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1246 0
2010-05-03
一、 中国股市

股市原本应该是投资场所,是上市公司募集资金、投资人获取回报的资产交易市场。但是,由于当初设立中国股市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的是“为国企融资解困”,而且这种指导思想在中国股市创立20年来从来没有改变,在管理层眼里,股市只不过是一个融资工具,基本上没有考虑如何回报投资人,这与中国传统 “先大家,后小家”的政治观念是一致的。管理层制定的政策从来都是向国家、集体倾斜,在决策者眼里,个人利益与国家、集体相比总是微不足道,是随时可以“牺牲”的。这样一来,中国股市从诞生那天起就“先天不足”,成为世界上资本市场的另类,变成一个难以捉摸的大赌场。

中国股市是大赌场的说法绝不是笔者的首创。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先生最早指出了中国股市的赌场本性,甚至怒斥“连赌场不如”。因为有以下不争的事实:
1、新中国股市出现20年以来,国家收取的印花税与券商佣金之和大于上市公司的现金分红;
2、2007年国家在股市上收取的印花税大于当年上市公司的现金分红;
3、全部投资人从股市获取的收益主要来源于买卖股票的差价(高抛低吸)。中国股市从总体上说,对股民的回报是负值,所有参与者获取的盈利,都是来源于买入卖出价格之差,没有一个投资者说他赚的钱是来源于上市公司的分红。

基于上述3点理由,足以说明中国股市就是一个货真价实的大赌场,所有参与者的总收益之和为负值。从本质上讲,全部所谓的“投资人”都是赌徒,其差别就是:以中产阶层为主体的中国股民是业余赌徒;公募基金是拿别人钱下注的职业赌徒,他们对盈亏不负责任,必然结果就是追涨杀跌,玩钱尽兴;而其他可以调动大量资金的“投资机构”则是专业赌徒,他们有资金优势、左右舆论的优势,对政策走向有先知先觉的灵敏度,他们永远是大赢家。在专业赌徒、职业赌徒面前,作为业余赌徒的中国股民必败。股民、基民的血汗钱最后只有4个去向:1、被上市公司圈走;2、变为国家印花税;3、变为券商佣金;4、落入“投资机构”的口袋。

由此可见,中国股市从本质上说就是上市公司圈钱、券商收取佣金、国家收取印花税的工具。从长期来看或是从根本上说,中国股市是民间财富的抽水机,是中国中产阶层的粉碎机。中国股市只有不断圈钱,上市公司对投资人基本上没有回报,所有的投资者的收益都来源于博差价。由于机构、主力、国外热钱、QFii、多数私募基金,他们资金实力、对大势的把握、对政策面的理解远远高于普通散户,他们甚至可以操控舆论,引诱散户买入或是卖出、追涨杀跌;所以,这些集团是股市的永远赢家,亏损只能由普通散户承担。这样每一轮涨跌,中国的民间财富都要经历一次大缩水,中国的中产阶层都要被消灭一大批。

如果仅仅是小规模、在小范围内赌,倒也对国民经济没有大碍,反而会为社会提供新的就业机会,为国家增加税收。况且国人生性好赌,看看国外无论是阿拉斯加还是澳门豪华赌场,不乏黄皮肤、黑眼睛的中国人在全心身地投入。炒家曾经将君子兰价格炒高几千倍,普洱茶、邮票甚至大蒜,无一不可以成为炒家的炒作对象,但是这所有的炒作都是在小范围内进行,并没有对国民经济造成不良影响。


冀朝鼎的各项建议用4个字可以概括:“与民争利”。具体做法是:
1、向宋子文主政的财政部提出以200元伪币兑换1元法币。结果国民政府尽收沦陷区的财富,却尽失人心。当时沦陷区广泛流传这样的民谣:想中央,盼中央,中央来了更遭殃。
2、抗战胜利后,民族资本家们纷纷要求拿回被日伪侵占的实业资产,但国民政府以大兴国营事业之名,将接收的庞大敌伪资产改组为一系列全国性或区域性的工业垄断组织,如中国纺织建设公司、中国石油公司等等。官僚资本以国营面目得以形成垄断。
宋子文控制的中国纺织建设公司,接收了112个纺织行业企业;孔祥熙则控制了中国粮食工业公司,几乎完全垄断了粮食市场和面粉市场。
3、建议国民党政府发行金圆券,因财力紧张,宋子文就提出按六折还本。陈立夫一再反对,并提出用第二期增发来全额赎回第一期。结果还是执行了按六折还本,搜刮民财的方案。
后来国民政府又发行过美元储蓄券,到期后应以美元赎回,宋子文却不予兑现。根据陈立夫写的回忆录中讲述,“这都是冀朝鼎替宋出的坏主意”。
4、到国民政府统治末期,冀朝鼎参与了号称世界最大币改的金圆券改革。按照设计,国民政府用金圆券强制收兑法币、特别是金银及外币。“与民争利”达到了疯狂的地步。
著名美国学者费正清后来分析说,当时最反共的城市上层中产阶级,手中剩下的少许余财被束缚在金圆券上,平民百姓对国民党政府的最后一点支持,也同金圆券一样化为乌有。

