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宏观经济学
2850 0
2010-04-29
摘  要:从美国国内政治经济周期和全球金融霸权两个大的层次上对当前金融危机起源进行政治经济学分析,可以看出,这次危机是由积重难返的三十年保守主义政策和二战后美国不断强化的霸权逻辑共同作用使然,这体现着美国特有的周期危机和霸权悖论。  关键词:金融危机,保守主义,周期危机,金融霸权,战后国际金融制度,霸权悖论
  2007年夏,由美国华尔街涤荡开来的次贷危机迅速演变成一场世界范围内的金融危机。尽管现在它的高峰已过,但仍在持续发酵。依据现在的观察,可将其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07年7月—2008年9月中旬,危机表现为一场规模有限的次贷危机,集中于次贷相关的结构性金融产品;第二阶段为2008年9月中旬—2008年10月中旬,雷曼的破产引发了金融市场大面积信心危机,流动性紧缩从货币和信贷市场迅速传递到全球金融市场,使得规模有限的次贷危机上升成为全球性金融危机;第三阶段为2008年10月中旬—2009年6月,黯淡的宏观经济前景导致银行的资产继续下跌.而银行虚弱的资产负债表又迫使其进一步削减信贷规模。形成了金融危机与经济衰退的下降螺旋关系;第四阶段为2009年6月至今,世界经济在新兴经济体的拉动下出现复苏迹象,正在沿着U型曲线的谷底缓慢上爬,但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持高不下的失业率和数量庞大的银行有毒资产也有可能使经济运行“二次触底”。较之1999年的亚洲金融风暴,这场金融危机持续的时间更长、作用范围更广、破坏性更大、影响更为深远,是自冷战结束以来的近20年里,最有可能对当今世界经济与政治格局发展方向产生重大变革作用的一次金融危机。
  一、积重难返的三十年保守主义政策周期是金融危机爆发的深刻原因
  1.三十年铁律:美国政治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周期性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固有的和无法自我克服的先天性缺陷,这个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决定的瘤疾不可能在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的前提下实现彻底根治。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核心见解。1933年“罗斯福新政”和1936年“凯恩斯革命”使资本主义正式借助国家干预主义这根稻草,惊险无比地逃过了1929~1933年这场资本主义发展史上最严重的经济危机的劫难.并使之在二战后的废墟上迅速恢复和发展起来。然而,自由竞争对国家垄断的暂时妥协并不是解决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良药。1973~1975年资本主义世界停滞性通货膨胀(Stagtlation)危机使需求管理政策再也无法自圆其说,新自由主义政策卷土重来,重新成为官方经济学。但是,20世纪80年代英美新保守主义政党所探索的改革和治理也没有将资本主义带出周期性经济危机的泥潭。随着“华盛顿共识”实践的失败、“新经济”现象的终结、乔治·沃克·布什(GeorgeWalker Bush)总统单边主义的黯然收场,2007年7月次贷金融危机登场了。西方学者中也有深刻洞察这种周期性危机的。已故美国历史学家阿瑟·施莱辛格(Arthur Sehlesinger,Jr)在1987年出版的《美国历史的周期》(The eyeles of American History)一书中,从意识形态变化的角度。将美国政治历史看成是每30年一个周期的循环过程。其中一个15年是公共目的取向的自由主义时期,另一个15年则是私人利益取向的保守主义时期。自由主义占据主导的意识周期易于陷入权力的腐败,而保守主义周期则导致对金钱的贪欲;与这两种主义相呼应。美国政治总是在公共生活和私人生活、大ZF和小ZF的两端之间徘徊,其周期是大约三十年的一个代际。
