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重庆最具活力的40个小城镇集中代表了西部直辖市小城镇的成长历程。5个突出特征刻画了重庆小城镇发展的特色路径和模式:(1)经济、社会、生态并重的综合性目标,(2)主导产业明确、集聚经济明显的产业结构演化路径,(3)突出以人为本的多元功能体系,(4)市场、社会和政府三位一体的推动力量,(5)集自身开放、对内开放和对外开放于一体内陆开放方式。重庆小城镇发展的经验表明,在政府以适当方式和力度推动下,经济后发地区不仅可以实现经济、城镇化的跨越式发展,而且可以绕过经济增长与环境、城镇功能、产业布局特性之间的“破坏性创新”规律,实现经济与功能、环境共同推进的和谐城镇化道路。
关键词:重庆经济发展,城镇化,小城镇
在特定的人口、资源和经济结构背景下,小城镇的发展必然在我国二元经济社会结构演化中扮演重要的角色。重庆市是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是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推进改革开放大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在特殊的经济政策、发展阶段以及区位所构成的经济发展环境下,重庆小城镇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对重庆小城镇发展模式进行分析与总结,不仅可以进一步促进重庆城乡统筹发展,而且可以为其他地区的小城镇发展提供借鉴。
重庆目前共有建制镇596个,其中40个城镇在2009年4月启动的“统筹城乡新重庆、激情活力小城镇、寻找‘最具活力小城镇”’活动中,经过市民海选和专家推荐,被选为“最具活力的小城镇”。这40个小城镇集中代表了西部直辖市小城镇成长的历程和发展路径。如果把小城镇发展的特殊历程和主要经验称之为“小城镇发展的特色之路”的话,那么重庆的40个最具活力小城镇发展模式具有以下五个突出特色。
一、以生态效益为前提,确立经济发展与增强社会效益、保持生态环境协调的综合性发展目标
以工业化为中心的现代经济发展的地区大都表现出“初期以经济为先,后期注重社会和谐与生态环境”的阶段性特征,即所谓“倒U形曲线”假说。这不仅仅是对发展规律不断探索的实际表现,也是经济在社会演化中的主导地位所决定的一般结果。我国东部发达地区小城镇的发展历程基本上都验证了这一规律。与此不同,重庆绝大多数小城镇虽然经济水平仍处于发展初期,但却已经具备、或者正在形成经济发展与增强社会效益、保持生态环境协调的多元化发展目标。
江津区珞璜镇曾经是依托老工业基地的工矿型城镇,经济相对发达而生活环境恶劣,人称“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在经济、环境并重的可持续多元目标引导下,今天的珞璜镇已经成为重庆市级中心镇、重庆市小企业创业基地、乡镇企业明星乡镇。经济获得了长足发展,2008年全镇地区生产总值实现32.5亿元,同比增长18%;实现工商税收近6亿元;人均纯收入达到6052元;较上一年增长24%。与此同时,注重经济发展的社会效益,大力推广巴渝新居农建房,积极推动巴渝新居试点工程;在绕城路以外的60平方公里范围内,根据功能分区,建设湖滨商务健身区、临溪生态养老区、山野休闲度假区、生态精品农业区和森林休闲养生区,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打造全新的宜居宜业新珞璜。
如果说江津珞璜镇是先经济后环境的典型,那么后起的江北区五宝镇则是在发展伊始就确定了均衡的发展目标。江北区五宝镇东临长江,拥有三面环水、一面靠山的良好生态环境,森林覆盖率44.8%,是一座天然“绿色氧吧”。五宝镇在经济发展中没有单纯以经济效益为目标,而是强调生态优先,坚持生态城镇建设,发展生态旅游和生态农业,着力实施退耕还林、三峡周边绿化带建设等生态工程。新镇建设中传达出“静谧”的信息,营造远离都市的一片静谧之地。在社会责任方面,五宝镇本着“社会、环境、经济和文化效益统一发展”原则,尽力保护区内所有历史文化遗产及其所属的自然环境,全面保护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还采取保护与发展结合的方式建设历史文化街区。
重庆市其他小城镇建设也都以各自的方式体现着经济、社会、生态并重的多元化目标。例如,合川三汇镇以“山石之都、生态之城”定位城市建设;垫江县澄溪镇设立“稻草援助中心”、“澄溪老年福利服务中心”,帮助困难群众与农村空巢老人;重庆市城乡统筹发展综合改革先行试点镇——九龙坡区白市驿镇积极推动垃圾中转站、居民休闲广场、污水处理厂等生活基础设施建设。类似的还有潼南县双江镇、涪陵区龙潭镇和永川区松溉古镇等。