因为上市公司不给现金分红,股市参与者几乎全部收益的来源就只能是买入卖出价格之差,从这个意义来讲。股市就是一个零和博弈的场所,就是一个合法的赌场,股票就是筹码。由于券商还要获取佣金,国家要收取印花税,所以股市实际上是一个负和博弈的场所,假如没有资金源源不断的注入,平均股价将会不断走低,直到有一天清零。——用吴敬琏先生的话说,中国股市就是一个赌场,甚至连赌场也不如。

赌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赌场老是不守规矩,或是规矩老在变。纵观世界各国,凡是经过二、三十年高速经济发展后,都是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中产阶层,形成了橄榄型社会结构,内需消费成为支持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唯有中国是个例外,近30年经济发展速度一直名列前茅,但是中国的社会结构一直是倒T字形,政治体制方面的因素不想在这里评述,股市“民间财富粉碎机”的作用实在难辞其咎。假如决策层真想将中国经济拉入一条健康发展的轨道,改组证监会恐怕是首先要考虑的事情。

二、中国货币政策

再看近期的货币政策。央行虽然口头上说是“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不变”,实际上却来了个180度大转向,从2009年7月份开始,大幅削减贷款数量。其结果就是股市应声暴跌,不到2周股票总市值缩水超过20%,有人戏言,按照这样的速度,再有8周中国股市可以重新归零了。与此同时,民间借贷利率大幅攀升,中小企业一度趋于缓解的“贷款难”的问题再度显现。并且这种实际上的紧缩政策至今未改,连续几个月运用发行央票的手段收紧银根。

央行采取紧缩银根的措施,似乎理由很充分:因为当前国内通货膨胀苗头已经开始显现,需要大量进口的原油、铁矿石等大宗商品价格不断攀升,输入性通胀的压力越来越大,GDP增长率超过10%,按照西方的经济学理论,现在央行确实应该采取加息、提高准备金率等紧缩银根的措施;但是,央行的决策者也应该看到,表面上看上去现在的经济发展势头不错,那只是对于垄断企业而言,民营企业并没有多大改观——订单虽然增加不少,但利润率却没有增加,一有风吹草动企业会重新陷入困境。此外,必须清醒认识到,中国经济实际上是冰火两重天的二元性经济,是垄断企业占有相当比重的不完全市场经济,生搬硬套市场经济的理论,注定要犯极大的错误。

另一方面,由于中国银行业的特殊性,民营中小企业贷款的资金来源主要是依靠民间资本市场,而民间资本市场的资金来源主要依靠央行宽松货币政策的“溢出”效应。央行银根紧缩措施,已经使民间借贷利率攀升到了高位,成为许多民营中小企业的沉重负担,如果央行采取紧缩银根的措施,中小企业面临的环境将更加恶化,很可能会导致新一轮倒闭潮和失业潮。所以,央行银根一紧缩,对垄断企业影响不大,受影响最大的是民营中小企业,而这些企业又是肩负保就业的主力军,会直接导致失业率上升。这就使得央行在失业率上升与通胀率上升之间的选择进退两难。

因为通胀是吃得变差的问题,而大量失业是吃不上饭的问题,孰轻孰重自然十分清楚。在只能保住一头的情况下,央行政策无疑应该是采取进一步放宽银根的措施,全力保就业,因为如果不将关注的重点放在民营中小企业方面,中国的就业形势永远不会有根本好转,中国经济形势也不会根本改观。

适度的通胀并不可怕,况且政府还可以对居民采取一些物价补贴措施,过去也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但是如果因为错误的政策导致滞涨出现,那就比较危险了。

