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一步 发表于 2010-5-7 16:15 
你最好研究一下清代的兵制,拿无知当标签不好,用你的大脑推理一下王昌为什么归内务府管。
呵呵,你自己先看看你这前后矛盾的话吧:
清代归化城将军王昌曾经将正红旗的皇庄的庄头革职,而此事内务府并不干涉。9此凉城县志内容)这说明一个问题,皇庄不一定是内务府所管,否则非内务府的将军,属于行政官员,如何能不通知内务府办理此事。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详细出处参考:
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read.php?tid=18773&page=13&from^^uid=1630845
顺便说一句,清代内务府权力之大,身份至高,可不是一个将军惹得起的。王昌实际上也归内务府、宗人府管理。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详细出处参考:
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read.php?tid=18773&page=14&from^^uid=1630845
王昌的确因救驾有功入旗籍归内务府管。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详细出处参考:
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read.php?tid=791657&page=8&from^^uid=1630845
先是不归内务府,然后为辩护又说是归内务府。呵呵,你的权力可真大,把个将军调来调去的。
至于兵制,好啊,那么我就把中国他史分卷《清代史》关于兵制的整个一章都给你搬来。你找到,看看哪段能够说明这驻防将军是归内务府管,管什么。
先把至少是我认为有用的直接贴上,其他内容太多,我压缩了,自己打开看。
五、清代的兵制(一)兵制概况与沿革从顺治元年(1644 年)至宣统三年(1912 年),有清一代的兵制共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八旗和绿营兵制、勇营制度以及近代兵制。八旗兵和绿营兵是清代前期的国家正规军,称为经制兵。
二)军事领导机构清代军权握于皇帝之手,并设立军事中枢以协助皇帝控制、指挥军队。
这种中枢机构,前期是议政王大臣会议、军机处、兵部,后期为陆军部、海军部、军谘府。
1.议政王大臣会议这种商议军国要务的制度始于努尔哈赤时期,一直沿用到雍正七年(1730年)。起初,各旗旗主五日会议一次,讨论决定军国大事,后固定为一月一次,成为制度。由于旗主多是努尔哈赤的子、侄,且为世袭,因而会议总的在贯彻努尔哈赤的意图。各旗军队属旗主所有,这种会议同时也是平衡各旗权力的组织形式。皇太极统治时,八旗旗主封为亲王,每旗设三名议政大臣。此后,亲王、八旗固山额真(固山,汉语为旗;额真,汉意为主)、议政大臣共商军政大事,称议政王大臣会议。
清朝统治全国之后,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不但继续保留,而且进一步发展。从顺治七年(1650 年)到康熙十二年(1673 年),参加的人数和权力都有了很大扩展。以后,随着统治的巩固、皇权的加强,议政王大臣会议组成人员减少,权力降低。康熙、雍正年间,各旗设都统、副都统,由皇帝任命,原来的旗主只世袭爵位,不世袭军权,逐步改变了军队的旗主私有制,与之相适应的是,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性质也发生了变化,成了一种参谋会议。雍正年间,设立了军机处,议政王大臣会议更是徒有虚名,至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便最终废除了。
2.军机处雍正八年(1730 年),军机处成立,是为使皇帝便于掌握西北军情变化而设。其主要职权是“掌书谕旨,综军国之要以赞上治机务”①。开始称为军机房或军需房,后来改为办理军机处,全称为“办理军机事务处”,简称军机处。
军机处独立于所有政府机构之外,没有固定的编制和人员,只是由皇帝指定几名(一般为3 至11 人)满汉大学士和尚书、侍郎、京堂等兼任,其中一人为领班。军机大臣之外,又设军机章京,由朝官兼任。开始从内阁中书、六部员司中选调,后由各衙门保送中书、郎中、员外郎、主事、笔帖式等官充任。满、汉各分两班,每班8 人,共32 人。每班设领班、帮班章京各一人。军机处一面向下传达皇帝旨意,一面又向皇帝综合汇报各方面军国大事。地方督抚、将军把边疆军事情况的报告直送军机处。军机处人员精干,办事效率很高,在协助皇帝决策军国大计,指挥全国军队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3。兵部清代兵部始设于皇太极天聪五年(1631 年),开始由一名贝勒总理部务。