  2.美国保守主义周期的开始:凯思斯经济学失效、里根经济学登台。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经济状况使主导战后美国经济政策三十多年的凯恩斯经济学遭到了巨大挫折。60年代因越南战争升级和“伟大社会”建设导致社会开支猛增.美国ZF的财政赤字于1968年曾创记录地达到252亿美元,而到1971年6月底财政年度结束时,仍高达232亿美元。1969~1970年经济危机以后,美国ZF采取了扩张性的宏观政策以刺激经济回升,1971年经济虽已复苏.但是失业率仍然高达6%,通货膨胀率也达到了4.5%。同时,随着美国产品竞争力的下降和德、日等国的重新崛起,到1971年5月美国出现了自1893年以来的第一次贸易逆差,以后赤字不断扩大,黄金储备也不断下降,美国ZF再也无力支持35美元/1盎司黄金的固定汇率,1971年8月战后初期美国主导建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尼克松总统后期实施的“新经济政策”前后矛盾、犹豫胆怯,经济环境愈发动荡.时逢石油危机,石油价格整整涨了4倍,加上美元贬值、工资物价管制到期自动取消等因素,物价扶摇直上。达到了1974年全年上涨12%的历史最高记录。1974年8月福特就任美国总统时,“滞胀”的局面已经形成,美国的宏观经济政策一直时紧时松,疲于应付,而经济却一直呈现出高失业、高通胀的“双高”特征。1977年开始执政的卡特ZF实行刺激经济增长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1977—1979年3年间MI(狭义货币供应量)的增长创战后最高记录,而1979年第四季度通货膨胀率却升至12.7%:1976年第四季度到1979年第四季度。生产率由提高3.1%转为下降2.1%。GNP增长率从4.9%降为1.0%,失业率却一直在6~8%之间居高不下。公众对民主党ZF及美联储的宏观经济政策失去信心,这导致了共和党ZF的上台,并为社会福利政策和ZF管制政策的“逆向改革”做好了铺垫。
  1981年初里根上台时,面临的是2位数的通货膨胀、高失业率以及超过20%的高利率。他认为美国经济的衰退是由于ZF职能的过度膨胀导致,“在现在这场危机中,ZF不是我们问题的解决办法。ZF本身就是问题”。1981年2月,里根总统向美国国会提交了《经济复兴计划》这一纲领性文件,将国家经济政策彻底地右转。“里根经济学”主要以货币主义学派和供给学派的主张为基调,在宏观经济政策领域,加强货币管制,降低税率,压缩ZF开支,减少财政赤字;在社会福利政策方面“开倒车”,提出大幅度削减ZF社会福利开支的主张;在ZF管制方面加大力度继续推行自70年代开始的放松管制改革。“总的来说,里根ZF对于旧的‘新政’计划采取了小删小改的做法,而对于‘伟大社会’计划增加的内容则大刀阔斧地加以砍削”。美国经济摆脱了“滞胀”,得到了高速发展。消费物价指数在1986~1989年间下降到3~4%间。失业率在1983~1989年间从9.6%下降到5.3%。为1973年以来最低。1984年GNP增长高达6.8%,为战后之最。然而,美国经济在20世纪80~90年代同样掩盖了许多隐患。贸易赤字激增、储蓄率低、制造业外包、各个阶层之间的经济收入分配严重不均等问题越来越突出。即便如此。里根时期对ZF干预的怀疑和反感,已经深深植根于美国社会,乔治·布什(George Bush)ZF(1989~1992)基本上承继了里根ZF的经济政策。
  3.走不通的“第三条道路”与失控的保守主义的后果:金融危机爆发和自由主义回潮。比尔·克林顿(Bill Clinton)ZF(1993~2000)试图在左右之间寻找“第三条道路”,既反对自由放任的ZF,又反对过于干预的ZF,强调促进市场竞争,追求效率,重新界定国家作用,高举社会公正的大旗,维护劳动者的基本权益,主张以积极的福利取代注重再分配的传统福利。这反映了西方中左翼政党在新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条件下,谋求克服资本主义危机、探索资本主义新的发展模式的努力。克林顿ZF的经济政策实际上是凯恩斯学派、货币学派、供给学派和理性预测学派的混合物,它通过增税、削减福利开支、增加投资、实施中性货币政策和战略贸易政策等措施,实现预算平衡、控制通货膨胀、降低失业率和提高经济增长率等目标,出现了长时间的“新经济”景象。然而,它的经济政策和“文化多元”的社会政策遭到共和党国会和其他保守派势力的强烈反抗,再加上美国的“第三条道路”在实践中“中间偏右”。克林顿执政的八年并没有改变美国政治“向右转”的基本方向。自称奉行“富有同情心的保守主义”(compassionate conservatism)的乔治·沃克·布什总统上台之后,“同情心不足,保守有余”,重市场,减开支,降赋税。