政府对经济的能动作用,使得经济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可以在横向上得以应用和表现。正是在东部小城镇发展经验教训的启示下,重庆在较高目标引导下建设小城镇,从而形成上述这些小城镇所表现出来的超阶段的多元化目标特征。
二、以主导产业带动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一业为主的关联集群产业结构
区域经济中,产业相互关联是经济效率的重要体现,而这种关联往往以“主导产业加相关产业群”的模式出现。一个区域当中产业之间关联度的提高,主要决定于历史积淀、开放深度、合作程度、经济管理体制和交通、信息条件等。和我国其他地区一样,重庆改革开放以来也经历了市场经济不断成熟、开放程度与合作程度不断提高的过程,这决定了重庆小城镇发展在产业方面呈现出一业为主的关联集群产业发展趋势。重庆的小城镇,过去产业布局散乱,企业间关联度低,未能形成带动力强的龙头产业和支柱产业。今天最具活力的小城镇的突出特点是: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十分鲜明,围绕某一产业集群发展。
大足县龙水镇的五金制造具有一千多年历史,但直到近年,五金产业还处于产业内产品单一、产业外关联性差的状态。经过最近的产业调整,龙水镇正由小五金村演变成集研发、生产、市场和外销于一体的五金产业聚集地,被称为“全国著名五金之乡”、“中国西部五金之都”。2008年,龙水镇规模以上五金企业达到100多家,产值超过34亿元,是1997年的5倍以上。产业内,龙水五金已不再是以刀剪为主的日用小五金,而是囊括了日用五金、农机配件、建筑五金、综合杂件等十大门类、200多个品种、2000多个花色的大五金以及包括五金批发和专业市场在内的五金产业集群。更重要的是,小五金产业带动了其他工业的迅速发展,初步形成五金机电、五金材料、汽摩配件、五金铸造、农用机械五大特色支柱产业。
与龙水镇类似,北碚区静观镇种花养草已有500多年的历史了,是全国花卉艺术五大流派之一——川派花卉艺术和重庆梅文化的发源地。近年来,静观镇也由单一的花木产业发展为集花木种植、观赏、旅游、文化、生态等一体化的花木产业集群,其中花木和乡村旅游是静观的主导产业。花木方面,静观通过发掘500多年的种花养草历史文化底蕴,在碚金公路沿线的素心、双塘、万全等村建起了40多个花卉精品园,形成了长达10余里的花卉长廊,并由对山、川心、云台山3个基地组成了“十里腊梅观光走廊”。花木产业的壮大,同时延伸出以花卉苗木生态为依托的第三产业,即以生态和农耕文化为主题的乡村休闲观光旅游。
其他小城镇的产业结构也或呈现类似的演化趋势。界石形成了以工业(装备制造等)为重心,以工促农,形成系列的花卉苗木、种养殖业,并衍生出饮食、短程休闲观光等第三产业;黔江区濯水镇在稳定烤烟业的基础上,实现蚕桑业的突破发展,带动联系紧密的经果林产业、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农业产业集群;九龙坡区走马镇以古镇历史文化遗迹为基础,形成生态农业与配套的乡村旅游业的特色产业结构;万州分水形成了集现代农林牧及相关农产品加工业于一体的产业集群;渝北龙兴镇形成了集古镇旅游、生态农业于一体的特色产业集群;江北五宝镇则形成了以自然生态农业为主及与之配套的观赏农业产业集群。
这些小城镇自身区域产业“集群化”的提升,必将推动重庆区域内部的产业结构和布局的进一步优化,也要求地方政府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中对产业布局进行适当的引导和规划。
三、突出以人为本,形成集生产、生活、交通、宜居、环境、生态、文化于一体的多元城镇功能组合
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小城镇基本上有两大功能类型,或者是满足城乡商品交易的农村人为主的市场功能型集镇,或者是依托工矿业项目而形成的非农人员为主的工矿型集镇,这些城镇功能单一。重庆地处西部,这一特点更为明显。在城乡户口分割的限制下,这种功能单一的小城镇普遍存在。今天,重庆小城镇的发展,由于经济实力的增强,开放向纵深发展,科学发展观成为城镇建设决策指导思想,从而,小城镇建设正在发生巨变,即由过去的集镇型或工矿型旧城镇向集生产、生活、交通、人居、休闲、环境、生态、文化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新城镇转变。
