变。
      如果不把握变化、只看一时一地,不预计未来,容易判断失误。1999年到2002
左右获得中国科学院上海神经科学研究所职位offer,但没接受而留在了海外的应聘者,
至今多数工作不如加盟神经所的人。同样,2005到2007年不接受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off
er而留在国外者,迄今发展一般不如同期回国者。并不是回国者当时就一定比留在国外
的强,而是多个因素加起来,最后回国者比留在国外者做得好。其中有多个因素,但也
反映了回国者对于发展的判断和敢于为人先的勇气。
      从几个领域,如植物分子生物学、结构生物学、生物化学、神经生物学、发育
生物学来看,有些年轻人在国内做出的工作,相当于在国外较好大学的同类研究人员,
有些超过了多数海外华裔,可以和海外华人生物学家最好的媲美。
      以前,留在国外的研究人员很容易回国获得较好职务。现在情况正在快速变化
:留在国外领导实验室者不一定能在国内较好单位找到理想的工作,而国内已经出现少
数科学家较容易到国外的好大学去领导实验室,这不仅是预计而且已经发生了。
      以此趋势可以预计:如果中国没有不可预料的情况发生,五到十年内,生命科
学研究最好的一批华人,可能一半会在国内一半在国外;十到二十年内,可能大多数最
好的华人生物学家都在国内,而在国外的可能是少数优秀的和很多中等的。
      其中,自然会有一批在国际上突出的国内科学家,而不局限于华人范畴。
      国内很多单位今后多年还会积极招聘,从科教集中地区到全国各地,有求职兴
趣者,不用看广告,直接递申请给自己感兴趣单位的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