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30年之后,由于对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强烈渴求,在进行改革、创新的过程中遗留下一系列问题。其中,收入分配制度是整个社会系统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子系统,其发展不仅影响生产效率、公众的切身利益,还波及社会的协调与稳定。因此,在中国经济继续发展的过程中,如何解决收入分配问题是十分重要也是必要的。
一、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的发展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随着经济的发展也进行着相应的调整。在不断的调整中保障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
在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收入分配理论上来说就是按劳分配。改革开放以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私有制经济中并不施行按劳分配,于是单一的格局被打破。党的十三大和十四大的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十五大的报告中更具体的说明我国的分配制度是“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制度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在十六大的报告中提出了更新的说法:“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由以上描述可以看出,关于中国的收入分配制度,已由原有的单一变化到现在的多元化。中国收入分配制度在接下来的发展中是继续这样多元化下去还是反过头来慢慢变得单一?
首先,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收入分配是对社会性质的一个描述。众所周知,马克思所谓的社会主义是在社会生产资料公有化,商品经济消失之后产生的,这种情况下的按劳分配是可以实现的。但是,依中国现在的情况来看,离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实在是太远,要实现完全的按劳分配是不可能的。不过,即使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收入分配制度上也不应该和马克思所倡导的按劳分配大相径庭。因此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的分配制度必然会向按劳分配倾斜。也就是说,在中国经济随后的发展之中分配制度应该有向按劳分配单一化的趋势。
其次,在中国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不管是个人经济、私营经济、合资经济都在蓬勃发展,分配制度的多元化成为发展经济的需求。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正在成为中国经济增长中一支重要的力量。现在,中国的高等教育正在面临扩招后的危机,数以万计的大学毕业生正在涌向社会,政府也在大力鼓励大学生创业,而个人创业的资本公积也降至历史最低。由此带来的非公有制经济的扩大,必将导致中国的收入分配制度向更加多元化的形式发展。而按生产要素分配正成为保障部分公民权益的手段。
最后,在收入分配制度发展的过程中,到底是向单一化变化还是向多元化发展陷入两难的局面。如何在保证按劳分配的主体性质,保证中国社会主义性质的同时,又保证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发展与其相适应成为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收入分配制度调整的难题。
二、现行制度中分配不公的问题
1.现行的收入分配制度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确实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在制度实行的过程中,暴露出的由不公平而带来的收入分配差距不仅体现在总体收入分配差距上,在高低收入阶层中也明显存在。
我国的基尼系数1985年为0.175属于“高度平均”,1995年为0.388属于“比较合理”,从1996年后便逐渐提高,到2002年已经超过警戒线达到0.458。2009年中国的基尼系数已经超过了0.5。由此可见,分配不公的问题在中国已经越来越严重。如何通过对分配制度的调整改善分配不公的问题已经亟待解决。中国“允许一部份人或地区先富,带动其他人或地区后富最后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什么时候才可以开始看到后半句话的成效。
我国的收入分配不公还有一个很明显的体现就是在于收入层级的大小上。中国的收入分配大体成金字塔状。占中等偏上和上等的比重却很少,而在中等、中等偏下、贫穷的比例却很高。中国的收入差距,不是因为高收入人群的收入过高,而是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太低。在现行的收入分配制度下,有人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了较高的收入,但有人用同样的劳动却很难维持正常生活。如何调整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实施来缩小贫富差距着实需要考虑。
2.我国收入分配不公带来的收入差距有逐步扩大的趋势。不管是城市居民的收入差距,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还是行业之间的收入差异都在呈现递增的扩大趋势。
这样越来越大的收入分配差距必将导致社会劳动要素和生产要素的分配不公,影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人口大量涌向城市,涌向高薪行业的时候,市场的产业结构受到冲击。由于市场调节的滞后性,在随后问题爆发的过程中必将引发很重的市场混乱,这样资源反复大量的调整必将对经济产生重要影响。与此同时,经济的波动所引起的一系列社会动荡也在频频发生。如何保护弱势群体的基本权益,如何保证各行业均衡有效的发展,如何保证各地区经济的平衡发展?如若不及时有效合理解决收入分配的问题,解决其他问题的方案只能是空谈!