由单一工矿型演变为多功能型城镇的代表如合川区三汇镇。该镇曾经一度被人们戏称“三灰”(水泥灰、煤灰、泥灰),是典型的工矿生产单一功能性城镇。如今,作为重庆工业强镇的三汇镇继续在经济增长方面取得巨大的成绩:2008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89亿元,同比增长18.3%。同时大力保护生态环境,全镇森林覆盖率达68%,城市绿化率达39%,并着力开发龙家湾石林、锅盖山万亩森林、康佳洞溶洞等自然景观。文化建设方面,大力开展“千万市民文明行动”、“全民读书”活动、“全民健身”运动和城乡文明同创共建活动。三汇镇正日趋形成一个富强文明、生态优美、人文彰显、城乡和谐的开放型经济体。类似的变化还发生在“宜业又宜居”的老工业基地江津珞璜镇和工、矿、农、旅游并举的长寿区长寿湖镇等。
由单一集镇型演变为多功能型城镇的代表如江津塘河镇。过去的塘河镇只是一个热闹的城乡商品集贸市场。今天,它正依托既有自然、人文资源,以旅游、生态农业作支撑建立多功能小城镇。塘河镇是一个历史古镇,拥有明清古建筑群、寺庙、碑刻、庄园、祠堂、会馆、寨门、栈道、古桥等18处市、镇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及闻名全国的32111钻井队英雄纪念馆;文化方面亦有由传统老街区和传统民风、民俗、民情构成的独特风情;自然生态环境方面,拥有重庆市最大的原始桫椤群落。依托这些资源,塘河镇大力实施场镇带动、旅游驱动、农业产业化调整三大战略,使塘河正在变成山水园林式的多功能边贸旅游镇。荣昌县路孔镇、武隆仙女山镇、合川区涞滩镇也是这种多功能城镇建设模式的代表。
对于那些较晚发展的城镇,则从一开始就实施多功能并举的战略。巴南区的花溪镇,以建设“首善之镇”为目标,目前已基本实现建成重庆新兴工业大镇、重庆重要商贸物流基地、独具特色的山水园林城区和现代化文明大镇的“四大定位”目标,成为一个以人为本、多功能并举的繁荣经济体。近十余年崛起的南岸长生桥、城口葛城镇和九龙坡金凤镇也都具有这样的特点。
重庆小城镇这种向多元的非生产功能延伸,不仅仅是城镇以及周围农村居民消费与生活的需要,而且具有一定的生产意义。城市规模的扩大、交通效率的提高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居民消费的范围和内容已经扩展至周围小城镇,消费的项目包括了休闲、环境、生态、文化等多方面。正是在这种生活与生产互动中,重庆小城镇处于良性的快速成长状态。在重庆小城镇建设从单功能向多元化功能转化的过程中,突出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内容。随着经济发展和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小城镇作为城市在生活与生产方面的替代,必然要求最大限度地满足居民的要求,而这一点在市场经济体制和政府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得以实现。
四、以政府为主导,形成政府、市场、社会三种力量相结合的动力结构
小城镇的发展是经济演化的空间运动,其演化动力在计划经济体制中主要是政府行政行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则主要是市场力量。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速度较快、开发较早地区的城镇发展主要依赖市场自身的力量形成如今极具经济活力的小城镇群,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与此同时,这种过强的市场推力也留下了深刻的市场失灵烙印,例如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而如重庆等发展较晚的广大西部地区,小城镇建设在改革开放初期基本延续了传统体制下政府行政推动的动力机制。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城镇发展的推动力量由过去的单一行政推动向今天的政府、市场和社会组合推动转变。重庆小城镇发展的三种推动力量是政府主导、市场主体、社会参与。
社会力量对城镇发展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民众参加和学者、传媒以及其他组织的积极作为。比如:本次“‘最有活力小城镇’评选”活动,知名学者与协会在保护历史遗产、生态环境中的呼吁及建议,等等。
当然,尽管重庆几乎所有富有活力的小城镇均得到了政府强有力推动,但不同城镇发展中三种力量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南岸南坪镇、长生桥镇、广阳镇和大渡口八桥镇及涪陵蔺市镇,是政府推动作用主导的典型。三峡库区因水利工程而建的移民拉动小城镇更是政府强主导的典型,如,万州区分水镇、涪陵区蔺市镇、南岸广阳镇。
