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向大专或高职的学生讲清楚无差异曲线为何凸向原点
用的是梁小民的书,上面的部分内容画了*号,不要求,所以不能用高深的理论,所以看了“请高手解释MRTS递减规律的原因”一帖后,还是不太满意。
希望得到最通俗、明了的解释。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假设鱼与熊掌你都爱吃,要保持一样的“效用”(在一条无差异曲线上),多吃一口鱼,就要少吃一口熊掌。越多吃鱼而越少吃熊掌,你对熊掌的眷恋就越增加一层(反之也一样)。当你多吃两口鱼时,你就得少吃半口熊掌才能保持同样的“效用”(在一条无差异曲线上)。
首先要说明的是:
(1)无差异曲线指的是效用上的无差异。它是考察两种商品的各种不同的组合,对同一个人来说,产生的效用相同的情况下的轨迹。
(2)所选的商品必须是MIB商品,即More is better。越多越好,那么如果增加一种商品的数量,想维持商品组合的总效用不变,就必须减少另一种商品的数量。所以无差异曲线的斜率一定为负。
(3)任一商品的边际效用递减,即随着某种商品的增加,每增加一个商品所带来的效用是递减的。
(4)所以随着一种商品的减少,减少量越多,就必须用更多的另一种商品来取代该商品的单位减少量。
这样,就可以描绘出凸向原点的无差异曲线。
上课的时候老师说能用高级微观经济学的六个定理来证明无差异曲线的形状,不知哪位高手能简要说一下哪六条定理.谢谢了
用边际替代率来解释这一现象最好.
例如,用衣服和食物两种商品来作为替代品.横轴为衣服纵轴为食物.那么在无差异曲线上我们可以看到,每放弃一单位衣服所能获得的食物是越来越多的,那么这也就是边际递减规律的结果.所以曲线是凸向原点的,如果不是这样那么边际替代率是递增的,而这样一来,也就是说,每放弃一单位的衣服所获的食物增量反而越来越少,那么这样的结局是显然令人无法接受的.他不符合在无差异曲线上,随着一种商品的减少,减少量越多,就必须用更多的另一种商品来取代该商品的单位减少量的特点.
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即意味着MRS递减,或者说,无差异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是递减的。
因此,关键是要说明为什么MRS递减?
我以为没有必要去给高职或大专的学生去讲清楚这一原因。5楼的说的好:这种道理是需要脑子多想想才真正明白的,简单的例子只能暂时蒙混以下,到头来还是不懂,学生又不是傻子,何必想得这么难。
补充一下,如果非要说明的话,可用数学方法:
C-D效用函数Y=X1^a*X2^b
无差异曲线即令Y为某个常数c,(a,b,c>0)于是,
X1^a = c*X2^(-b)
X1 = c * X2^(-b/a)
这是一个指数函数,指数为负,它的图形是不是凸向原点啊?
最简单的解释就是:
我们在经济模型中通常是假定人们总是偏爱多样化的消费组合,这样可以充分满足各个方面的欲望,所以偏好是凸的
应该是五个公理,它们都是关于偏好的公理假定: 1. 完备性; 2. 传递性; 3. 连续性; 4. 严格单调性; 5. 凸性.
可以证明: 如果偏好满足公理1,2,3,4(注意没有5),那么就存在连续的实质函数U(.),它代表了偏好关系.如果还满足公理5,那么无差异曲线一定是凸向原点的.
完毕.
楼上的 能把那5个公理说明一下吗?
偶是新手
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原函数的二次导的正负关系
用数学语言就很好理解了
书上说的很明白,有些东西用高深的知识讲,学生越听越不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