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村一品”是日本农业产业化的成功运作模式,可以成为中国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和载体。新农村建设要注重参考、借鉴、吸收国外的成功经验,但不能简单的照抄照搬。经济建设中一切创新口号、创新措施的提出都必须尊重经济规律,符合经济学原理。
关键词:“一村一品”;新农村建设;相关性;理论启示
中图分类号:F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7-0032-02
“一村一品”与“新农村建设”的相互关系问题本质上是本国实践与国外经验的相互关系问题。正确处理它们的相互关系是新农村建设区域推进中亟待认真研究的重大课题。
一、“一村一品”缘起和发展
“一村一品”是日本大分县前知事平松守彦先生在1979年提出、倡导和推行的一项发展农村经济的活动,后来演化成大规模的“一村一品”运动,成为日本农业产业化的成功运作模式。日本九州岛是经济落后的地区,为了改变贫穷落后面貌,平松守彦回到家乡大分县,发展特色经济作物,组织成立名产农业协同组,指导村民联合起来扩大梅、李、板栗种植规模,提出“种好梅子、李子、板栗,去游夏威夷”的口号,经过辛勤的努力,几年后果然富裕起来。平松守彦从中获得了启示并积极推广,要求全县每一个社区、每一个村镇都要因地制宜,根据自身的条件和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全县58个町村都有自己的拳头产品,柑橘、陶器、香菇、烧酒、大虾等“土特产品”不仅畅销国内市场,还远销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农民人均收入接近3万美元。 平松守彦因为开展“一村一品”运动而成为日本著名的新闻人物,大分县经验也在日本各地得到积极推广。“一村一品”运动不仅加快了日本农业产业化进程而且逐步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韩国、法国、英国、美国、俄罗斯和中国等国家,都先后与大分县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进行了交流。美国洛杉矶制定了“一村一品”节,路易斯安那州开展了“一州一品”运动,印度尼西亚推出了“东爪哇一村一品”标记的咖啡。在中国, “一村一品”也获得了较为广泛的推广。目前,大分县(市、町)与中国9省(市、县)建立了友好城市关系,该县有7家企业在中国建立了合资、独资公司。平松守彦先生还提供经费,培养中国研修生,并派遣珍珠养殖专家、花卉种植专家、果树种植专家到广西、福建、云南、湖北等省进行技术指导。南京师范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甘肃农业大学、江西农业大学等高校先后聘请平松守彦先生为名誉教授,2002年他获得中国政府颁发的“国际友谊奖” 。2006年中国政府把“一村一品”写入了中央一号文件,随后农业部专门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一村一品的指导意见》。
随着“一村一品”不断升温,它成为一个使用频率极高的词汇。各地纷纷确立“一村一品”工程、设立“一村一品”有关组织机构、制定“一村一品”规划、召开“一村一品”会议、总结交流“一村一品”经验,构建
“一村一品”模式。一时间竟有用“一村一品”取代“发展现代农业”“农业产业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之态势,“一村一品”俨然成为破解三农问题的金钥匙,成为构建现代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的代名词。科学理性地审视“一村一品”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极大的实践价值。
二、“一村一品”内涵与新农村建设的相关性分析
1.都以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为前提。从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再到产品经济的历史发展,是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商品经济以社会分工为前提,它取代自然经济占到社会经济的主导地位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一村一品”正是靠引导村民放弃一家一户式的分散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采用联合起来的规模化的生产方式而获得成功的,“公司+合作经济组织+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等是它组织生产经营的主要形式。这正是发展商品经济的具体表现。中国的新农村建设、农业产业化经营、构建现代农业也必须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2.都注重发挥比较优势资源的作用。“一村一品”要求在“品”字上做文章,要求各村立足本地优势资源和传统产品的特点,发展有竞争力的主导产业和特色产品,走特色经济之路。经济学主张越有特色的产品和产业,越具有不可替代性,越具有市场竞争优势,越能够做大做强。中国的新农村建设也应该坚定不移地走特色经济之路。
3.都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目的、以创新为途径的原则。经济学认为市场前景广阔、产品质量过硬的产品和产业才具有竞争优势,经济效益好的企业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创新才是确保竞争优势地位的根本保证。这既是“一村一品”的成功经验,也是中国新农村建设应该坚持的根本方向。
4.都注重对农民、村民的教育和培训。人是生产力中唯一能动的因素,有文化、懂管理、会经营的现代村民是构建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的人才支撑。没有现代化的人,现代化建设就会成为空中楼阁。教育培训农民是强化农户自身发展能力、建设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
