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图首次区分了价值与财富的差别,并得到了马克思的承认。然而,他俩都没有细分财富的尺度。
通常,财富的多少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实物量的多少。某种财富的实物量越多,其中的财富含量就越多;反之,实物量越少,财富含量就越少。
其实,人类追求财富的真正意图不在于实物量有多少,而在于财富所能提供的效用有多少。虽然实物量可以计量,但物品的效用却无法计量。由此可知,财富不可能有真实的尺度,只能有替代尺度。
不难分析,财富的实物量与效用之间会成正比例关系。例如,食品的数量越多,内含的热值及营养成分也越多。由于这个原因,实物量应该是衡量财富的第一尺度。
自货币产生以来,人们普遍产生了一种新的情感,即价格相等的财富就是财富含量相等的财富。由于不同种类的财富不能通过实物量互相比较财富含量的多少,却能通过价格互相比较财富含量的多少,于是,价格也成了衡量财富的尺度,并且是通用的和实用的尺度。由于价格是不稳定的,因此,价值便成了衡量财富的第二尺度。
由于价值也是变化的,同样一件产品,效用没有改变,其价值却可能因劳动量减少等因素的变化而改变。因此,我们还有必要寻找财富的第三尺度,让该尺度既要像第一尺度那样准确,又要像第二尺度那样具有通用性。
自然科学证明,产品产量(实物量)与产品耗费的有效能量之间能够保持正比例关系。因此,我们可以将产品耗费的有效能量称为衡量财富的第三尺度。于是,衡量财富的第三尺度既能像第一尺度那样准确,又能像第二尺度那样具有通用的计量单位。只是能量单位不像货币单位那样使用方便而已。
我们应该承认,财富的第三尺度不能衡量非劳动产品的财富含量。也许,这是第三尺度的弊端。不过,自然资源再多,也不能衡量人类社会进步的程度。因此,从社会进步的角度上观察,第三尺度的弊端不值得叹息。
虽然财富的效用没有计量单位,但是,计量财富的多少早已成了人类的欲望。经济学既有责任满足人类计量财富的欲望,又有责任指出各种财富尺度都是替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