3.何时以何种方式展开收入分配方式的调整以缩小贫富差距是非常复杂的。既要保证富有的人或地区继续以稳定健康的速度的增长财富、创造GDP,又要确保低收入的人或者地区能够快速稳健的进入小康并快速发展不是简单的政策调整可以解决的。既要考虑到在发达的地区经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过程中收入分配的调整不会影响经济结构的变化,又要考虑到在不发达或较发达地区为缩小贫富差距提高经济增长不是简单的以消耗资源为代价切实完成经济的可持续循环。为解决我国经济地区化的差异收入分配制度有多层级化的发展可能,也就是在不同的地方实行不尽相同的分配制度,但是如何防止“投机倒把”式的采用地区间的差异牟取利润又成为棘手的问题。
三、效率与公平
在改革开放初期,就有过关于公平与效率的争执。现在,在弄清了绝对的公平并不是共产主义,效率也不决是资本主义的标志后。关于收入分配制度中怎样确定效率与公平的比例就是需要考量的。在改革开放至今,为了保障经济的高速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逐渐将效率放在公平的前面,或者说更加注重效率在收入分配中的份额。
自从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提出“在促进效率提高的前提下体现社会公平”以来,除了十四大报告中提出过“兼顾效率与公平”外,从中共中央十四届三中全会起,在党的十五大、十六大以及相关的会议和报告中,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都把“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作为指导方针。有这样的指导方针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是适应经济发展的一种方式。这是因为:第一,我国社会曾在收入分配上有极端的公平主义思想,这极大的妨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发展经济必须将效率摆在首位以打破原有的藩篱;第二,为了实行渐进式的经济体制改革必须将打破平均主义的收入分配摆在首位,才能带给群众切实的利益,更好的激发改革的动力;第三,在改革的初级阶段,财单力薄缺乏实施收入公平分配的宏观调控制度。由于上述三种特定的条件,让中国的分配制度坚持以效率优先实施了30多年,也着实保障了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
不过,在飞速发展30年后,中国的贫富差距也在以惊人的速度扩大。不禁让人质疑:在“蛋糕”做大的同时真的让每个人都分得了一块?或者是说,怎样才能让大多数人享受到这做大了的“蛋糕”?现在中国的经济面临着一个转型的阶段,收入分配制度中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是否也应该随之调整?
是否将公平放在收入分配的主导地位?现在,中国的基尼系数有明显扩大化的趋势,如果不采取积极的政策进行调整,必将会以更高的速度扩大,到时候所带来的社会动荡将会难以承受。于是,考虑将公平逐渐放在收入分配制度的首位可谓一个良策。中国GDP8%的平稳增长也为此提供了较好的保证。这样不仅可以促进贫富差距的缩小,还可能减少由于收入分配制度诱发的一系列非经济障碍。
可是现在的“蛋糕”足够大吗?在考虑解决贫富差距问题将公平放在首位的时候又要怀疑:现在开始公平的分“蛋糕”合适吗?确实中国的GDP每年都在以将近8%的比例高速增长,但是中国的人均GDP一直保持较低的水平,这让我们多少有些尴尬。于是,现在我们是否积蓄了足够的能力保证收入分配中公平的开展还是需要进一步评估的。如果,贸然将公平摆在首位很可能得不偿失,不仅不能保证公平的正常开展还会阻碍经济的发展。当公平走在效率的前面,人们还会有这样高涨的动力保证8%的经济增长就要打上问号了。于是,我们需要慎重考虑保持现状继续保证高的经济增长率等待公平分配的时机。
四、小结
在中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收入分配制度是最基本的,也是与民众的切身利益联系最为紧密的。合适的收入分配制度不仅能保证中国的经济平稳快速的发展顺利完成转型,还能缩小贫富差距,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我认为,在面对经济转型期一定要同时或者早一步做好收入分配制度的调整,以保障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