主张减少ZF监管,反对全民健康保险,考虑将部分社会保障制度私有化,赞成人们用工作和责任来替代社会福利;提出10年削减1.6万亿美元减税计划,主要为富裕家庭减税。“9·11”事件后,小布什的减税和放松管制的措施更加倾向资本、富人和垄断财团。规模空前的减税不仅削弱了联邦ZF财政能力,扭曲了长期资本市场,而且加剧了贫富悬殊;缺乏监管的金融机构肆意放贷并将有毒资产打包出售,制造了庞大的金融泡沫和房地产泡沫。早在2006年小布什政策对美国经济造成的结构性损害就开始暴露,当年美国房地产次贷违约率不断上升,出现危机先兆,然而,小布什ZF依然一味包庇大公司和巨富,2007年7月以贝尔斯登两支次级债基金停盘并引发大量类似基金评级大幅下调为标志,美国次贷危机爆发。
  2000年美国“新经济”泡沫破灭后。长期的低利率政策和次级抵押贷款政策,以及金融市场的过度证券化、风险对冲基金的高杠杆率,导致了商品价格的迅速上升和房地产市场泡沫的形成。然而,2006年以来利率的不断上调,房地产价格急剧下降、次级贷款违约率提高,又导致了金融机构持有的次级债券产品迅速贬值、出售的信用违约掉期(CDS)产品面临巨额赔付,引发了此次金融危机。
  更深入地讲,这次金融危机源于美国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实施的一系列保守主义经济政策所导致的二元经济结构。在这近三十年的时间里,美国经济的一个巨大特点就是金字塔顶尖的过度“繁荣”和广大中下阶层的持续衰退。这种以收入不公为核心的二元结构是这次危机的真正黑手。我们不是宿命论者,美国政治三十年的轮回有可能只是一种巧合,但是它却是一种必然的偶然性。周期性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经济规律,与之相适应,资本主义历史里必然存在更加难以把握的和更加模糊纷繁的政治周期。自里根总统时期开始酝酿的保守主义政治周期到小布什总统时期终于成型发酵,积重难返的三十年保守主义政治周期终于酿成苦果。贝拉克·奥巴马(Baraek Hussein Obama)当选的最大意义在于标志着尊崇旧有等级差别、市场自发调节政策的保守主义思想的退潮,崇尚社会福利、ZF干预的自由主义思想的涨潮,从而有可能开始美国历史上一个新的周期。
  二、霸权悖论是金融危机爆发的最大政治原因
  1.全球霸主的要害在于金融霸权。研究世界霸权周期的西方著名学者查尔斯·P·金德尔伯格(Chades Kindlebergerl、乔治·莫德尔斯基(George Modelski)、罗伯特·吉尔平(Robert Gilpin)和伊曼纽尔-沃勒斯坦(Immanuel waIlerstein)等均认为世界霸主的要紧之处在于必须能够主导世界经济。沃勒斯坦更加明确地指出,当一个国家在经济上和军事上占有优势时就会出现霸权状况,一个国家是否是霸权国家主要取决于它在生产、商业和金融领域的优势。他们得出的这种认识主要是对葡萄牙、荷兰和英国的霸权历史以及仍在延续的美国霸权的总结。
  两次世界大战使美国在全球层面上获得了政治、军事、科技和经济等领域的全面优势,为维护战后统治世界的经济力量,在1944年7月,美国便急不可耐地创建了战后国际金融制度——布雷顿森林体系。它是一种典型的N-I体系。第N个国家(美国)的货币被确定为储备货币,其他N-1个国家负责维护本国货币同第N个国家货币(美元)的比值,形成固定汇率;第N个国家(美国)无须承担维护国际收支平衡的义务,而且它的货币政策将影响其他国家的货币供应,但它无法实现黄金储备量和美元需求量之间的平衡,这是设计上的致命缺陷。20世纪60年代美国ZF实施了系列错误决策,尤其是侵越战争和“伟大社会计划”导致了军费和社会福利大幅度增加,使原本由于盲目尊崇凯恩斯经济学而造成的高通货膨胀更加严重.加上欧共体和日本的贸易挤压,1971年8月,在猛烈的黄金挤兑风暴中,美国单方面要求美元贬值,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自1978年4月起,正式实行的牙买加货币体系是一种以浮动汇率为主的混合汇率体制,但美元仍然是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资产和债务债权结算通货,美国在IMF中仍然占有最大的份额和拥有最大的表决权,美国仍然可以用一纸美元干涉国际货币关系谋取私利。目前,世界上约有2/3的进出口贸易用美元结算,各国官方外汇储备中的美元比重在60%左右;IMF中美国的份额分为17.09%。而第二名的日本为6.13%。IMF的重大议题都需要85%的通过率,而美国拥有17%的投票权,意味着它是唯一拥有否决权的国家。毫无疑问,美元是凌驾于其他货币之上的霸权货币,这个特殊性质因美国是当今唯一的超级大国而存在,同时也为维护这一点而存在。