南岸区长生桥镇离主城中心解放碑直线距离不到十公里,然而在重庆直辖之前一直被视为“乡下”,经济社会发展十分落后,原因就是南山的阻隔。重庆直辖后,在政府推动下,建成贯穿南山的真武山隧道,使得长生桥通往解放碑车程在10分钟左右,极大地促进了长生桥经济与社会的发展。2008年长生桥镇地区生产总值41.8亿元,财政收入2.1亿元,镇域GDP增长65%,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23.36%,连续几年,增幅在全市小城镇排名第一。目前规划面积为50平方公里的茶园新城区和规划面积为30平方公里的长江工业园,入驻企业包括美的、雅戈尔、国虹数码(长虹控股)等知名企业,形成了装备制造业、电子电器(IT)、纺织服装、生物制药和包装印刷等5大产业。目前在建的南山隧道和慈母山隧道建成之后,必将使长生桥镇获得进一步的发展。这是政府行为推动小城镇发展的典型。
南岸南坪镇原处城市边缘,近十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经济区位已经日趋中心化,其产业结构必须进行调整。在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推动下,促进二、三产业的互动发展,目前已经实现了第一产业从区域内完全让渡,第二产业成为主导,景观房产、汽车消费等第三产业也已在区域内形成了新的亮点;先后投入3.09亿元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文明整洁的人居环境;关注民生,在基础教育、社区建设管理、探索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等方面取得进步。该镇经济总量连续多年保持快速健康增长态势,人民的生活水平稳步提高。2007年全镇实现生产总值20.72亿元,财政收入1056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050元。
当然,市场推动作用在所有城镇发展中都起到基础的作用,其中突出的有荣昌双河镇、万州分水镇、秀山洪安镇、渝北统景镇、永川双竹镇。以双河为例,该镇地处成渝经济发展带的枢纽,荣泸(荣昌至四川省泸州)公路南北穿境而过,双广(双河至广顺)铁路专线横贯东西。借助这些有利经济区位条件,市场主体发展行为活跃,2009年拥有工业企业206家、个体工商户1755户,形成了以能源、机械、玻璃制品、农产品加工为支柱产业的工业体系,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了麻竹、生猪、鱼苗、茶叶四大富民骨干产业。2008年,保持了原煤和煤炭洗选产量全县第一、矸砖建材产量全县第一、竹笋产量全县第一、西瓜产量全县第一、铺盖面销售全县第一。
总之,重庆小城镇发展三种推动力量的特点是:政府主导性质比东部城镇更强;民营企业等市场力量较过去有了活力和张力,但不及东部强;民众、社会团队、社会各界、中介组织等力量的推动在增强。三力齐推格局总体形成。
五、以开拓国内生产要素为主,集自身开放、对内开放和对外开放于一体的内陆开放型发展方式
要素与商品自由流动是现代经济发展的一个基本前提,对于小城镇这种相对独立的经济区域来讲,这一点体现为经济运行与发展的开放性。从这个角度来看,重庆小城镇发展正由行政封闭型向以开拓国内生产要素为主,集自身开放、对内开放和对外开放于一体的内陆开放型发展方式转变。
重庆过去的小城镇发展是行政封闭型的。在某地计划建设一个大的工矿业,一个工矿型小城镇因此而繁荣起来;没有大的计划项目支持,则因地处交通要道而出现集贸市场型小城镇,受户口、政策等因素限制,要素不能跨地域流动,进而限制了集镇的发展。今天的重庆城镇,首先在镇域要素充分流动,内部是开放的;其次,镇向本区县、本市、国内其他地区开放,尤其是多在市内外招商引资;最后,也向海外开放。但在目前,海外投资少反映了内陆开放特色。
江北区五宝镇和南川区水江镇的发展过程集中体现了对内开放的特点。五宝镇在发展过程中强调生产要素的流动性:(1)进一步加强土地流转向种植养殖大户集中,改变现有耕种模式,增加农民收入;(2)鼓励成立各种类型专业合作社,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保护农民利益;(3)举办农民技能培训,提供务工信息及帮助,大力支持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南川水江镇则主要以坚实的基础建设吸引国内、市内客商资金投资,最近规划了占地面积20平方公里的水江铝工业园。世界500强企业中国铝业公司已于2006年入驻水江铝工业园,其第一期年产80万吨氧化铝项目已带动水江26个规模以上企业发展壮大,正朝着年产值50亿元、税收近5亿元的目标大步奋进。水江已成为南川区唯一的经济副中心,正在加快建设现代铝城。綦江赶水镇、梁平袁驿镇、酉阳麻旺镇、开县临江镇和巫溪文峰镇等城镇也都以各自的方式增加辖域内生产要素的流动性,并大力吸引国内资源。
