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到2008年我国普通高校的在校生人数已经达到2500万人,这个数字相当于德国总人口的1/4,英国总人口的1/3,比澳大利亚总人数还要多。较其他消费群体而言,这一群体自身的性格特征更加典型:思想上积极开放,乐于接受和适应挑战,对新奇事物有强烈的欲望;对大自然、人文历史、生产生活等诸多方面都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性情活泼开朗,乐于结交新朋友,也乐于展现自我,对旅游表现出较强的兴趣。正是由于大学生性格特征的复杂性,给进行大学生旅游市场开发的旅游公司造成相当大的难度。因此,如何更加有效地实现大学生旅游趣向到取向的引导,进而把这一旅游市场有效、合理地整合,使大量潜在消费群体成为兴趣爱好者再到实际旅游体验者,是新形势下所应该思考和探索的主要问题。
一、大学生旅游决策趣向-取向问题
(一)Goodall个体旅游者决策模型与趣向-取向问题
B.Goodall在《度假选择过程研究》一文中提出旅游度假决策过程的五个基本环节:度假动机、信息收集、旅游度假方案评价、购买决策和旅游体验。并且认为旅游体验实际上构成了一个回馈环,影响着下一次旅游动机的形成。Goodall在个体旅游者决策模型中指出个人偏好是旅游动机和旅游行为之间的重要环节,它决定了旅游者的行为选择:走出家门或者留在家里,只有选择走出家门才使旅游行为成为可能。因此,个人偏好是非常重要的科研课题。
从心理过程上看,个人偏好包含趣向和取向两个向量。个人偏好同个人趣向有直接关系,在某种程度上讲,个人趣向是个人偏好的根据。个人趣向表现为个体在从事活动时所反映出来的个性特征,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与我们通常所讲的兴趣、爱好无异。个人取向是基于个人趣向的行为倾向性反应,是个人趣向的外在表征和与之相对应结果的常规性反映,主要体现为个人选择的倾向性。趣向与取向存在回馈环关系,趣向是旅游消费者进行旅游取向的前提和基础,取向则是趣向所导出的结果反映。
(二)大学生旅游趣向-取向的关系模型
在日常生活中,大学生所承受的学习压力、生活压力以及来自就业等方面的压力,都有可能使大学生处于某种压抑状态,甚至为这种压力所累,身心俱疲,在这种情况下,外出旅游是一种释放压力的重要途径。大学生作为旅游市场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在旅游行为表现上主要是追求情感体验,而这种外在行为的表现大多源自内心某种情感的匮乏,这种匮乏影响的是每个个体趣向的倾向性,而倾向性导出的结果正是取向所在。与此同时,大学生旅游行为的产生,是长期以来所形成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的外在表征,这种心理防御机制主要包括压抑、否认、投射、退化、隔离、抵消、转化、补偿、升华、反向等形式。深入研究大学生旅游选择过程的影响因素,就不难发现,自我防御机制等这些影响因子在不同程度地起着作用:它们或使旅游成为可能和必需,或使旅游感受的满意度有所提高或降低,或成为影响以后旅游行为的心理嵌入力量。(如图)
通过“趣向-取向”个体旅游者决策模型不难看出,从趣向到取向本身就是一个相互作用、彼此影响、互为因果、循环往复的复杂过程。趣向和取向之间存在回馈环,而回馈环在影响因子的作用下,往复多次并最终形成有效的个体旅游决策;影响因子在趣向与取向相互作用中充当了一个变量的角色,它加速或减缓个体旅游者最终形成旅游决策过程;个体旅游者决策的结果——留在学校或外出旅游——对旅游业至关重要,它决定了潜在旅游消费者能否成为真正的旅游消费者。要实现从趣向到取向的转变,并不是一蹴而就,必须经过在影响因子作用下的循环往复,这个过程往往又包含旅游经济能力的考虑、旅游方式的选择、旅游时间的确定和心理防御机制的运用等必要的参数因子和其它因子的影响。因此,在进行旅游开发时,必须密切关注并适当引导大学生趣向-趣向变化趋势,从而使旅游开发渗入到个人决策过程成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