  2.金融霸权的运行机制和游戏规则。凭借国际货币霸权,美国一边通过大量发行纸币进行美元贬值,赖掉原来的债务,一边又继续增加国际收支逆差,让外国新流入资金为其新发行的ZF、企业和个人债务继续融资。这样,其他国家既要承担美国的通货膨胀税,又要被迫发行本国货币,替美国买单;而美国ZF和美国企业、个人的任务就是大量发行货币、大量借债、大量消费、大量投资,以此带动美国经济增长。这个游戏不断推高美国ZF、企业、个人的债务规模,扩大了美国金融的规模和容量,并通过资产证券化,把贷款金融机构的风险转移到国内外投资者手中,使风险在更广的范围内传播;更加致命的是美元增发直接或者间接导致世界范围内大宗商品或者原材料的价格上涨。导致了世界范围内的通货膨胀。当美国自身发生债务危机时,它可以通过美元增发和贬值自然削减和消灭债务的数量,实质上最终让国外投资者以及全世界各个角落的人承担美国的债务负担。但是,这个如意算盘要想良好地运行下去,至少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必须维持美元的特权地位,以保持对全球金融的控制,操纵虚拟资本的流动、实物资本的交易和价格,进行自身成本向外部转嫁:二是必须保持美元在强势和弱势之间进行节奏变换,既要通过弱势美元政策降低利率,发行超额的货币。进行货币贬值.又要通过强势美元政策保证增发的美元有人接受,继而回流美国.投资于美国的债务工具。此次美国金融危机是由于弱势美元政策到强势美元政策的转换中出现了问题。2001年美联储为了应对“新经济泡沫”破裂可能引发的经济衰退,连续降息至1%,这导致了货币供应量增加和房地产市场的虚假繁荣,按揭贷款公司、投资银行以及各类基金、信用评级、信用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向许多低收入或者没有偿还能力的人群发放按揭贷款,房屋价格泡沫和房屋信用泡沫渐渐变大。从2003年6月至2006年6月美联储又连续17次提高联邦基金利率,从1.00%提高至5.25%,这使次级贷款违约剧烈增加.次级房屋信贷产品价格大跌,许多金融机构出现财务危机,之后蔓延到其他消费贷款及其金融衍生品的领域,倒金字塔形的债务大厦轰然塌陷。
  3.霸权悖论的内在逻辑和后果。美国全球霸权的基点在国际经济领域.确切地讲,国际金融霸权是美国全球霸权的基础和关键手段。1894年,美国工业总产值超越英国,跃居世界第一,但那时的美国尚不十分强大,只是在资本主义体系的外围争夺殖民地;一战前后,纽约交易所的规模逐渐超过了伦敦交易所.国际第一大金融中心开始从伦敦转向纽约,美国大规模贷款给德、英、法三国,主导了20年的欧洲赔款问题,开始插手西欧核心事务;1944年的布雷顿森林协定使美元取代英镑,纽约成为毫无争议的国际金融中心,美国推出了“马歇尔计划”、“道奇路线”、“第四点计划”.用美元控制资本主义世界的战后重建和影响第三世界的政治取向.并同苏联进行激烈地争夺;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地瓦解并没有影响到美元的特权地位,美元依旧是国际经济领域里最主要的硬通货,美国逼迫日本签署“广场协议”,强迫日元升值,同时,大量增发美元.推出“星球大战计划”,从经贸领域压垮了苏联,成为“后冷战时代”唯一的超级大国;2001~2008年,美国用于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的军费高达12387亿美元.2009年,美国国防部提交批准的基本军费为5854亿美元,加上反恐和其他费用,总军费将达到7000亿美元,如果没有货币的霸权地位,耗费如此庞大的军费是不敢想象的。但是,正如笔者在上文所分析的那样,国际金融霸权作为一种手段加以运用是有严格条件的,不负责任地滥用霸权资源,不仅会损伤霸权国的威望和实力,而且还会加速霸权衰弱和权力转移。因此,美元霸权对美国全球霸权来讲,是一个明显的悖论。“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依靠美元贬值和增发美元,美国可以把相当一部分损失和风险转移给其他国家。而霸权的过度透支产生了霸权悖论,正是后者导致金融泡沫的破灭。美国霸权不退,悖论不消,政治经济周期的转换之际就足下一个危机的来临之时。



作者:宋国栋 来源:《理论导刊》2010年第3期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