8.地方军事领导机构驻防八旗分布于各省战略要地,设将军、都统、副都统、城守尉、防守尉等官分别率领,这些官员各有衙门。将军为八旗兵最高长官,全国共设将军衙门13 处(盛京、吉林、黑龙江、绥远城、江宁、福州、杭州、荆州、西安、宁夏、伊犁、成都、广州)。都统官阶同于将军,驻防都统设于张家口、热河两处。副都统驻地设有将军的,由将军兼辖。未设将军的,副都统设有衙门,为独立军事长官。独立的副都统有密云、青州、山海关、凉州四处。归将军兼辖的副都统,全国共29 个。城守尉负责重要府州的驻防,全国有16 个,防守尉负责防卫重要的县、镇和关隘,全国共设防守尉衙门18 处。9.边疆地区军事领导机构边疆地区有八旗驻防军的,由将军、都统直接管理或监督当地的军政事务,均设有衙门。在滇、黔、川、桂、甘、青、藏等省区有土司的地区,土官除文职官员外,还设有宣慰使、宣抚使、安抚使、招讨使等武职。此外,边疆要地还建立卡伦制度,卡伦即军事哨所,一个卡伦一般只有几人至几十人,由参领、佐领、骁骑校等直接管辖。
① 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第五册,第5578 页。
② 《宣统政纪》卷一一。
(三)八旗兵制八旗制度是满族一种社会组织形式,在其建立初期,旗人“出则为兵,入则为民”,是一种兵农结合、耕战结合的组织,兼有军事、行政和生产三方面的职能。入关以后,生产意义日趋缩小,另两方面的职能继续存在。做为一种军事组织,它由每户出壮丁实行“三丁抽一”,组成军队。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 年),努尔哈赤把300 人编为一牛录(汉语意为大箭,牛录原是满族狩猎的一个小集体,开始只有10 人),每牛录设额真(汉语意为主)一人;五个牛录为一个甲喇,设甲喇额真一人;五个甲喇为一个固山(汉语意为旗),设固山额真一人;固山额真下设左、右梅勒额真作为副手。每固山设旗一面,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 年)共设黄、白、红、蓝四旗,至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 年)努尔哈赤兼并了海西女真,才正式建立八旗,即正红、正黄、正蓝、正白、镶红(镶白边)、镶黄、镶蓝、镶白(以上三色镶红边)。清太宗皇太极天聪年间(1627—1635 年)在征服察哈尔、喀喇沁蒙古后,增设了蒙古八旗;崇德年间(1636—1643),征服辽河流域后,又增设汉军八旗。这样,满洲、蒙古、汉军共有24 旗。八旗的兵力分别为:满洲八旗9.3万人;蒙古八旗2.36 万人;汉军八旗3.2 万人,总计为14.86 万人。
从顺治元年(1644 年)开始,清朝对八旗制度重新定制,官员职称一律改用汉语,固山额真改称都统,梅勒额真为副都统,甲喇额真改称参领,牛录额真改称佐领。入关后,八旗兵分布于全国,一部分(共约12.3 万人)驻扎京师,作为战略总预备队和京师卫戍部队,称为“京营”,一部分(共约12.74 万人)分驻各省和要冲地区,称为“驻防”。
清军入关后,随着形势的变化,八旗的某些制度和职能也在不断变化,从各佐领中抽调一定人数重新编制成一些特殊军营,如亲军、骁骑、前锋、护军、圆明园护军、步军、火器、健锐、神机等营。
亲军营定额1770 人,是归侍卫处管理的禁卫部队,由领侍卫内大臣统领,其任务是配合侍卫保卫皇帝、护卫皇宫。骁骑营即八旗兵中的骑兵,骁骑营的兵称为“马甲”,满洲、蒙古八旗每佐领下马甲20 人,汉军八旗每佐领下马甲42 人,共28000 余人。前锋营是挑选满、蒙八旗中的精锐组成,共1770 人,该营为满、蒙八旗最精锐的部队,分左、右两翼,左翼负责镶黄、正白、镶白、正蓝四旗官兵,右翼负责正黄、正红、镶红、镶蓝四旗官兵,每翼设前锋统领一员(正二品)。前锋营的职责是在皇帝出巡驻止时,担任外围警卫。护军营是皇帝的禁卫军,平时守卫宫殿门户,皇帝出巡时,任御营警卫,兵员均选自满、蒙八旗,总计1.5 万人,上三旗守护紫禁城内,下五旗守卫紫禁城外。圆明园护军营由圆明园八旗护军营和内务府三旗护军营组成,设于雍正二年(1724 年),保护皇帝驻园及途中往来的安全。其兵员约6000 人(从京城八旗护军中抽5700 人,内务府三旗护军300 人),领兵官为掌印总统大臣。步军营即步军统领衙门,其长官全称为“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俗称步军统领或九门提督)。该营由八旗步兵和京城绿营马步兵组成,共约3.2 万余人(其中八旗步军2.1 万人)。步军统领衙门的职守是负责京师防守、稽查、门禁、缉捕等有关治安事宜,并负责执行京师有关禁令、规定,因而是兼集卫戍和纠察任务于一身。火器营建于康熙三十年(1691 年),配有鸟枪和子母枪等火器,共有7800 余人,分内火器营(由枪营、炮营组成)和外火器营(专司鸟枪),由掌印总统大臣1 人、总统大臣若干人统领,其主要任务是守卫京师和扈从皇帝出巡。健锐营建于乾隆十四年(1749 年),兵额屡有增加,光绪年间扩大到2800 余人,由掌印总统大臣1 人、总统大臣若干人统领,该营以操练云梯为主,也练习马步射等,其职责是守卫静宜园,护卫皇帝出巡及宫内、圆明园救火。神机营设于咸丰十一年(1861 年),是分别从骁骑、前锋、护军、步兵、火器、健锐诸营中挑选精兵万人组成,后扩大到1.4 万人,共有马步队25 营,分为左翼、右翼和中营,并设有亲兵小队和开花炮队,当时号称最精锐的部队,由掌印管理大臣1 人,管理大臣一人统领,设3 名翼长总理营务,其管理机构庞大,职员多达540 余人,其主要任务是守卫紫禁城和三海墙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