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3752 44
2020-03-03
格物…学分三科:自然科学(器物学…小学格物至知)、生命科学(命物学…中学格物至知)、社会科学(意物学…大学格物至知)。中华文化社会主义研究属于社会科学范畴。古之谓大学(意思是说:自然为第一物…生命为第二物…意识为第三物)格物至知也。
中国人探讨最理想的人类社会…应在孔子之前就已开始,所只是没有留下文字记录。孔子临终托孤业于曾晳父子,晳得丘如此意外之器重而深为感动,是令嘱子参领众弟子如父祀丘三年,广泛收集丘生前之言论以汇成《论语》传学永祭。
也就是说,孔子言论之所得以汇成《论语》传学后世尊为至圣,乃时人眼里所瞧不起的“鲁之狂头”曾晳却反得丘器重之托感动而汇《论语)传学永祭…才有《礼运大同》之言论留于今人得知孔子就已开始探讨最理想的人类社会了。
此前果无他人言之乎?非也。乃未汇录于后人知也。
因此,在我看来,中华文化探寻终极理想的人类社会比西方文化要早两千年,即便把《乌托邦》与《桃花源诗记》视为同等级学术水平的理论成果…也要早一千六百多年。况且(就我“格物至知”之见解)《乌托邦》还不及《礼运大同》之学术水平。
“桃源藏经纶”之《桃花源诗记》是古代中华文化的最高学术成果,当代东楚民间晳儒之“桃源寻经纶”…所据其寻到的“经纶”(国民只有劳动收入)之推论而求得的陶社经济体制(以自然资源类资产公有公益制度和生产工具类资产劳动信贷制度为架构之国民只有劳动收入的商品经济体制)。这在当代晳儒所“格物至知”看来,陶社经济体制就是中华文化社会主义之终极理想的人类社会经济制度。
当代晳儒何以“格物至知”…陶社经济体制就是中华文化社会主义之终极理想的人类社会经济制度呢?
这也就是此所导说的中华文化社会主义研究…所今就是在此倡导志于弄清终极理想的人类社会经济制度究竟是个什么样子的同仁,就这一陶社经济体制展开学术研究,在弄清楚陶社经济体制是么一回事的基础之后,再就这一陶社经济体制是…或不是终极理想的人类社会经济制度开展“格物至知”的研究。在这一研究过程中提升自己。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20-3-3 17:03:31
谢谢LZ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0-3-3 17:09:04
所此倡导开展中华文化社会主义研究之“格物至知”的研究,关键在于你所付出“格物至知”的思辨过程…在这一思辨过程中成就你的思辨能力(思智成熟)…至于你“格物至知”所最终得到的见解如何则在其次,所见解不一致则待你思智成熟后再来作交流…或到《中国民间社科业余学人》里去交流…事半功倍。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0-3-3 17:48:27
何谓中华文化社会主义研究之“格物至知”的研究呢?
中华文化社会主义研究分为…学知法和思知法。
所谓学知法是指大量阅读中华文化…从而了解中华文化里所有关探寻理想人类社会之前人书上的知识。学知也。
所谓思知法就是运用儒家的“格物至知”之知识论开展探寻理想人类社会所“格物至知”探究而获得的知识。思知也。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0-3-3 21:51:47
中国刘建仓 发表于 2020-3-3 19:49
社会主义怎么和中华文化连在一起了呢?
社会主义怎么就不能和中华文化连在一起了呢?
拜教…请阐明你的见解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0-3-3 23:40:25

知晳者…丘也。


(作者:路边草)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此乃曾晳志趣之答丘言,依我观之,儒丐不明丘之所赏晳言之要义深藏在“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里。

何乎?

      冠者…通常指已授冠后的成年人。而这里的“冠者”则是指学识渊博而达思智成熟的成年人。

      然,人之“学识渊博而达思智成熟”的年龄要到四十岁。拿我自己说,四十岁之前浮而不沉,惑而不明。

      冠者五六人…“学识渊博而达思智成熟”的五六人所能常相聚必志趣相投(志在探究同一学问深达趣于交流)。

      童子…通常指未授冠的年青人。而这里的“童子”则是指有学智且好学(趣惑于学)的年青人。



言意:

       在春春暖花开时节,大家都已将冬服换成了春服。


       “学识渊博而达思智成熟”的五六人,各自就某一学问所深入透彻的研究之积思达到了有浓厚兴趣图望交流而相聚在一起畅快地探讨,有学智且趣于学的青年六七人跟随并记录从而续承“冠者”所探讨的学问。

       直至大家探讨的兴志已尽,下到沂河里畅快地洗个澡,将衣服洗净置于舞雩台上风吹晾晒干,穿着干净的衣服在舞雩台上跳跳舞,舞兴尽各自高兴地唱着歌回家。



憾言:

       其“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只是曾晳的奢望,在其所生活的现实社会里是不可遇求的。

        别说是曾晳所处在的那个没网络时代,即便是网络发达的今天…其所言的“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也是难以遇求的。当今世界浮尸漂泛,沉思立学者相聚难求,别说五六人,一二知音难遇。

        曲高和寡。从其奢望“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之言来看,曾晳是极其极其孤独的,从他渴望相聚交流说明他在现实生活中没有遇到过能与之相欢交流的知音。从其子参汇《论语》立《孝经》著《大学》之成就来看,不正是曾晳之曲高和寡所存世的作品吗?

       不明晳志言之儒丐,疑其子参汇《论语》立《孝经》著《大学》之成就,乃不知其父思识之孤也。

《大学》实为曾晳之曲高和寡于世的存照啊!是故…知晳者,丘也。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