犯错误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接受教训总是犯同样的错误。2008年下半年突如其来的经济危机,国际环境的恶化固然是重要原因,2008年5月份央行大幅提高准备金率,导致大批中小企业一下子陷入困境,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希望这次央行决策者千万不要采纳那些食洋不化的“经济学家”的建议,采取自杀性紧缩政策,将经济拖入二次探底的困境。

三、就业问题

中国面临的所有经济难题当中,最大的莫过于就业难,这也是内需不振的主要原因。在世界经济发展史当中,为何只有中国才会出现高经济增长率与高失业率并存的现象?推究起来,其原因主要是中国的中小企业发展极为困难所致。

因为无论是从世界经验还是中国经验来看,中小企业一直是各国国民就业的主要渠道。据欧盟统计局公布的数字,在欧盟1800万家企业中,250人以下的中小企业就 有1792.4万家,就业人口占欧盟就业总人口的70%。也有资料显示,中国中小企业创造的产值和服务价值占GDP总量的60%,上缴的税收占中国税收总额的50%左右,提供的城镇就业岗位也已占75%以上。相比之下,中国政府重点扶持的国有企业对就业帮助不大:从 1998年到2008年,对国有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基本保持在民企固定资产投资的 4倍左右,但提供的就业每年在减少,而民营经济提供的就业则每年以几百万之数在增加。2009年中国出现的国进民退现象,引起的最大忧虑之一就是民企衰落对就业的影响。

据中国工信部官员透露,目前中国中小企业约4000万家,平均寿命仅2.9岁。中国的中小企业的主体是民营企业。对比此前的数据:1993 年以前民营企业平均寿命为4年,2000年提高到7.02年。这说明中国的中小企业的生存环境趋于日益恶化。中小企业寿命缩短的同时,中国的就业难日益凸显。

中国中小企业平均寿命越来越短,说明中国的制度环境越来越不利于其生存。中小企业生存环境艰难的势头,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末就已出现。这其中有企业自身的原因,但根本原因还是中国的社会大环境。包括:第一、政府征收的税费逐年增加,企业不堪重负。2006年全国工商联的调查表明,向企业征收的各种费用高达375 种之多,这还不包括各种名目繁多的摊派。二、是私企与国企地位不平等,在贷款、准入制、政策性转移支付、相关的补贴政策方面,民企处在被挤压状态。2009年中国用来拯救经济的4万亿,90%流向了国企与地方政府,民营企业融资难且成本高。今年“两会”期间,中国工信部部长李毅中就工业结构升级和中、小企业发展问题答记者问时,网友纷纷在人民网上表达自己的看法,其中第一大问题就是中小企业贷款融资难、税负重,生存艰难。

由于中小企业对就业关系影响甚大,世界各国一般都比较重视扶持中小企业。各国的做法不太一样,有的通过财税优惠政策,如日本;有的采取各种方法为中小企业的发展筹集资金,如法国。美国的中小企业约占企业总数 的99.7%,其产出占所有企业收入的40%,在经济发展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前总统里根曾把小企业比喻为“美国经济制度的心脏与灵魂”。金融危机发生以后,美国许多中、小企业受到很大冲击。2009年11月1日,受总额高达649亿美元的巨额债务所迫,美国最大的中小企业商贷机构CIT申请破产保护。尽管如此,在美国长期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政策的影响下,美国的中小企业依然充满活力。为缓解国内的就业压力,美国中小企业的作用更加受到重视。在总统奥巴马宣布新政策提案之前,中小企业管理局已在美国经济复苏资本(America’s Recovery Capital)的支持下,以中小企业管理局504贷款(SBA 504 loan)的形式,对中小企业提供帮助。

但是,中国政府的政策取向正好与世界各国的做法相反。中国的中小企业税负重、缺乏资金扶持的现状一直没有根本改变,经济危机到来时,决策者首先要拯救“共和国的长子”,然而中国去年向国企注入的巨额投资并未拉动就业增长,目前中国经济的“复苏”只是一种无就业复苏。如果说大型企业是中国经济的骨架,中小企业则是肌肉与细胞。目前中国政府应对症下药,效仿美欧日等国,尽量使经济“细胞”活跃、“肌肉”壮实,这样才能给中国人造出“新饭碗”,从根本上走出经济困境。

同时,决策者一定要深刻了解中国经济的二元性,将关注的重点放在民营中小企业方面,放在努力增加就业方面。只有民营中小企业生存环境改善了,就业形势真正好转了,才可以说,中国真正走向了健康的经济发展轨道。



                           2010年4月30日完稿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