新农村建设要求“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环境优美、乡风文明、管理民主”,其内涵比“一村一品”要丰富、深刻得多。“一村一品”是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举措,是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新型农民的重要动力,是推进农村经营体制创新的重要手段,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切入点和有效突破口,是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载体。随意提升“一村一品”的地位、无限制地放大“一村一品”的作用、企图用“一村一品”取代“新农村建设”的认识和做法是有害的,是以点带面、用局部取代整体的表现。
三、发展“一村一品”的主要着力点
1.引导社会分工,高度重视小区域经济。社会分工是发展商品经济的重要前提。在社会分工发展不足、商品经济发展缓慢的条件下,就谈不上发展“一村一品”。要积极引导生产要素的流动,建立健全各种社会化、专业化的中介服务组织,着力提高农民的社会组织性。
2.深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培育主导产品和主导产业。要优化农业产品结构,选准主导产品;提升农业产业结构,培育主导产业;优化农业生产布局,打造产业集群;改善农村就业结构,增强吸纳就业的能力。
3.加强政策扶持和体制创新,全面优化“一村一品”的发展环境。构建支持“一村一品”的政策体系,建立“一村一品”发展的资金投入机制,形成有利于“一村一品”发展的体制环境。
4.推进科技兴农,切实强化“一村一品”的科技支撑。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提高“一村一品”的发展质量和比较效益;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入户,为发展“一村一品”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加快发展循环农业,增强“一村一品”的持续发展能力;加快农村人才培养,造就一大批发展“一村一品”的新型农民。
5.着力产业化经营,继续完善“一村一品”的发展机制。通过产业化经营,构建“一村一品”的市场联结机制,提高“一村一品”的商品率和加工转化率,扩大“一村一品”的经营规模,提升“一村一品”的科技含量。
6.加快品牌培育,不断提升“一村一品”的核心竞争力。要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快推动品牌建设,搞好商标开发、注册和保护。
7.积极开拓市场,进一步拓宽“一村一品”的发展空间。要积极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改造升级,构建农产品流通网络,开拓农产品国际市场,构建“一村一品”的信息网络。
四、发展“一村一品”与新农村建设的几点理论启示
1.经济建设中一切创新口号、创新措施的提出都必须以尊重经济规律,符合经济学原理为前提。发展“一村一品”的基本思路就是要立足发挥资源优势,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人才为支撑,以发展现代农业为主题,以提高农业的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和农民组织化程度为主线,以培育主导产业和农民增收为目标,坚持产业富村、科技兴村、企业带村、生态建村、人才强村,通过规划引导、政策支持、示范带动,激发农民发展生产、振兴农村经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园艺业、特种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和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新农村建设中如果无视经济规律的客观要求,单凭良好的主观意愿,不管提出的口号多新颖,它终究经受不住实践的检验。
2.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既要重视学习和借鉴国外的成功模式与经验,也要重视对国内实践探索的归纳、总结与提炼,既不能崇洋媚外,也不能闭关自守。实际上“一村一品”的做法在中国历史上早已有之,也不乏有大量成功的代表和范例,如景德镇的瓷器、杭州梅家坞的龙井茶等,只不过对待国内的“一村一品”建设,我们在思想认识上没有做到像对待发端于日本的“一村一品”那么重视,在推进力度上没有像对待发端于日本的“一村一品”那么有力,在普及范围上没有像对待发端于日本的“一村一品”要求那么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们对国内实践经验的淡漠与忽视。如果经济建设中不能正确处理“本国实践”与“外国经验”的关系,那么中国的经济建设包括当前的新农村建设注定还要交学费、走弯路。
3.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必须强化对“一村一品”的理论研究。发展“一村一品”能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产业支撑,是推动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手段,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载体和有效切入点。目前中国“一村一品”发展存在三个突出的问题:一是生产结构趋同。一些地方“一村一品”处于自发状态,缺乏整体规划和有力指导,农业产业在区域间的合理分工格局尚未建立,部分地区存在低水平重复现象。二是加工程度不高。相当多的地方“一村一品”还停留在农业生产环节,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加工企业规模较小,技术装备落后,精深加工程度较低,农产品总量加工不足。三是发展水平偏低。从总体上看,“一村一品”的主导产品的市场竞争优势尚未形成,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还不强。如果对“一村一品”理论研究滞后,不能正确把握“一村一品”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势必会对新农村建设带来巨大的风险。
参考文献:
[1]傅忠贤,易江莹.中国新农村建设模式比较研究[J].天府新论,2009,(5).
[2]叶祥松,罗海平.农村改革与发展的新模式初探——“农联”模式化的改革道路[J].农村经济,2006,(1).
[3]段秀萍,于德运.日本“一村一品”运动与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关联度分析[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7,(5).
作者:傅忠贤 易江莹 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第7期