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奇迹的真正源泉
李俊
1978年12月18日,即将迎来冬至的北京异常寒冷,此时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春天的大门,中国再次站到了历史拐点上。这一年,中国人口9.6亿、国内生产总值3624亿元、财政收入1132亿元,其中税收519亿元、企业收入572亿元、其他收入41亿元。外汇储备15.57亿美元(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新中国50年统计资料汇编》)
对于这场改革开放,周其仁教授认为这是““逼出来的改革开放”。改革开放之前的一、二十年里,经济上积累了很多困难。这种体制无法适合生产力的发展,逼到一个非改不可的程度了。为何改革开放可以让中国起飞?周其仁教授认为,“从我们的专业角度看,改革开放是重新划定权利。人民可以干什么?不可以干什么?什么提倡什么禁止,是重新划路线。”有人说,改革开放真正改变了中国经济命运,那么改革开放做对了什么?不可否认,改革开放是重新划定权利,但是为何重新划定权利却可以造就了中国经济奇迹,这是什么因素起到作用?
这个重新划定权利是非常重要的,就是给了个人更多的权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突破了“一大二公”、“大锅饭”的旧体制。个人付出与收入挂勾,使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大增。这个体制改革就划定更多权利给个人,把收益权归属个人。也就是说,只要你干得好,就有权利得到更多劳动成果。实际上,改革开放就是给予个人更多自由选择的权利。也就说,以前很多东西不可以做,现在可以做了,所以个人自由度就增加了。自由并不能一定让你富有,但是起码提供了一个舞台,给了你发挥的机会。因此,一些能干的人就这样上来了。
改革开放让中国经济创造了奇迹,这是以前不敢想象的。比如,60亿双鞋子有30亿双在世界上是中国出产的。中国产品能够国际市场上有一席之地,很多观点都解释说劳动力便宜是竞争力。事实上,这种观点是站不住脚的。1980年,中国大陆150人的工资等于香港一个人的薪水。怎么不发达起来?不可否认,劳动力是生产要素,但是劳动力便宜不等于产品就有竞争力。尽管劳动力便宜,但是那套体制的成本太昂贵了。当时,这种体制把人规定死了,规定你可以干什么,规定你不可以干什么。比如,你要生产电视机,这种体制规定你不可以生产;你不想生产鞋,但是却规定你要生产。企业和个人没有了自由选择,一套运行起来的制度就产生高额的费用,这是所谓的制度成本。
改革开放让中国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这是很成功的决策。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本质不在于计划成分多少,而是这种体制背后的强制程度的根本不同。市场经济并没有否认计划,而是做计划主体是企业和个人。企业要做各种计划,个人也要各种计划,但是计划经济就剥夺了企业和个人做计划的权利,让社会替代他们做计划。计划经济就是这些企业和个人成为计划执行者,而不是决策者,就有了强制程度非常高的必然。
要让制度成本降下来,就必须把这些决策权交给企业和个人。什么是产权?产权就是对所有者是权利人,其他人是义务人。如果没有产权改革,企业和个人就很难获得更多的权利。对于个人来说,这些权利激励着他们创造财富。就拿养猪来说,要是猪是公家的,养得好的话,收益归公的话,就没有动力去做。要鼓励养猪的人积极性,就必须把这些权利界定清楚。比如,可以规定这其中多少收益归个人的,或者进行产权改革,把这些猪进行私有化改革。我们可以观察一种事实,要是猪属于公有的,就存在一种委托关系,收益分成问题就进行一系列谈判。国有资产名义上的主人太多了,都是全国13亿人的,但是这个权利很难界定清楚,或者来说,从来都没有清晰过。这种情况下,运行起来的制度成本是非常高。这种情况,就必须进行产权改革,也就是私有化。