内陆开放经济发展的初期,对国内其他地区开放是主流,但也在逐渐实施对外开放战略,其中已经历初期发展的大渡口建胜镇是更强调对外开放的典型代表。建胜镇拥有一批大型物流企业以及多层次、多类型的物流配送市场。辖区内钓鱼嘴半岛正在建成一个8.7平方公里的中央休闲商务区,其在功能上主要分为中央商务区、中央休闲区、生态公园、商务居住区四大功能区。同时,打造完善便捷的基础设施和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形成一个巨大的循环产业链。2008年,建胜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66亿元,税收2亿元,辖区内的国际复合、长征重工、长鹏、红九九、中兴钢业等31家规模以上企业共创造了53.22亿元产值,占地区总产值的80%;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16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070元。未来目标是将建胜镇建成一个资本、人才、信息等社会资源高度集中,吸引全球各地精英进出的国际化都市区。
上述五个特征是重庆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中从根本上破除二元经济结构的实践总结和必然结果。个别而言,不是每个小城镇都具备上述五个特征,但多数小城镇体现了这样的发展趋势。总体来看,重庆小城镇发展的特点,决定于重庆市特有的经济发展内部和外部背景,包括重庆在全国处于经济发展的“后进”阶段、政府实施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以人为本的城镇发展战略、重庆的历史基础和现有人口经济的城乡结构以及学习中外小城镇经验教训的“后发效应”等。总之,重庆小城镇发展的基本特点,既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城镇建设的一般规律,更具备了西部内陆开放型地区城镇发展的独有特点。
重庆最具活力40个小城镇所表现出的重庆小城镇发展特色之路,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经济社会城镇化的新规律,对于我国其他地区以及广大发展中经济的城镇化进程具有一定示范和启示意义。一般而言,落后经济的现代化过程可以依赖发达经济的技术及制度积累而拥有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重庆小城镇的经验表明,在政府以适当方式和力度推动下,经济后发地区不仅可以实现经济、城镇化的跨越式发展,而且可以绕过经济增长与环境、城镇功能、产业布局特性之间的“破坏性创新”规律,实现经济与功能、环境共同推进的和谐城镇化道路。具体来讲,重庆小城镇特色路径具有以下启示意义:
第一,坚持科学发展观是最关键的总体经验。城镇化进程中产业结构演进与升级、城市规划的效益特征与前瞻性、经济与人本功能之间的协调等具体环节,均需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框架内进行优化。
第二,政府适度参与市场—社会推动机制,提供了城镇化科学进程的动力基础。城镇化进程需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突破常规路径,纯粹的市场—社会动力结构难以胜任,要求政府必须以适当的方式在制度、政策与具体事务等方面参与其中。
第三,具体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注重生态效益的原则,保证发展道路的正确方向。
第四,采取合理的开放政策并遵循现代产业结构演变规律,减少政府代替市场的效率损失,使城镇化过程的效率得到保证。
作者:重庆工商大学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 黄志亮 陈纪平 来源:《西部论坛》2010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