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般都说货币需求理论中的交易与预防动机主要是考虑M1,对投机动机则是考虑M2。我还是不太理解为什么?国家在考虑货币政策的时候,货币供给到底考虑M1/M2/M3中的哪一个比较好?为什么?
2)高手解答一下“货币失踪”的原因。
我的想法是:
1)逆向选择,由于汇率波动等原因导致一些货币被私人储藏。
2)从货币的流通速度来看,经济衰退期V大幅度降低,导致货币供给量与货币需求量失调。
3)在多恩布什《宏观》的P107~111,只是谈到挤出效应对私人(企业)投资的挤出(growding out),但定义中有 私人支出,当然包括消费了。不过在119页谈到
有一个重要前提是:当资源有闲置的时候,LM是非垂直的,此时,财政扩张提高利率,虽然有挤出效应,但布什完全挤出,收入仍然提高,储蓄仍然增加,其实消费也是增加。
但是,如果没有挤出效应的话,收入会更高,储蓄与消费增加得更多,也就是楼上所说的“消费增加得还不够劲”。
在充分就业的情况下,LM接近垂直,厂商无法提高产量,只会是价格水平的上升而布什产量的增加。此时政府对私人投资是完全挤出,收入降低,政府财政政策失效。收入与消费的降低非常明显。
我觉得IS-LM模型有一个隐含假设,就是当期与远期之间的平稳化假设。也就是说,实际中的由投资到收入,由收入到储蓄与消费,由储蓄与消费再到投资的过程是一个t——》t+1时点的过程,而布什IS-LM模型中隐含假设的是平均化的,也就是说同时发生的,高书有点说得对,这个模型抽掉了各个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与时序关系。
举个例子,比如C+I=C+S,这里面明显隐含了一个C(t),S(t)的函数,如果C(t)、S(t)、I(t)都是再时间段上均匀分布的话,则成立。如果C、I、S都是在时间段的最后那个时点发生的话,明显就是t时间点的St或It影响Yt+1,Yt+1影响了Ct+1何St+1。那么国民收入均衡的计算公式就都要改写了。
yuweiyuwei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4-4 20:43:07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