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是研究在日常商业生活中人们的实践和思想的一门学科。但它主要考察的是那些对人们的商业生活产生影响,并最具效果和稳定性的因素。每个人都有他的高级本性并将其带入所从事的商业活动中;而且他自己的性格,对职责的理解和对理想的追求也同样影响着他。诚然,那些最优秀的发明者和管理者们,他们改进方法和装置的活力受到高贵进取精神的激发,多于任何为了自己利益而喜好财富的心理的激发。但对于日常的商业工作,最稳定的动力是对工资(这一劳动的物质报酬)的欲求。工资可以是以自私或不自私的方式用出去,可以是为了高尚的目的或是下流的目的;这取决于人的各种本性。 但其实现目的的这种动机可以等换成确定数目的钱:这就是促使商业生活的稳定动力的度量工具(数目准确的金钱),这使得在有关人的研究中,经济学远远地超过了其他学科。这就如同化学家精良的天平使得化学比起其他大多数自然学科来说更为精确一样。虽然经济学者的这个天平,实际上粗糙也并不完美,但还是使得经济学比起社会学科的其他分支更为精确。不过当然啦,经济学是不能跟精确的自然学科相比较的,因为它是与人本性中每一个变化以及人本性中的微妙力量打交道的学科。
经济学对于其他社会学科的优势,是由于它工作的特殊领域所提供使用精确方法的机会比别的社会学科多很多。它主要涉及欲望,目标以及其他一些可以影响人的本性的东西,这些东西的外在表现体现为行为的诱因,这些诱因的力量或质量可以被估计或被测量并通过办法使其准确;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接受科学的理论系统的处理。当个人动机(不是动机本身) 可以近似的用金钱来表示时,科学的测量及方法的突破口就找到了,这一金钱数额是他为了保证欲望的满足而愿意舍弃的,或者是促使他劳心劳力所需要的数额。
注意到这一点很重要,经济学者们并不去或者不是直接去测量人本身的任何情感,而是通过其情感的外在效果去测量。没有人能准确地比较和测量两个情感状态,即便是他本人在不同时间的两个情感状态;更不用说有人能测量其他人的情感状态了,除非他是以间接的方式通过情感所产生的效果来推想的。人类的高级本性和人类的一些初级本性,它们所产生的各种情感在种类上是不同的。然而,即使我们只是把我们的注意范围限定在同一类情感,譬如身体的舒适与痛楚上,我们也会发现它们只能通过其产生的效果来间接的进行比较。事实上,即使这种比较在某种程度的假想上是必要的,那也只是发生在同一个时间的同一个人身上。
这是我翻译的 经济学原理 谬斯写的 还没有翻译完.....呵呵 翻译的太慢了
版权所有 还没有出版的 大家不要乱抄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