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何中共要提出建立市场经济?我的看法,这也是逼出来的。如果继续改革的话,经济就无法维持高速增长。整个90年代,中国都在市场经济建设方面做出很大努力。当时,汇率改革也是一项重大创举。93年94年人民币币值人为高估了,朱镕基就汇改参照市场价格调整官方币值。5点多比1美元到7点多,最后是8.27人民币比1美金。就这样,从96年到2005年8.27比1美元。2010年3月,外汇储备达2.4万亿美元。同时,1978年还不到16亿美元,增长了1500倍以上。
我接触一些民营企业家,老板,他们成为中国经济奇迹的写照。他们都有共同特点,艰苦创业,敢作敢为。这些人之中,他们多数人的学历都是很低,但是他们那股冲劲,那种学习精神是值得我们佩服的。他们都是边干边学,不断在出错之中去反思,往往都需要个人探索出来的。改革开放给这些人平台,于是他们利用这个平台发挥个人才能。论起本事,很多北大清华毕业的学生,未必能够比得上这些老板。他们能够放下架子,没有太多顾虑,怀着敢于试试的态度去做事情。他们也就在实践学习到很多东西,当然也包括很多经验。他们善于营销自己产品,善于和官员打交道,最终也赢得人脉。相对很多名校毕业的学生,或许他们也很聪明,但是由于心态问题,或者其他原因,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再加上社会经验等因素,所以不具备优势。
最近,我认识一位老板。她是东北人,她和丈夫开了一间东北菜馆。她生于1973年,高中毕业之后,就来到广东打工。那天,她和我说她一些经历。现在,她经营一间东北菜馆。她坚持自己的特色经营,让那些东北人到她的酒楼就有一种回到家乡的感觉。半个月前,我接触一位民营企业家。这个人学历是初中,家庭出身很穷的,但是现在他可以说事业有成。那天,我和他、他的妻子、他的女儿以及两位政府官员在一起喝早茶。很明显可以看出,他这位本科毕业的女儿水平远远不及他。为何一个学历低,同时很穷的人,却能够干出来一番事业?我们可以回忆当年一些情景。吴晓波在《激荡三十年(上)》一书说到,“整个20世纪80年代,在很多城市,到民营工厂上班是一件很丢脸的事情,而自己开一个小铺子做一点小生意,就会被蔑称为 个体户 ,也就是一个 没有组织的人 ,一个不受保护的体制外的流浪汉。”
可以说,中国经济奇迹的真正源泉就是私有化,就是这些民营企业家的创业。改革三十年以来,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体就是这些民营企业家。今天2万多亿美元,就是依靠这些企业去创造的。没有私有化的改革,就没有中国经济奇迹。很多时候,我们只看到这些老板赚钱,但是却看不到背后创业的艰辛。
吴晓波在《激荡三十年(上)》一书说到,“1978年11月27日,中国科学院计算所34岁的工程技术员柳传志按时上班,走进办公室前他先到传达室拎了一把热水瓶,跟老保安开了几句玩笑,然后从写着自己名字的信格里取出了当日的《人民日报》,一般来说他整个上午都将在读报中度过。20多年后,他回忆说;记得1978年,我第一次在《人民日报》上看到一篇关于如何养牛的文章,让我激动不已。自打 文化大革命 以来,报纸一登就全是革命,全是斗争,全是社论。在当时养鸡、种菜全被看成是资本主义尾巴,是要被割掉的,而《人民日报》竟然登载养牛的文章,气候真是要变了!”
可以看出,要是整个社会都是讲阶级斗争,不谈论生产,这个社会如何富有?回顾这三十年,我们觉得产权清晰界定、尊重企业和个人的选择,这是非常重要的。市场经济越发达地方,人们生活就越富有。经过三十年发展,中国经济奇迹是否能够维持下去?这是很多学者思考的问题。
中国经济是有很多地方值得肯定的地方,但是企业和地方政府那种暧昧关系,从而带来很多不确定因素,给创造者带来一定风险。名义税率很高,但是实际税率低于名义的,从而导致做企业的风险。我接触一些企业老板,他们也向我诉说过一些苦处。万科的王石说告诉大家自己从来不行贿,但是极少人相信。因此,我们从中能够体会到,一些潜规则,加大他们做企业的风险。
要素质量提升,成本制度下降,必须在这两点下功夫,否则无法对付要素成本上升。对于中国经济奇迹解读,我们要做肯定,同时也要看到问题。未来经济改革,或许将是更艰难的过程,但愿中国经济明天更好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